皮肤白癜风诊治医院 http://www.csjkc.com/m/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普遍经常地调查、登记、改动、校对,丝毫不能有疏忽与模糊。这须具有一种精神力量来维持。
——钱穆《中国历代*治得失》
文/巴九灵
第七次人口普查(“七普”)来了,很多认知将随之更新,很多荣耀与难堪,也终于要公开了。
举个例子,简单解释一下“更新认知”。
年“四普”,常住人口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是:四川(含重庆)、河南、山东、江苏、广东。
九年后,直到《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口前五大省依然是:河南、山东、四川、江苏、广东——除了四川(由于重庆升级为直辖市)人口从第一掉到了第三之外,其余排位毫无变化。
年“五普”,前五名变成了:河南、山东、广东、四川、江苏——广东跃居第三。
又九年后,到了《中国统计年鉴》中,前五名依次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江苏——广东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但是和第二名河南的差距,只有万人。
年“六普”,广东和河南(降为第三)的常住人口差距,拉大到了0万。
发现了吗?每隔十年一次人口普查,广东的人口数据就要跳一跳。暴增显然不是在最后一年里发生的,只不过每到人口普查时,我们才有机会修订之前的误差。
因为每年公布的各地人口数据,是抽样调查得出的,抽样率大概在1‰~5‰之间。这种比例的抽样,对于人口自然增长的小型封闭经济体还行,对于面积和欧洲差不多、人口是欧洲两倍的中国来说,显然不够用。
每隔五年,我们会隆重一回,搞个1%人口抽样调查。这个抽查的质量……一言难尽。
只有每隔十年,我们会进行人口普查,触达每一位国民。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结束后,根据质量抽样调查结果,漏登率只有0.12%。
这就是“普”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普”。
“七普”又将告诉我们很多事情,比如人口出生率低到了何种地步、全国男女比例如何、有百分之几的大学及以上文凭、“10后”共有多少人……
以及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全国人口格局将变成什么样。
“七普”的标准时点是年11月1日,所以目前还在摸底准备阶段,至于结果公布,按惯例要到明年劳动节前后了。
在此之前,我们可以根据现有信息猜一猜,各地人口会有怎样的变化。
例如,最直接的问题是:普查之后,深圳人口会变成多少?沈阳人口又会变成多少?
已知1:年深圳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常住人口.23万。
已知2:年“六普”结果显示,深圳常住人口.84万。
暴增多万。
已知3:年深圳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常住人口.88万。
问:“七普”深圳会有多少人口?万?
账可没这么好算。
已知4:年深圳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常住人口.13万。
已知5:年“五普”结果显示,深圳常住人口.84万。
暴增近万人……
深圳人口,简直是一门玄学,不不知道。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更多信息来进行推算。
但在此之前,需要厘清一个概念。时常有人会拿出一份《基于移动大数据的深圳市人口统计研究报告》,说深圳人口已经超过万:
不过,讨论一座城市的人口,一般是指常住人口,常住意味着“居住时间超过半年”,此外的只能算流动人口。
今年4月深圳官方曾表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万。无论是万还是万,都是常住+流动人口,不能直接当作一个城市的一般人口数。
所以,我们要寻找最靠近“常住”这一概念的数据进行推算。
除了人口普查,我国还有各类普查,例如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等。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今年年初才出炉,新鲜热乎,里面的一组数据正好能帮到我们。
“四经普”结果显示,截至年底,深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共有.54万人。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和其他。
这些就是深圳的“打工人”(其实也包括他们的老板),他们大概率会在深圳住满半年。
除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还有“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深圳没有公布这个数据,但是公布了个体经营户共有49.39万个。根据其他城市的情况,每个个体户平均对应2.0~2.8个从业者。
我们取保守的2.0来估算,那么深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共有98.78万人。
二三产业算清了,虽然深圳市第一产业微乎其微,还是要照顾一下。根据“三农普”数据,截至年底,深圳“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共有2.72万人。
三者相加,得出深圳的“生产者”共有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统计公报中的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
*三者之间也会有重复,个体户可能同时是单位从业人员或农业生产者。不过深圳“打工人”比例极高,所以影响不大。不过,这些“生产者”未必都常住深圳,这更有可能影响我们的结论。
真实的深圳人口当然远不止这个数字,因为深圳这座城市再年轻也有60岁以上的人口、16岁以下的人口,以及处于劳动年龄但并未工作的人口。
问题是,深圳的“不事生产者”有多少人?
或者说,深圳的“生产者”和“不事生产者”比例大概如何?
对比上海,公报常住人口.1万,用同样方式算出的“生产者”1.3万。深圳的“生产者”比上海还多,难道真有万人?
深圳、苏州、杭州、宁波比例奇高天津比例奇低
可惜不能这么算。
不同的城市,“生产者”和“不事生产者”的比例显然不同。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往往会有更多“生产者”,或是更多“常住外地的生产者”;而上海,容纳着更多“不需工作者”,或是更多“已经实现本地化的生产者”。
所以,只能和自己比。
我们可以参考深圳市年的数据,经过“六普”和“二经普”后的修订,人口和就业人员的数据都比较扎实。
年,深圳“生产者”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73%。如果这个比例至今依然成立,那么万生产者对应的常住人口应为万。
因此,请允许小巴做一个大胆的猜测,“七普”深圳人口将超过万。
欢迎有理有据的反驳。
除了荣耀,当然也有难堪。
根据“四经普”和“三农普”的数据,沈阳“生产者”只有.1万人。如果只看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打工人”),则只有.0万人,与年相比锐减39.2%。
如果用年的生产者占比推算,“七普”沈阳人口将滑落至万。
年统计公报中,沈阳市常住人口为.2万人。相比之下,变动倒不算十分夸张。
至于大连、长春、哈尔滨,已经不在统计公报中公布常住人口数字了……其余数据也不充足,无法推算。
除了东北,还有一个地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