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建国以后,印度产业结构是怎么变化的经历了 [复制链接]

1#

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之初,有着几乎相同的经济发展基础,相当于在同一条起跑线开始发展各自的经济。

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印度自年已经摆脱了三十多年的“印度式增长率”,中国自年则实现了三十多年的“增长奇迹”,目前已进入增长新常态。但与增长相关的两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却呈现出较大差异。

对于中国产业结构研究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然而专门研究印度产业结构的成果并不多见,通常是对印度的工业、农业、服务外包、IT产业等进行单独研究的较多,本文从两个角度进行归纳:专门研究印度产业结构的文献以及从印度模式视角分析印度产业结构独特性的文献。

印度产业结构变动特点的研究

印度产业结构变动并没有按照传统产业结构变动路径发展,而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即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逆工业化”特征。

高欣、申博通过中印比较,分析了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指出年到年,印度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波动很小,但高于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最高,比农业产值比重和工业产值比重都高,指出印度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

文富德从经济转型角度分析印度模式利弊时指出,产业结构模式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方面,他根据年-年间印度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数据,指出印度产业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在第二产业没有获得重大发展的情况下,印度就形成了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印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依靠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其他国内学者如杨丹辉、张雨涛、张环的观点与文福德相同。张绍华将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模式看作是南亚四国(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经济增长模式,指出南亚形成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由服务业全球化、国际分工重构等外部因素和语言文化系统、重视职业和高等教育的传统、重视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等内部因素促成的,并指出这种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可持续的。

国内学者*永春根据来自摩根斯坦利的数据,发现年印度服务业占GDP比重达68.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制造业一直停滞在27%左右,指出:与中国的“率先工业化模式”不同,印度经济发展走的是“跨工业化”道路,即跨越工业化阶段,以服务业优先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并指出这种模式形成的原因在于印度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精英人才涌现”的资源禀赋、社会内部消费需求拉动、相关产业支撑、龙头企业的带动、自由化的*策改革及技术进步的推动,有一定的优势,如资源环境友好、反向刺激工业等,但也存在一定劣势,如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社会和谐度低等。

印度学者AbhrajitSinha在投入产出框架下,使用内生性结构突变方法分析了印度的产业结构变动,指出,如果从国家产业结构演化路径的纵向比较看,印度的服务业主导的增长模式的确是一个“异类”,但如果从全球技术扩散和外溢的角度来观察印度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度和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只是在遵循现代的发展形式——“第三产业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独特的发展道。

印度学者PurbaRoyChoudhury和BiswajitChatterjee也通过内生性结构突变法分析了印度服务业的增长情况,将印度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阶段1(-)、阶段2(-)、阶段(-)、阶段4(-),并指出,从第二阶段开始,服务业开始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特别是其中的运输、储存和通信以及银行、保险和金融服务。

印度霍格利莫辛学院经济系AbhrajitSinha指出:印度之所以出现这种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变动模式,是因为全球贸易的增长和技术的全球传播为最不发达国家创造一个机会,使它们能够接受或选择最新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计算机化和资本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化”发展模式,而不是“典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从印度模式视角分析印度产业结构变动特点的研究

杨文武、雷鸣通过剖析“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基础、架构体系及其存在形态,指出印度经济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印度并非按照传统的产业结构演进次序,即“农业一工业一服务业”的次序逐渐升级递进的经济结构演进模式,而是呈现了错位式或跳跃式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印度似乎是“工业革命模式的一个例外”。

张立、王学人通过考察印度年至年间各产业部门年均增长率、GDP中各部门的产值比重、服务部门的就业比重及印度各产业的就业增长率,指出印度服务业超过工业而占据主导地位并不令人格外惊奇,颇有些令人不解的是,尽管印度在产值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就业结构却不是如此,服务部门在新增或创造就业方面,大大地滞后了。

印度这种相对低就业机会的服务业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验颇为不同。印度学者G.Ramakrishna使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并引入服务业增长作为变量之一,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除了服务业增长之外,工业、农业和90年代的开放*策也对印度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服务业似乎对印度的经济增长贡献更大。

综上分析,印度自年以来,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库兹涅茨和克拉克曾经指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首先是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对GDP贡献最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农业部门所占份额减少,对GDP贡献减弱,工业部门所占份额增加,对GDP贡献增加,随着制成品消费的饱和,对服务业的需求开始产生,服务业增加值所占的份额开始增加,成为主导部门。

然而,印度的实际情况是,服务业先于制造业实现快速增长,从而与库兹涅茨和克拉克的结论相矛盾。

除此之外,印度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各产业的产值结构上,而各产业的就业结构则变化缓慢,特别是服务业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业部门。

这种缓慢变化不利于印度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解决几亿人的就业和贫困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