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济纵览分析战略目标的运筹和实施 [复制链接]

1#

引言

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要制定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确定之后,紧接着就要选择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就是要做出经济决策。在*事工程上,一次大的战役是战略目标,而完成战斗任务的具体作战计划,就是*事决策。

制定战略目标需要周密地分析情况,测度发展趋势,规划具体实施方案尤其需要测度时势、周密部署,使战略目标具体化。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就是说的具体战役的部署。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经济决策的关系,是抽象和具体、普通和个别、定性和定量的关系。

打个比方说,战略目标如同线条粗犷的水墨画,经济决策如同五彩缤纷的工笔画。中观经济领域不仅要分析和确定战略发展目标,还要研究和规划具体的经济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使战略目标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才能建立起相应的经济运转机制。

经济决策是具体的工作部署,因此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调查研究制定部门和地区经济决策,首先要弄清基本事实,比如某个部门的资源情况,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某个经济区的地界,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社会需求和市场状况,以及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等等。

调查研究需要做好经济统计,经济统计虽然主要是中央统计局的事,但国民经济统计又一定要建立在部门和地区统计的基础上。制定部门和地区战略目标也许只需要做粗略统计,但做具体规划则一定需要精确的统计数据。

目前我国各个部门和地区统计机关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匈牙利是一个只有1千万人口的国家,只相当于我国四川省人口的1/10,可是年他们的中央统计局却拥有1千多人,在布达佩斯还有专门出售统计资料的书店。当然我们不一定完全效仿别人的做法,但加强经济统计,则是决策机关起码的要求。

在我国统计指标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有些统计内容不妨从部门和地区做起,然后再向全国延伸。例如第三产业产值的统计,应在服务行业首先做起,有些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也可率先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代替工农业总产值指标。这样做,有利于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基本情况。

经济预测

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利用了预测,如《三国志》中关于伟大*事家诸葛亮知已知彼,用兵如神的记载,关于隆中预知三分天下的传闻,就是一个对未来天下大事和排兵布阵的*事预测。随着人类知识与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进行科学预测创造了条件。近20多年来在国外预测技术已运用于*治、经济、*事、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迅速发展。

所谓经济预测,就是运用各种信息和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和数学方法,预算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变化趋势,从而为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以及地区和经济群体确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不能只是现状型的,而应是未来型的,同样,经济决策也不能只是现状型的,而必须是未来型的。

因此,经济预测是经济决策的一个内在要素,一个重要步骤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决策不仅要对全国经济发展做大致预测,而且对本部门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做科学预测,比如部门的技术改造、发展规模、收缩和扩张趋势;地区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居民需求水平的演进,以及人口、就业、资源、对外关系、*治形势、消费习惯的走向,都要做出适当预测。可以说,没有科学的经济预测,就不会有科学的经济决策。

经济咨询

部门和地区在调查研究和经济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某种方案,这种方案(或几种方案)的可行性怎样呢?执行这种方案会产生何种后果呢?有没有更好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呢?对已经初步确定或者尚未最后确定的方案提出论证或质疑的过程,就是经济咨询。

比如,我国有关部门曾制定过修建地下管道运送四川天然气的决策方案,方案确定后接受业务部门的咨询,首先是资源蕴藏量是否充足?经济上是否合算?其次是供给面究竟能有多大?有无实际价值?由于可行性根据不足,最后只能放弃原有方案。

又如,我国有关部门曾酝酿南水北调的问题,这是一项规划浩大的系统工程,在行动之前必须经过技术咨询。长江的长年水量是否充足,人力、物力、财力是否承受得起?长期形成的生态环境是否会发生不良后果?由于科学根据不足,只好采用其他方案解决北方干旱问题。从过去在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决策过程中,尚未建立起必要的咨询制度。

诸如农业上的围湖造田、林业上的滥砍滥伐,工业上的掠夺式开发、土冒进和洋冒进,都缺乏可行性研究,而是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结果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我国现在有些地区土壤沙化十分严重,东北森林面临严重危机。

这都是在缺乏经济咨询的情况下做出的错误决策造成的后果。如果我们能在部门和地区经济决策过程中建立起科学的咨询机构和咨询制度,就会减少许多失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当然,调查研究、经济预测、科学咨询的决策程序也适用于宏观和微观经济决策过程,但对于部门和地区的经济活动来说,经济决策往往具有宏观和微观两重性质,科学的决策程序尤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制定出经济决策之后,一个决策程序是否完结了呢?可以说既完了,又没完。说它完了,是说经济过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体实施的阶段说它没完,是说经济决策尚需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一些新问题,遇到一些新的矛盾。

