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编辑部
张桔
编者按
在汇率因素、经济弱复苏等问题困扰下,被投资者赋予厚望的复苏线也未能在5月逆境突围。时至6月初,大盘似有企稳反弹之势,那么投资者在如是背景下应剑指何方呢?
近期,汇添富基金的基金经理胡昕炜接受《红周刊》专访,他表示:“从过去几轮经济周期的情况来看,每一轮经济复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缓慢的、逐步复苏的过程。可能到了下半年,经济复苏、消费复苏所呈现出来的势头会更好一些。所以现在对于消费或者对于整个A股市场,是左侧布局的好机会。”
至于具体消费中的子行业,他表示基本还是以食品饮料、美容护理、服装,包括一些服务业公司作为核心的配置。“至于对医美、社服等行业的配置有所增加,主要也是基于疫情管控放开之后,这些行业恢复的弹性会更大一些,因为这些行业在年受影响最大。”
消费复苏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之一
消费和整体A股都存在左侧布局机会
《红周刊》:市场经济弱复苏,低于之前的预期,加之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等因素,致五月的市场悲观情绪蔓延,结构分化行情明显。您怎么看待经济复苏程度对市场的影响呢?
胡昕炜:我对接下来的经济复苏仍抱有一定的信心,相对谨慎乐观。因为现在中国经济还处在内生修复的通道当中。从疫情*策优化调整以来,社会交流和消费场景确实在恢复,就业也在逐渐改善。从股价的绝对位置来看,很多公司的股价水平跟去年四季度最悲观时差不多了。一旦下半年整个中国经济基本面有所改善,或者大家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有所改善,这类被基金重仓资产仍会有表现机会。
《红周刊》:在当下经济复苏未达预期时,哪些行业或者板块会急起直追?从布局的角度看存在哪些左侧布局的较好时机呢?
胡昕炜:直观上比较好理解的,就是哪些行业跟经济增速相关性强,哪些就会随经济增速的恢复兑现业绩更好。遵循这一逻辑,当前消费当为首选。疫情时,大家对中国经济增长较为悲观,消费调整得也最多。疫情*策优化调整后,大家对中国经济增速信心渐起时,消费反弹还是比较多的。我觉得,消费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之一;其次,医药里面一些偏消费类的资产,它本质上也是跟居民的消费信心、居民的收入预期和中国经济是高度相关的;三是,一些周期性行业,如化工行业里的公司。在经济增速起来之后,产品需求会改善,产品价格有表现的机会;第四,港股的表现也会好一些。
《红周刊》:您谈的化工,也是和消费相关的公司吧,不包括那些跨界新能源逆周期的吧?
胡昕炜:是的。我所指的是产品下游需求更偏消费类的公司,相对它们的产品需求更加传统,属于更与中国经济增长相关的周期品公司。而不是那些下游做新能源行业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要小。
《红周刊》:您觉得消费复苏拖后腿的因素在哪里?投资者应该如何来把握复苏的时间节点呢?
胡昕炜:目前来看,消费仍处在复苏通道中。无论是从商品消费,如酒水、饮料的消费,食品的消费,服装零售,或者*金珠宝零售等,还是服务消费,包括像餐饮、旅游、出行、医疗服务、医美等都在复苏。
但四月后,直观的感受就是复苏力度没那么强了,这跟整体经济复苏的力度有关系。如房地产相关的产业,复苏的力度不强,其对整体经济、就业都会有所影响。包括受到海外经济需求的部分影响,出口也是弱复苏。而消费确实还是属于经济后周期的产业,受制于经济复苏的力度减弱,消费复苏也有所转弱。从四月的PMI数据来看,企业投资扩张的信心、居民消费的信心,包括大家对未来的预期都有所减弱,这都是拖后腿的因素。
相信随着就业慢慢改善、收入预期慢慢向好,经济复苏包括消费复苏仍是持续的事情。当然复苏的力度要持续去观察。从历史看,每一轮复苏都需要缓慢、逐步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我判断到了下半年会更好一些。
所以现在对于消费或者整体A股市场,可能是左侧布局的好机会:首先就是整体市场的预期调整下来了,这让经济超预期的可能性在增加;其次,估值也调整下来了,很多公司的股价和去年疫情最严重时差不多甚至还更低一些。
消费升级是投资消费最重要主题之一
待基本面好转“资产荒”会致股票走好
《红周刊》:作为消费复苏链上的最后一环,您如何看目前房地产产业链的投资价值?
胡昕炜:房地产的复苏还是有些不确定性。这主要还是基于房地产的大周期逻辑。任何行业都要兼顾长周期和短周期来做判断。长周期是行业所处的大的发展阶段,短周期则要聚焦于短期的基数、阶段等。就房地产而言,因为去年受疫情影响,新房销售下滑比较大,在去年低基数的基础上,肯定会出现复苏。但复苏的强度还有不确定性。因为长周期来看,中国的房地产销售还处在比较高的位置。年应该是中国地产销售的最高峰,住宅销售了十五亿平方米,随后年有所下降。整体来看,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空间,但是城镇化速度也在逐渐变缓。所以房地产的复苏弹性未必有那么大。
《红周刊》:如果分析当前布局消费的风险点,您认为存在于哪些具体的细分领域呢?
胡昕炜:我看消费的各个子行业,还是会结合复苏与升级。短周期是看今年的消费复苏,长逻辑则是看未来消费升级的持续性。我们还是去投资一些消费升级潜力比较大的行业。过去一两年,受疫情的影响,消费升级的速度有所减缓。但随着消费正常化,消费升级还是投资消费最重要的主题。
但客观看,对于投资中国市场尤其是投资中国的消费,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还是内需消费的基本面和景气程度,本质上还是与居民对未来就业和收入的预期相关。如果到了下半年,中国的经济复苏、消费复苏能强劲,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消费还是会有一定表现。
《红周刊》:外资也喜欢大消费,具备资金风向标的效应,未来资金角度对大消费投资影响几何?
胡昕炜:外资在中国投资最大的板块之一就是消费,至于各种地缘*治的因素是否会影响资金的进出,确实也很难判断。但核心还是看消费的基本面,如果经济复苏的力度能够逐渐回升,消费基本面能更好一些,无论外资流入还是流出,影响都没有那么大。
另外,国内的资金也是很充分的。今年大家一直在谈论“资产荒”,基本面若变好,这些股票大概率还是有表现空间的。
《红周刊》:消费横跨价值与成长两大领域。如何能够把握好这两种属性兼具的行业机会呢?
胡昕炜:今年价值和成长都有机会。比如,中特估就是价值,人工智能是成长,瞄准未来五年、十年的成长布局的。消费也是各种属性的投资机会都有,但特别高速的成长相对较少。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食品饮料如白酒、啤酒、食品,一类是比较稳健的成长,而医美、化妆品是比较中高速的成长,另外家电等又是比较典型的价值股。
从投资的角度,还需从估值与增长的角度去匹配。对于成长,要判断持续性,包括成长的速度、所在的成长阶段,以及要买在比较合理的估值位置。对于价值,对增长的要求不会特别高,但对盈利的稳定性、对分红的能力要求会更高。但整体而言,增长和估值要匹配。当经济增速往下走时,能持续成长的机会就更少,投资者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