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保障农业 [复制链接]

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日益显著。本报告回顾了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分析了年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判,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
  农业平稳增长粮食再创新高


  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影响,经济整体复苏,农业继续保持高质量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达到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6%,与年相比有所下降;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累计达到.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亿元,林业总产值为.3亿元,牧业总产值为.0亿元,渔业总产值为.6亿元。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稳中有进。年,全国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了72%,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亿斤,比上年增加亿斤,同比增长2%,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十八连丰”。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万亩,同比增长0.7%,连续两年保持了增长态势。


  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生产者价格略有下降。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粮食供需的大格局。从主要谷物的市场状况看,小麦和大米供求基本平稳,玉米国内供给呈现一定缺口。随着肉蛋奶等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以玉米为代表的饲料粮需求也不断增加,加之玉米尚处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一定程度上我国仍需增加玉米及饲料粮进口来满足需求。总体上,我国全年大米进口量为国内产量的2%左右,小麦进口量为国内产量的6%左右,玉米进口量为国内产量的10%左右,谷物进口主要起到满足差异化需求的作用。


  畜产品方面,生猪产能全面恢复,年猪肉市场供应相对充足。特别是去年10月份以来,第二轮中央和地方储备肉收储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保证猪肉市场的稳定和养殖企业的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2.2%。谷物价格总体涨幅较大,达到13.8%,其中小麦和稻谷上涨幅度较小,分别为6.6%和1.9%,而玉米上涨25.5%。畜产品价格总体下降,同比降幅为17.9%,其主要原因是生猪价格的下跌,降幅达35.1%;而牛羊和禽蛋价格有不同比例上涨,其中禽蛋上涨15.5%,高于牛羊。


  农民收入和消费快速提升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稳步提升。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2.6个百分点。从收入构成看,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年前三季度,四类收入均有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为元,名义增长15.3%,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额达到46.1%;经营净收入为元,名义增长6.7%,所占份额为29.4%,是农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转移净收入达到元,名义增长11%,所占份额为21.9%;财产净收入元,名义增长10.7%,所占份额为2.6%。


  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比城镇居民增速高4.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农村居民支出结构中,吃穿住用等基本生活类消费稳定增长,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占比为32%,人均居住支出占比为21%。因各地区各部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克服疫情影响,服务类、其他用品等消费支出在全年呈较快增长态势,但仍未恢复到年同期水平。


  农村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数字化起步。新冠肺炎疫情使农村电商的作用更加凸显。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当前我国电商服务站行*村覆盖率在八成左右,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亿元,增长迅速。相关研究显示,年淘宝村数量已经突破个。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会加速数字技术的普及和下沉,加快实现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在智慧农业领域,农业生产数字化方兴未艾,单品大数据,如油料、天然橡胶、棉花、大豆等产品全产业链建设已经起步,大数据系统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集体经济成为新增长点。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任务,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经营性资产量化以及建立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社等举措,农村资产资源被大大盘活。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到年全国已建立乡、村、组三级集体经济组织近90万个,清查核实集体账面资产7.7万亿元(不包括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其中经营性资产3.5万亿元。农村发展的内生动能显著提升,集体经济成为新增长点,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扎实基础。


  耕地保护压力加大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仍在“三农”,潜力后劲亦在“三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宏观经济稳步复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中国年增速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经济体。国内消费也逐步复苏,如果年疫情能够彻底结束,国内消费必会重振,经济增长率有望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契机。“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事业带来了巨大推动力。年上半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到5.35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增速高于我国外贸整体增速,占外贸总额的比重达29.6%。其中,农产品贸易约占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已于年1月1日生效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无疑会为中国在拓展农业经贸国际合作方面提供新机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再一次提速,*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将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用于土地、水利、种子、数字化、物流设施,特别是冷链建设等领域。


  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几个挑战。


  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仍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当前我国耕地约为19.2亿亩,相较10年前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的20.3亿亩耕地面积减少1.13亿亩。加之我国城镇化还在继续,生态环境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耕地保护压力日益加大。要保障粮食安全,在守牢耕地红线、保证耕地面积的同时,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农产品成本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农产品价格或增长乏力或呈现较大波动。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逐步进入高成本阶段。从种植业看,农资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成本有增无减,已严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土地租金也日益上涨。根据对粮食主产区的调查,东北地区地租为元/亩至元/亩,中部地区省份为元/亩至元/亩,东部沿海某些省份的地租则平均达到元/亩左右,流转土地经营权种粮的盈利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重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呈现紧平衡状态。大豆仍需依赖进口以满足需求,年大豆进口约占粮食进口总量近六成,但口粮是绝对安全的。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环境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策屡屡抬头,对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定挑战。


  还需
  年持续快速发展势头


  结合年至年近10年农业、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四个部门的就业人口、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依据最新一期中国部门投入产出表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设定不同的模拟方案对报告结果进行简单平均,判断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如下。


  预计经济将持续增长。年我国积极应对疫情影响,GDP增长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从复苏迈向高质量增长。预计年在经济增长速度超过5.0%的情况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分别可达到0.4%、1.9%和2.8%。


