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泽平宏观,作者任泽平
泽平宏观.
预判经济形势,解读公共*策,提供及时信息,推送专业报告。
文:任泽平团队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年中国GDP增长领先全球,占全球18%以上,相当于美国约77.0%
年中国GDP规模达.4万亿元(17.7万亿美元),名义增长12.8%,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美国占全球GDP比重分别超18%和23%。年中国实际GDP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同期,美国GDP同比5.7%、德国2.8%、英国7.5%、日本1.7%。IMF预测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速5.9%,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中美经济规模差距正在快速缩小。美国年GDP为23.0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约77.0%。-年,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从9.1万亿美元快速缩减至5万亿美元。
中国有望在十年左右跃升为第一大经济体。如果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5.5%左右的增长,则将在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再回世界之巅,全球*经格局和治理版图进入新的篇章。
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14亿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且中等收入群体还将不断扩大;国潮兴起,本土消费品市占率大幅提高、中国符号走向国际舞台、科技品牌出海;中国城镇化率(64.7%)距离发达国家仍有10几个百分点的潜力;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总量约2亿,年大学毕业生近万,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和工程师红利;中国的新经济迅速崛起,中美独角兽数量全球领先。
但也同时面临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推动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软着陆;应对老龄化少子化;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地缘局势动荡;全球通胀超预期上升,等。
国民经略主笔凯风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点击查看
二、人均GDP1.26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所设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年中国人均GDP为元,名义同比增长8.0%;人均GNI(国民总收入)为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美元),较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元,增长8.8%。
以美元计价,我国年人均GDP1.26万美元,人均GNI1.24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美元。中国提前接近高收入国家行列。按世界银行标准,高收入国家人均GNI门槛为1.27万美元;但距离人均GDP3万美元以上的发达经济体门槛仍有很大差距。
三、从经济结构看,房地产市场遇冷,高端制造业高增,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孕育新国潮、新能源、美好生活等机遇
产业方面,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4%和53.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38.4%和54.9%,较上年变化-3.7、-4.9和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上升,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高。
最终需求方面,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和20.9%,较上年变化72.2、-67.8和-4.4个百分点,分别拉动GDP5.3、1.1和1.7个百分点。
从三驾马车来看,年出口一枝独秀,消费受疫情、居民收入、就业等因素影响尚未完全恢复,投资低迷。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长4.9%,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乏力,制造业投资亮眼。1)年房地产投资同比5.0%。房地产投资同比前高后低,主因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等调控措施密集出台;部分城市商品房销售大降,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2)基建(含水电燃气)投资同比0.4%,较年降低3个百分点。年逆周期调节必要性减弱、隐性债务监管趋严以及地方财*吃紧,基建投资下滑。3)制造业投资同比13.5%,较年回升15.7个百分点,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个百分点,主因高技术制造业维持高增。同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7.0%,较年上升1个百分点。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两年复合增长3.9%。全国网上零售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孕育大量投资机会。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庞大市场和规模效应(欧洲约7.4亿人,美国约3.3亿人,日本约1.3亿,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从住行向服务消费升级,买健康快乐的品质美好生活;三四线互联网红利促进新一轮在线购物热潮;新国潮成为年轻人的潮流选择;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银发经济。
四、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新基建开始挑大梁
年生产逐步恢复,传统行业增速回升,高技术行业快速增长。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较上年回升6.8个百分点。其中,传统行业增速逐步恢复,纺织服装、体育娱乐用品、皮革、木材和家具制造业增速分别为8.5%、14.9%、8.6%、10.4%和12.2%,较上年同期变动17.5、20.9、20.3、11.3和16.6个百分点。
同时,新产业维持快速增长。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8.2%、12.9%,增速分别较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32.4%;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产量达.7万辆、.3亿块,分别较上年增长.5%、37.5%。全年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1%和22.2%,分别快于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3.5和8.7个百分点。
中国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在部分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年全年成功完成52次宇航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等任务相继实施,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羲和号探日卫星成功发射运行。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成功研制,我国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种物理体系上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海斗一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打破多项世界纪录。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年RD经费支出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4%,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截至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家;全年授予专利权.1万件,比上年增长26.4%;有效专利.1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4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7.5件;全年商标注册.9万件,比上年增长34.3%;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6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亿元,比上年增长32.0%。
“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是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是应对疫情、经济下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办法,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意义。(参考《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年2月,《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年1月)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
1)科技新基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
2)民生新基建,包括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重大民生领域;
3)制度新基建,包括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改革领域。
五、财**策前紧后松,货币*策开启宽松窗口
回顾年经济金融形势,中国经济一季度见顶,随后边际放缓、增速前高后低,财**策前紧后松。年初,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地方*府的稳增长压力较小、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严控地方隐性债务,以及地方财*紧张程度加剧。项目层面,*府开始减少非必要基建计划;资金层面,加强对专项债的发行要求和资金绩效监管。整体专项债发行和基建投资下滑,1-6月地方*府共计新增专项债亿元,仅为已下达债务限额的27.8%,发行进度低于年同期的64.5%和年同期的59.5%。*治局会议要求“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后,发改委促使地方加快报送项目,专项债发行和财*支出进度加快,各省批量开工重大项目。叠加财税体制优化,减税降费等纾困*策和常态化实施财*资金直达机制,降低中小企业压力和提高财*资金效率,全年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
年货币*策强调灵活适度。回顾年货币*策:1-2月,实体经济逐步恢复,央行强调“稳字当头,不急转弯”,维持逆回购低量操作,资金净回笼,流动性边际收紧。3-6月,*治局会议提出货币*策回归正常化,流动性拐点之下,社融增速见顶回落,维持“稳货币+结构性紧信用”格局。7-9月,房地产市场下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冲击实体经济,总量*策释放稳货币信号,货币*策慢转弯,社融持续回落。10月之后,财*发力、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降准降息,总量*策转向宽松,以降准为标志,货币*策正式步入宽松阶段,社融触底小幅回升。
六、*策助力,就业和市场主体稳步发展
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2.7%,比上年末上升1.1个百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比上年多增83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6%。全国农民工总量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万人,增长4.1%。虽整体就业形势稳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