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丽静通讯员 王永周
日前,国家农业农村部、财*部公布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临城将以此为契机,发挥乡村产业振兴平台载体和农业现代化“引擎”作用,进一步做强核桃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把薄皮核桃作为特色优势和富民支柱产业,通过绿色食品、休闲旅游等方面创新农业新供给;借力科学技术,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依托第一产业,带动第二产业,连接第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形成了集优质核桃种植与深加工、销售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探索出太行山荒山治理新模式
临城“七山二水一分田”,全县山区丘陵占85%。前些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仅20%左右,“风吹石头跑、遍地是杂草”是当时丘陵区的真实写照。
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有个叫狐子沟的地方,缺水少土,不利于栽植果树。绿岭公司董事长高胜福和30多名同事响应临城县*府“开发四荒,再造秀美新临城”的号召,承包了亩荒岗进行开发,并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指导带领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是李保国老师的汗水和心血,把荒山野岭变成硕果丰收的良田。”提到李保国教授,高胜福眼中满含热泪,“没有他,就没有绿岭的今天。他提出了‘开沟换土’的办法,沿荒岗等高线开掘出宽1.5米、深1.2米的条形沟,把里面的鹅卵石和具有强碱性的浆石层挖走,里面填上鸡粪、秸秆等有机物和从别处运来的客土,形成了‘隔坡沟状梯田’。”高胜福说,为了节约用水,李保国教授带领他们研究出小管出流节水灌溉方法,比普通浇灌方式节水一半以上;创造了树草牧沼四位一体的种养模式,核桃树下种植苜蓿,养上鸡鹅,既能防杂草,又能增收。“李老师还规划了核桃深加工、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项目,真正把这片荒岗变成了金土地。”
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面积13万亩,覆盖4个乡镇41个村4.1万人。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7.3亿元,协调建设用地亩,流转土地3万亩,引进高端人才36人。年,园区薄皮核桃面积9.5万亩,总产值52亿元,产业覆盖率73.1%,其中核桃产业产值47亿元,较上年增长14%,建成集苗木繁育、种植、加工、营销、科研和生态旅游六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支撑。
在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核桃基地,核桃成林、林间种草、草中养鸡、鸡粪入池、沼渣还田。这种生态化立体种养模式,正在大规模推广,不仅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20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全县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核桃达33万亩,全县25%的国土种上了核桃树,对全县森林覆盖率(44.2%)的贡献超过51%,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不断提升,昔日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银行”。临城县还把优质苗木推广到全国的19个省、个县,种植薄皮核桃万亩,给当地农民增收、国土绿化提供了保障。
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
来到园区内的绿岭核桃深加工基地,员工们正在将加工好的多味核桃分装入袋。“我们研发了五香、蜂蜜等多种口味的核桃,推向市场后很受欢迎。”高胜福介绍说。
依托河北省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研究院,绿岭还开发出市场上第一款不加香精、色素、防腐剂的新一代绿色原香核桃乳,建起了现代化的生产线。目前,该基地年加工核桃原果3万吨,为周边群众提供直接就业岗位多个。
园区内的河北绿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核桃深加工联合研发中心,目前已建成吨核桃低适温制油生产线和年产30万公斤核桃蛋白代餐粉生产线,年产吨核桃油生产线已经投入使用。
深加工可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绿蕾公司董事长左东英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每6公斤核桃干果产1公斤核桃油,按每公斤核桃干果价格20元,每公斤核桃油价格元计算,扣除其他费用后,每公斤核桃可以增值2倍,榨油后核桃饼粕的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可以用作生产核桃蛋白代餐粉、核桃高能量运动营养食品等系列产品,使核桃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绿岭公司和绿蕾公司是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核桃深加工代表企业。以“太行新愚公”李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等专家为技术支撑,园区与全国十几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成了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了31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其中有6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专利44项。
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五一”期间,位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绿岭核桃小镇吸引不少游人。核桃林不仅是经济林,还成为绿色公园、天然氧吧。
临城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山有水还有“洞”。近年来,临城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三产服务业,推进产业对接融合。临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