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尚福林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是稳就业的关键 [复制链接]

1#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也是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标志。今年以来,受到新一轮疫情和俄乌冲突等超预期突发因素影响,国内经济运行面临严峻挑战,其中失业率有所攀升。城镇调查失业率自2月份以来,持续超过5.5%的目标值,6月份16-24岁的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9.3%,创历史数据以来的最高。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全国*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认为,当前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使得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

尚福林是7月16日在中国财富50人论坛主办的“中期宏观峰会稳增长与实现路径”论坛上发表上述观点的。他认为,二季度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成果十分不易。与此同时,经济持续恢复基础仍不稳固,稳就业等任务依然繁重。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全国*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他表示,要充分认识就业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意义。经济增速过低,就会直接冲击就业。过去讲,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万人就业。现在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学者测算,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可以带动万左右的就业。就业面临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就业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就业关系到收入,涉及千家万户。不仅是对城镇居民,对外来务工的农民工也是一样。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民收入的四成以上。在一些省份,外出打工收入占农民收入一半以上。稳住就业就稳住了民生,就稳住了经济运行的基本盘。在具体举措上,他认为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是稳就业的关键。中国就业人数7.5亿人,城镇就业人数4.7亿人。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顶梁柱”和主力*。城镇新增就业基本上每年都超过万人,绝大多数是靠市场主体吸纳的。年,中国各类市场主体已突破1.5亿户,其中,中小微企业超过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1亿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支撑了4.4亿城镇就业人员以及近2.9亿农民工就业。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就业面临困难,尚福林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受疫情反复冲击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市场主体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升、产业链供应链不畅、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已经长时间承受成本、需求、利润等方面的压力,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部分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信心不足,对投资前景看不准,不敢增资扩产,进而缺少岗位需求,影响劳动者就业信心。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就业岗位、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对劳动力岗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间接影响劳动力的需求。传统低端的制造业对就业的贡献逐步下降,高校毕业生增多,就业观念与市场的需求不匹配,一些劳动条件差的岗位,对从业者的吸引力也下降。人员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稳定和扩大就业仅靠公共部门扩招和提供基层就业岗位的作用是有限的。从长期看,还是要靠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这类市场主体对吸纳就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有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能够吸纳高端技术人才,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突破,也有传统的制造业,以及物流快递、餐饮外卖、电商服务等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进城务工劳动力,关系到农民的致富。

如何支持市场主体发展以稳定就业,尚福林提出如下建议:

短期来看,中央确定了社保费缓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帮扶措施,积极释放稳岗*策效能,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堵点,已经开始见效。长期来看,要继续着眼于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和个人职业能力。

第一持续改进金融服务。各方普遍反映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是要发挥货币财税等宏观*策的牵引带动作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激活市场主体自身的活力,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二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匹配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三是发挥银行机构的内生激励作用。让银行内部真正建立起“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优化业务流程,提高银行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四是发挥*府的引导撬动作用。探索把涉企*府信息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与金融机构共享,打破“信息孤岛”,让银行机构更精准地为中小微企业客户画像。提高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覆盖面,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第二持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调研中发现,“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情况还是比较普遍。一些制造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一些新技术专业人才有较大用人需求。还需要大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增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也催生了一些新职业和灵活就业的新形态。应当研究做好配套社会保障,保护好劳动者权益。

第三抓住数字经济机遇。一方面,数字化需求已深度融入人们日常,数字经济催生了大量新职业。据统计,仅共享经济的服务提供者已达万人。其中,平台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发挥好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共享、精准匹配资源方面的优势。同时,推动市场主体开展数字化转型,走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道路,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好市场竞争秩序。调研中有企业反映平台企业的收费问题。现在很多实体企业的经营销售大量依靠互联网平台,还有不少没有实体店面完全依靠网店的个体工商户。他们在与平台企业互动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服务收费等方面缺少定价话语权。这是一个发展中的新问题。要防止不正当竞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创造鼓励创新、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四着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一是保障公平竞争机会。中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受疫情冲击,产业链上游、甚至地方*府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账期拉长、要求下游企业垫资等现象有所抬头。要加大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同时,严格规范行*处罚、行*检查行为,避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夯实信用基础。在经济下行压力环境中,追加抵押担保、压账款,也是信息不对称下担心违约的增信措施。虽然可以理解,但势必推高融资、交易成本。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还是要信用体系建设。经济学课程里常讲到荷兰诚信传统。荷兰商船被困,宁肯付出生命代价而不动客户货物。正是这种较高的信用水平,成就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地位。中华传统文化里也有很多讲诚信的例证,比如东南沿海的“侨批”,最终反映在诚信建设上。通过讲信誉、守诚信,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成本。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