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文读懂中国经济的底层规律 [复制链接]

1#
文员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1001/95866.html

今天的补习班来聊一聊中国经济的规律和特征。

了解了它们,有助于我们看明白今天经济生活中各种现象发生的必然性。

我国经济在年之后,走上了一条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开的核心内容是市场化改革,是调整*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而改开的起点是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府手中,所以改开既是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也是以*府为主,*府强力干预和推进经济运行的过程。

而这个以*府为主,首先是以中央*府为主。

计划经济时代,中央财*统收统支,导致地方活力受到压制。

改开从放开搞活开始,所以把很多事权交给了地方,以提高地方*府的主观能动性。

于是钱从哪儿来,就成了地方*府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财*包干

跟上面要钱肯定是不行的,上面要有钱就不用改革了嘛。

上面只能给*策。

于是,财*包干制就出现了。

大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非常熟悉,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模式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财*包干跟这个非常类似。

地方*府对上面安排的财税上解目标包干负责,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这个形式极大地激励了地方*府的积极性。地方*府在利益驱动下,迅速动了起来。

中央财*也受益于此,国库压力得到很大的缓解。中央财*收入的占比由年的20.18%,上升到年的40.5%。

但是这个包干也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它没有固定的标准,上解基数递增比例等等往往都是谈判的结果。其次,因为要谈判,所以央地博弈的情况非常严重。

由于上解基数跟预算内收入有关,于是为了降低谈判基数,同时也为了不被鞭打快牛,地方*府开始往预算外收入想办法。

比如,这边对企业减免税“藏富于企”,然后那边再通过收费赞助、集资摊派收一些回来,就可以避免和中央分成。

于是乡镇企业在地方*府明里暗里的支持下,出现了蓬勃发展。

这一阶段,预算外收入增长迅猛,增势远高于预算内收入。

-年,地方预算外收入年均增长30%,远超过预算内收入年均19%的增速。

到年,地方预算外收入已经达到预算内收入的86%,妥妥的第二财*。

而与地方财*实力的日益扩大形成对照的是中央财*收入的日趋单薄。

财*包干没几年,中央财*在总财*收入中的占比,就从年的40.5%,降到了年的28.14%。

-年中央财*和地方财*收入占比

收入都被地方截留了,结果就是枝粗干弱,中央财*捉襟见肘。

用时任财*部长王丙乾的话来说,就是穷得只剩下背心和裤衩了。

等刘仲藜过来接任的时候则已经是“连背心都没有,只剩下裤权了。”

中央空虚,财税分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分税制改革

年,分税制改革启动了。

分税制改革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极重要的改革,它深刻影响了后续地方*府发展经济的模式。

此后我国税制的一些改革,比如重新调整分成比例,再比如年所得税税改,都是在这个改革的基础上加加减减,不改趋势。

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三类,中央税(如关税)、地方税(如营业税)和共享税(如增值税),重新划分了央地分配比例,并分设国税地税两套机构进行垂直管理,与地方财*部门脱钩。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值税。

增值税在改革之前是最大的地方税,但在改革后则成为共享税,中央拿走75%,留给地方25%。

受此影响,年当年中央财*收入就实现了.5%的增长。

上图中,中央财*收入(红线)在年有一个巨大的跳涨,反映的就是分税制的成果。

当然,与中央财*收入相对的就是地方财*收入有一个断崖性下跌(灰线)。

分税制具有计算科学征收规范等很多优势,它通过税收的重新划分,成功地重塑了央地关系,大大增强了中央*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不仅有利于中央推动改革任务,进行产业布局,而且为抵御后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打下了基础。

不过,凡是都有两面性,分税制成功的背后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其中最大问题就是央地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

地方*府的财权被收走了,但事权还留在手里。

而做事情是需要花钱的。

文教体卫基础设施,哪一样都要花钱,那么没有了财权的地方*府该怎么办呢?

地方*府将目光看向了土地。

土地财*

土地财*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税收大幅减少,而预算外收入又随着费改税的进程被纳入预算内,地方财*收入在预算内外这两个方向都受到了大幅度的压缩。

地方*府不得不另谋出路,土地财*就此登场。

不过土地财*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显眼,它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受限于我们的发展阶段,90年代我国城市化才刚刚起步,发展较好的乡镇企业也多是建立在集体土地之上,城市土地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年出现的两件事情,加速了土地财*的进程。

一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务院于年7月3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式宣布福利分房年代的结束,开启了住宅商品化时代。

二是8月29日《土地管理法》进行修订。

新土地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必须经过征地环节变成国有土地之后,才能转成建设用地,这一要求确立了地方*府对土地建设的垄断权力。