  预计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5.67%,保持较快且稳定的增速。农业增加值占比有所提高,有可能达到8%左右。以主要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业(谷物磨制品、饲料加工品、植物油加工品、糖料及糖制品、肉类加工品、水产品加工品、蔬菜水果加工品、乳制品、茶叶)增加值将继续增长,增长速度达到3.0%左右,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


  预计农产品贸易额达到3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额达到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亿美元,同比增长近40%;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和畜产品进口额占国内农产品进口额的50%左右。


  预计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将突破4万元,其中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2.03万元,初步估计同比增长8%,比城镇居民高2个百分点。预计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4万元,比年增长5.3%;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支出约为1.5万元,比年增长6.8%,比城镇居民高2.4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预计年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将呈现较其他部门更快的速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将继续稳步推进,城乡差距也将进一步缩小。但在保持乐观的同时,对两种情形也要有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消除,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态势仍在持续;二是长期内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经济新常态后必须面对的课题。


  守住底线实现既定目标


  未来几年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方针仍将是保持稳定、稳中求进。年,农业农村工作必须守住的底线是稳粮、增油、保耕地,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为积极应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实现既定目标,可有针对性进行如下布局。


  第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要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障初级产品供给的任务,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是要加速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坚守粮食生产的底线。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到年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此实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在中央层面,农田建设的补助资金要逐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各地粮食生产情况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以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主产区的稳产高产;在各地的执行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补贴激励方式,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同时建立健全农户的参与机制,调动农户进行农田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


  二是要不断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到年初我国已拥有52万份种质资源,是全球第二种质资源大国。目前自主选育品种的种植面积占95%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完全自给,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总体有保障。打好种业翻身仗,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科研机构、种子企业以及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加快良种培育和市场推广。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的支持力度,支持各地创建以种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基地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种子产能。


  三是要引导增产大豆和油料作物。要结合当前国内农产品的需求状况,引导和激励农民增产大豆和油料作物。在大豆和油料作物主要产地,结合地方财*状况,对农业生产环节进行补贴,并提供信贷保险等服务。


  第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流,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进而缩小收入差距,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一是要立足自身优势,盘活闲置资源。各地区各村庄要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条件,采取自主经营、出租、入股等方式,利用区位等优势,通过发展文化服务、管理服务、物流经济等服务业,盘活闲置的建设用地、宅基地、农房以及旧办公楼等存量资产。同时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链发展,把更多增值收益留给农民。二是要让基层*组织当好“领头雁”。落实新时代*的农村工作主要任务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基层*支部作用。通过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发动群众、发展农村产业,把村集体与农户利益有效联结起来。


  第三,继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年,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万家和万个。未来要继续支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财*、金融*策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提供财税支持、技术指导和风险控制,使其在稳产保供上发挥示范作用。通过*策激励,形成一批覆盖农业产业链条、专业化程度高、行为规范的生产性服务组织,促进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实现农业降成本和增产提质的发展目标。


  要加快建设面向小农户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95.5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达到16.7亿亩次,带动小农户超过万户。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是在小农户数量巨大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技术装备作业规模化的重要途径,适合当前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客观要求,应当采取更有效的*策措施,促使其健康发展。


  第四,加快优化贸易结构,以双循环保证主要农产品供给。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有效利用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粮食需求。近10年,我国粮食进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粮食进口量增长了1倍多。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上升并没有降低对粮食进口的依赖性。


  “十四五”期间,需积极推动我国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扩展进口渠道。一是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二是要积极拓宽海外农业产业链,增加与海外相关粮食企业的合作,为当地种植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尤其是在仓储物流方面的投资,实现全产业链的控制。特别是随着RCEP的生效,跨境农业投资合作的门槛显著降低,需要积极开展区域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合作。


  但需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要有效应对其可能产生的对粮食贸易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避免主要进口农产品对单一国家的过度依赖,防止粮食供应链断裂。


  第五,推进农业保险,健全市场调控储备制度。近年来农产品市场波动幅度较大,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要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分散体系,完善市场调控储备制度,提升重要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抗风险能力。一是要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以有效平衡地域性风险差异。利用农业再保险业务消解直保端经营波动,并稳步推进对直保端高风险业务的补贴,使保险公司聚焦于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二是要推动农业巨灾保险。一方面要扩大农业巨灾保险试点范围,尽可能覆盖主要农作物和重要农业生产活动。另一方面要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同时结合再保险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利用多元化的风险分散工具将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


  推进粮食储备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除了自然风险,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还要应对市场风险。近年来主要粮食作物价格波动加剧,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宏观调控能力。一是要适时推进我国粮食储备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建立与中央储备粮相配合的市场调控专项粮食储备。二是要改革现有的粮食收储机制,将临时“撇余量式”的收储改为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行收储。


  第六,完善农村地区物流条件,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居民消费。要促进农产品流通和提振农村居民消费,除了要保证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外,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物流条件。物流条件属于“硬件设施”,要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畅通城乡双向循环。可以“快递进村”为手段,使农户与市场高效对接,不仅让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进得去,更要让农产品出得来,实现物畅其流。


  第七,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财*资金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支持当地产业发展;使用小额信贷、涉农保险等手段支持脱贫户发展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增收,加大在岗培训,积极开展劳务协作。(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