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数据显示,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万人,比年末增加万人;年中国乡村常住人口万人,比年减少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9.58%,比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
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6亿人,比年末减少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万人。
截至年,世界上总人口超过2亿人的国家,也不过屈指可数,仅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5国。即使是中国流动人口自年达到阶段巅峰后便逐年下滑,年减少至2.4亿人的规模,依旧可与世界人口排名第四位印尼的2.6亿国家总人口体量处于相同区间。
根据国家卫健委先前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4亿人,其中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所占比重为65.1%。
在新生代流动人口中,“80后”所占比重为35.5%;其次是“90后”,占24.3%,二者合计约占新生代流动人口的6成。“00后”和“10后”的占比分别为19.3%和20.9%。
在居留意愿方面,年,40.4%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愿意将户口迁入流入地。83.6%的新生代流动人口计划今后一段时间继续留在本地,其中36.6%计划在本地定居,15.3%计划在本地居留3到5年,9.2%计划居留10年以上。
我们发现,在中国全面进入老龄化时代的同时,2.4亿的流动人口中的年轻化指数却是十分突出。从80后90后到00后10后,为什么中国年轻人回前赴后继加入“流动人口”大*。改革开放40年来,流动人口又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区域经济和个人命运的?
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历史上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热爱变化,热衷迁徙的民族。这点可以从历史上许许多多思想家和*治家的观点中看出端倪。
《论语·里仁》中记载,孔子曾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凡以上种种,后人统一谓之曰“小农(小农经济)”,并陆续引申出小农意识、小农思想等诸多概念。它特别强调的是,老百姓的“守土”及“重迁”观念,把个人命运高度与农耕文明下的第一生产要素“土地”紧密绑定在一起。
小农(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在奴隶社会初期曾大量存在,在整个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定的时期,是农业中的主要经济形式。
小农意识,指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简称小农意识。
小农思想,在小农意识上的进一步深化。心理素质上表现为求稳、怕变、盲目和狂热,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在价值观念上,自然经济使得人们形成以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义为特点的观念体系;在思维方式上自然经济的规模狭小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狭窄和认识水平低下,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方式的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产生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
毋庸置疑,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中国人的“小农”思想一度入脑入心之深,令人唏嘘。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凡不至饿死,绝不离故乡,被许多中国人认为是忠孝的典范。
这种思维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上,曾为封建君主的治国安民带来巨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国家征收赋税时,无论是按土地还是按人头,都能够保证封建朝廷无论天时如何,都能旱涝保收。
但千百年的持续性小农思想教育和影响下的中国,心态的封闭,思维的僵化也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达到了巅峰。当西方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船坚炮利,对于征服世界跃跃欲试时。
古老的文明中国,却仍旧沉浸在“康乾盛世”的小富即安里,错过了最好的改变国运的机会。再之后,就是西方列强用血的惨痛教训,使得中国各界开始全面反思过去中国究竟犯了哪些巨大错误,才导致如此的塌天大祸。
在农耕文明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在国民性上,事实上始终都是偏于防御与保守的。回顾封建中国的战争史,基本上就是与不同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防御史。
中华民族具有强烈外向性、扩张性与攻击性的历史时期,同样屈指可数。以至于后人最为推崇的,也只有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皇扫六合,汉武开西域的遥远记忆。
而纵观世界文明历史,大规模的人口与文明输出,往往伴随着战争。
但在中国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往往根本原因都是涉及到了生死存亡。一说为七次,一说为十次。这里我们为了更为全面,不妨引用十次说,分别是: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八王之乱)。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藩镇割据)。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金兵南下)。
四、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元代战乱)。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明清之战)。
六、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战乱频发/*治迫害)。
七、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饥荒求生)。
八、山东、河北、河南的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饥荒求生)。
九、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饥荒求生)。
十、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的移民路线(多重因素)。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大规模迁徙,均非主动迁徙,而是迫不得已。其中,因战乱、饥荒、*治原因导致的被动迁徙最多。
一直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虽然中国出现过数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但前期仍旧以*策性、被动型迁徙为主。
新中国成立前后,伴随着解放*的南下,国民*府的垮台,大批**人员、家属和富豪逃离大陆,前往台湾、香港、缅甸等地区,有的甚至远赴欧美。据报道,仅到台湾的就有万之众,那么,解放时逃离大陆的人员应该不下万之众。
新中国成立后,有几次大的迁徙活动。首先是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有10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年该兵团人口总数达万,约占*总人口的1/5,占*汉族人口的2/5。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年10万转业官兵,还接收了本省和京、津、沪、杭各城市知青50万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吸纳了20多万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区内城市的知识青年。
其次是三线建设:三线地区大致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山区腹地。期间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区投入巨资,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建起了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最后,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大*奔往东南沿海和农民工进城。这一次,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行动。从年的中国城镇化率尚不足20%,到年的城镇化率接近60%。40年间,中国有超过40%的人口完成了城镇化。这个人口体量,毫无疑问是以数亿为单位的。
未等旧势尽衰即谋新变,不仅是文明持续迭代的重要规则,更是生物存活的第一法则。
-年流动人口大数据
同样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前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显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的发布,国家放宽了对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镇就业生活的限制,促进了农村人口的乡城转移,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从年的万人增加至年的万人,年均增长约7%。
第二个阶段是~年,流动人口规模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年的万人增加至年的万人,年均增长约12%。
第三个阶段是年以来至今,这段时期相对缓和,~年的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年均增长约2%。
从年开始,流动人口规模发展出现新的变化。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此前的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7亿人,比年下降了约万人;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比年份减少了万人,年继续减少了82万人。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年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人口占比全国超过80%。所以最早期的所谓流动人口概念,其实就是和农民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农民工自然是社会俗称,官方层面对于这一群体的统一称谓,叫做“进城务工人员”。定义为本县(市)境内,户籍地在乡村,进入城区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常住地在城区,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劳动者;或外县(市)进入本县(市)城区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常住地在城区,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劳动者。进城务工人员的主体是农籍工人。
伴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的迅速增加,另一个相关概念“民工潮”随之出现。而民工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早期春运的惊人返乡人口体量流动。和当下春运包含了返乡过节、外出旅游在内的多种出行需求不同。改革开放初期的春运,基本上就是外出务工人员的绝对“势力范围”。
上图是一份综合整理自国家统计局及经济人口公报的-年中国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农民工统计数据表。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早期的相关数据大部分都是缺失的。但是我们仍就可以从个别年份的人口数据,感受到当年汹涌的民工浪潮。
表格上最早的农民工人数数据,可以追溯到年,体量仅为万人,对标当年度全国已经超过10亿的总人口,几乎还是不太突出的一个群体。
由于年之于当下很多人而言都是个颇显遥远的年份,所以这里我们不妨带大家一起回顾下,那一年都发生过什么比较大的事件——
2月12日,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直播。
5月27日,我国首批博士诞生。这是我国自年1月1日正式实行学位制度以来培养出的第一批博士。
8月25日,国家作出《关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严惩抢劫、强奸、盗窃等犯罪行为。
对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领域,这一年事实上也发生了很多事。包括3月份调整四川省行*区划,4月份调整福建省行*区划,7月份调整浙江省行*区划,8月份调整陕西省行*区划,10月份调整黑龙江省、安徽省行*区划,省级行*区区划调整密集程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