有动力,有条件,还符合中央的*策方向,地方*府的土地财*从此走上了快车道。

此后地方*府的土地财*依赖度不断提高,到年次贷危机之后,更是再上台阶。

根据财*部公布的年财*收支情况,年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亿元,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亿元,土地收入相当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78.37%,已经完全顶替了财*包干时代的预算外收入,成为分税制改革时代的第二财*。

地方*府发展经济的方式也从之前的工业化变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

房地产的*金时代到来了。

地方债务风险

土地财*已经看着很威风了,但其实第二财*并不是土地的最大威力,土地资本化才是。

由于土地的金融属性,一块钱的土地可以撬动数倍于己身的资金。

为了发挥出土地的金融属性,各地*府纷纷成立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将土地资本化撬动海量的银行资金。

另一方面,城投公司的*信优势也帮助它们开拓了城投债等直接融资方式。

土地和金融的结合,让土地财*插上了翅膀。

对土地金融来说,年是一个尤其重要的时点。

年为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国家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

地方*府由于承担了大量的基建投融资任务,融资平台的融资作用更为凸显。这一时期,地方*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快速增长,并开始大规模举债。

在海量资金的推动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

据年的一篇报道,18年来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不但名列世界第一,而且还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年11月6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组成员李晓超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年会上表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十年来,我国人口持续保持增长,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化率持续提高。近十年来城镇化率持续提高,是建国以来提高幅度最快的十年。

然而,在城市化的繁荣景象下,地方*府债务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并逐渐尾大对整体经济构成了威胁。

年,平台乱象终于引起了监管单位的注意。

据银监会年6月通报,全国地方*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总额为7.66万亿元。

但说实话,乱象我认可,但这数我没法信。

原因一:

7万亿也就是全国一年的*府发债规模,如果平台债务才7万亿的话,那么只要一年就可以消化掉。

可事实上,*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消化直到今天也没有结束。

更何况,这里的7万亿还是个总数。

如果债务规模跟经济规模成正比的话,那么其中一二线城市的平台融资规模应该占大头,而这部分债务显然是有保障的,不能跟贵州独山县的地方*府债务混为一谈,共同归入到风险隐患一列。

原因二:

关键像独山县这样的亿融资,也根本就不在银监会统计的平台融资当中。

所以,7万亿肯定偏低。

至于为什么,请看原因三。

原因三:

地方*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总额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呢?

第一步,银监会先让银行根据监管标准划分企业性质,把平台企业单拎出来。

第二步,汇总平台企业贷款总额。

第三步,统计地方*府和平台企业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的发债数据。

第四步,将银行贷款和债务工具总额汇总,得出地方*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总额。

这个过程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影子银行的数据绝大多数都不在其中。

影子银行早已有之,只是以前不为人所注意。

但年的反危机措施成了影子银行发展的转折点。

为了解决银行资金不能投入股权和资本市场的限制,也为了解决*府不能担保的限制,金融机构和*府分别创新出影子银行和地方*府融资平台来加以应对。

在大家共同的创新推动下,年藏在表外的影子银行融资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的水平。

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策研究局、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课题组共同撰写了《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报告对影子银行规模进行了估算。

即使是按照狭义口径统计,影子银行规模也得有39.14万亿元!

显然,不管是哪个口径的比较,平台融资的规模都远超表内的7万亿!

总之,因为地方*府债务风险的高度积累,监管部门从年起发布了一系列监管文件,开始对地方*府融资平台进行管控。

这之后除了-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过大,而放松过一段时间之外,全部都处于去杠杆降风险的调控阶段。

而在年12月的十九大报告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甚至成为三大攻坚战之首。

连番调控压力之下,我国经济的去杠杆过程直到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才算告一段落。

地区不平衡和贫富差距

伴随着地方*府的高举高打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一些经济不平衡现象开始凸显。

首先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这个不为中国所独有,因为后发国家需要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来完成原始积累,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创造条件。

但我国经济中地方*府的经营角色却加深了这种不平衡。

其次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沿海地区在地理上有先天的生产和物流优势,所以随着出口的飞速增长,制造业开始自然而然地向沿海省份集聚。

这种产业集聚虽然跟分税制改革无关,但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缘故,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扩大。

而当它们加上土地财*的杠杆之后,地区差距不可逆转地加速扩大。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地方发展格局形成了。

第三是民生投入不足,严重落后于生产投入。

受客观条件所限,我国税收以间接税为主,以直接税为辅,而间接税中又以增值税为大头。

以年全国税收情况为例。

年全国税收收入亿元,其中,国内增值税亿元,企业所得税亿元,而个人所得税仅为亿元。

跟增值税直接相关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重要性显然远高于个人。

由于利益相关,地方*府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