决策付诸实施后,一般会发生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决策选择基本正确,但有某种错误,要做某种修改;二是决策选择基本错误,要做全面修改;三是实施非常困难,但不是方案本身的问题,而是解决这一问题难度过大,还要另选方案。

经济决策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既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又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因此,经济决策具有两重属性:技术属性和经济属性。中观经济决策是部门和地区的经济行为,要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左顾右盼、上“顾”下“盼”原则

部门和地区既然属于中间环节的经济活动,就要注意临界关系。对于区域来说,是左顾右盼,对于部门来说,是上“顾”下“盼”。部门和区域经济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是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一部分。区域经济有横向联系,因此不能只看到自身的发展,还要顾及左邻右舍的竞争和渗透。部门经济有纵向联系,既要顾及社会利益,又要顾及企业利益。

举例来说,某地区要上一项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可是邻近省区已有五条生产线,如果不顾及左邻右舍,将来很可能会遇到需求障碍;如果邻近没有,或者只有一条,情况相对比较有利。在建设一项重大项目之前,一定要坚持左顾右盼,然后再做决策,以防止陷入盲目性。

又如,某工业部门要实行系统扩建,首先要测度此项工程是否国家重点项目,然后还要看企业经营状况是否有利,如果宏观和微观系统都不具备扩建条件,就不宜匆忙决策,这就是上“顾”下“盼”原则。

替代效应原则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部门系统之间。凡是性能相近的物质和技术都可以相互替代,如硬塑可以代替钢材,电力可以代替石油,水力发电可以代替火力发电,晶体管可以代替电子管,电子系统可以代替蒸汽系统。这种代替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部的。

当一种新技术囊括了整个生产领域时,旧有的相对落后的技术就逐步走向消亡,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其不平衡性,因此各种生产技术并存也是常见的现象,正象轮船并不完全代替帆船、高速列车并不完全代替普通列车、汽车并不完全代替马车,这种代替就是局部代替。

在进行部门经济决策时,不能不顾及这种替代效应,比如近些年来美国的钢产量开始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硬型和高温陶瓷的广泛应用。在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各种物质和技术的替代关系,囿于传统观念,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最大优势原则

这是区域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原则。一切地区都有其自己的优势,但优势并不是孤立的、无条件的、绝对的优势,更不是自行发挥这种优势。任何优势的发挥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地大物博是优势,但没有物尽其用,这种优势就没有发挥。

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如果滥加捕捞,其优势也不能发挥。可见,优势与劣势结合,优势就不能发挥,甚至会变成劣势。而优势与优势的结合则会形成更大的优势。例如,原油资源是黑龙江的优势,与开采优势结合便形成原油生产优势原油产品若再与石油化工优势结合便会形成更大的优势这时,原油资源优势才真正得到充分发挥。

区域经济中最大优势的发挥,实质上是区域经济中各种最佳因素的最优组合。制定区域经济决策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经济的各种优势,并保证其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内联外引”,“内联外挤”原则

这是区域进行经济决策的又一原则。所谓“内联外引”,是指在区域内部实行以专业化协作为基础的经济联合,组织引进区域外部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资金和管理经验等。实行专业化协作和联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经济联系,在区域内部组织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推进经济联合,是区域经济调整、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区域内部实行专业化协作和经济联合,有利于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统一调度,提高区域的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翻新品种,增强区域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科研开发、技术改造、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有利于加强责任制改善经营管理,增产节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区域内不同经济成分互补长短,共同合作、调剂余缺,发挥区域经济优势。

在实行专业化协作和经济联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区域外部的,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利于促进区域内老企业、老产品的改造,以及新企业建立与新产品开发,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区域产品的市场活力与竞争力。

所谓“内联外挤”,是指区域经济内部各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联合,使区域内产品挤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作为区域经济,在市场中应该成为一个统一体,综合运用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增强区域产品的竞争力。在区域内部经常出现不同企业重复生产同种产品,并在国内市场甚至在国际市场中竞争。

如果在区域内部实行统一的市场决策,全面协调企业间的关系,使区域内部产品在稳定区域市场的前提下,协力开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必然就能增强区域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区域产品的宏观效益与区域经济效益。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市场战略过程中,要认真遵循“内联外引,内联外挤”这一原则。

“攀亲联姻”原则

这是一个比喻。是说在进行中观经济决策时要遵循部门之间和区域之间联合的原则。在部门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往往有的部门或地区有资源优势,无技术优势,有的部门或地区有资源与技术优势而无资金优势,因此不能形成市场优势。

结语

为了部门或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应该博采众家之长,敞开大门吸引其他部门或区域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流入,促进本部门或本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进行部门或区域经济决策时,要认真遵循这一原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