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报告未来70的中国人将集中在几个都市圈 [复制链接]

1#

来源:金融界网站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顾强

原题《中国城镇化已进入都市圈时代》.10.1

摘要

都市圈是中国城镇化的新阶段: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在城市大型化,城市群发展的同时,都市圈化成为新特征。都市圈,是依托于一个特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镇,共同形成的一个高度融合的网络状城镇体系。

都市圈发展的国际案例及启示:通过对世界典型都市圈对比,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首尔都市圈,发现我国都市圈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发展。都市圈体系发展不合理,节点城市发展不充分;跨城交通体系发展滞后,市郊铁路等与东京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都市圈内存在巨大的发展落差,短板制约发展。

都市圈是中国提振内需重要抓手:投资中优先发挥效益的,规模增益最大的,都是在都市圈范围内。都市圈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国家将出台发展规划与*策指引,促进都市圈健康发展;应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都市圈的发展当中;推动更多公共资源向都市圈区域扩展。

新阶段中国都市圈发展初步展望:年,中国将诞生一批世界级都市圈,将有7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都市圈范围内,都市圈的人口迁移也将更理性化,都市圈外围圈层的节点城市会不断增加,价值链分工将推动部分环节向都市圈外圈层转移。住房需求依然不断增加,商品房增量在外围区域、存量在核心区域,核心城市住有所居只能在都市圈层面解决。都市圈住房还有许多新模式可以选择,比如内租外购,内小外大。此外,也要积极建立都市圈的城际住房合作机制,更好地解决住有所居问题。

正文

都市圈化是中国城镇化的新阶段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态势是持续的。英国的一些小城市,包括5万人、10万人的城市,都面临一个共同的趋势——人口减少。很多孩子从初中就开始离开小城镇,出去到好的高中读书,读完书还会回去么?当然不会,因为缺少工作岗位。那么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历时40年,7亿多人来到城市,每年还有多万人进入城市,未来还有2到3亿人要进入城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向更高能级、更高等级的城市集中。

在城市扩大的过程中,*府提出了推动城市群的发展,截至目前,共提出过19个城市群,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现在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我们称之为新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的2.0。在城市大型化,城市群发展的同时,都市圈化成为新特征。

1.核心城市的发展之后,要素流动突破了行*边际,比如在河北居住的人口在北京工作,这种情况普遍出现;

2.中心城区的人口外溢,外圈层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核心区;

3.除中心城区外,形成了很多节点城市,在都市圈的外围,出现了很多新城;

4.传统的县域经济已经脱离了原行*区划,向都市圈经济转型,最重要的证据就是房地产价格。比如北京都市圈的大厂,房价高于省会城市石家庄和廊坊市区;比如上海都市圈嘉善县,地产价格是高*兴市的,是高于很多省会城市的;比如南京都市圈的来安汊河镇,房价远高于滁州市区。在都市圈周边的一些传统农业区域,已经突破了原来的自己的行*区,与都市圈核心区联动发展。

5.产业增长呈价值链模式分式,制造环节向外圈层转移。

6.在都市圈发展的同时,一些高功能级的都市圈,在向更高水平的都市连绵区演进。各个等级的城市之间,联系加强,形成了都市连绵区,比如洛杉矶地区。

从以上6各方面可以看出,都市化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都市圈在加速成长,加速壮大,这是城镇化的新的阶段。

都市圈,就是依托于一个特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镇,共同形成的一个高度融合的网络状城镇体系。由五个基本要素,第一个要素是一个强大的核,即人口集聚、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中心区,是都市圈的核心依托;第二个要素是一个延展的轴,以交通廊道为载体、链接中心区和周边中小城镇的发展轴线,构成了都市圈发展的主动脉;第三个要素是辐射的圈,中心区辐射带动周边城镇所构成的圈层区域,是支撑核心城市发展的广阔福地,可以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范围划分;第四个要素是关键的点,即都市圈发展腹地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节点城市,构成了都市圈的新增长极;最后一个要素是紧密的网,都市圈各城市间存在密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联系网络。都市圈是一个城镇的空间布局体系。

都市圈发展的国际案例及启示

全球也是这样,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在全球城市变大的过程中,中国的贡献大概占三分之一。城市群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形态。在全球范围来看,有5大世界级都市圈,是世界都市圈的典范。

1.都市圈的空间范围

都市圈的空间基本稳定在一定范围,国际上,东京都市圈在1.3万平方千米,纽约都市圈在1.7万平方千米。所以都市圈范围不能太大,还要有密度和质量。我们用1小时等值圈,对中国的都市圈进行了排位。

2.都市圈的发展半径

东京都市圈在年-年期间,都市圈发展半径从15km增长到50km。年,整个东京通勤通学人口达万,90%以上集中在都市圈范围内,所以东京电车上睡觉的人很多。我们对北京通勤做了研究,最远的10%的通勤人口,单程通勤距离大约40km。通过1小时等时圈分布图发现,北京和上海目前的都市圈半径在30km左右,外围联系还较弱。

3.都市圈的城镇体系

东京都市圈内5-2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有84个,上海有9个,北京有8个;东京都市圈内20-5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有19个,上海有10个,北京有6个;东京都市圈内50万人口至万的城市共5个,上海有4个,北京则有3;东京都市圈内万规模以上的城市共个3,上海是2个,北京有1个。对比看出,我国都市圈规模体系发展不合理。核心城市外围缺乏大型副中心、综合产业型城市、边缘卫星城等不同功能的节点城市。中国最典型的模式就是摊大饼模式,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节点城市发展不充分。

4.都市圈的交通设施

北京的轨道交通发展,跟东京存在巨大差距。东京61.7%的人乘坐轨道交通上班,在北京只有15.5%,存在着非常大的落差。所以,绿色交通模式,在中国的都市圈内,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中国的跨城交通体系也亟待完善,尽管我们修了一些城际铁路,但是我们在城市跟远郊和近郊的轨道交通联络上,是严重不足的。以北京为例,现在有两条城郊铁路,一条到通州,一条到延庆,共长82km,而东京的城郊铁路共长km,伦敦是km。

5.都市圈的发展落差

都市圈有核心区、城市圈、都市圈三个圈层,在三个圈层中,存在巨大的发展落差。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河北这个短板,如果不补齐河北这个短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发展都市圈是解决区域落差的重要途径。

6.都市圈的人口增长与流动

北京、上海都宣布了自己人口的远期目标,也多次提出了减人的目标,包括减少开发面积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未来会怎么样呢?过去很多年都有*府的约束性规划,我们最后看见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规划难以挡住人口向都市圈集中,深圳规划更是如此,每次的规划是将前面的发展纳进来,因为发展太快了。我们发现,中心城区圈层,人口的密度很难增长,如果未来北京都市圈的人口会增长,外部圈层将会是主要的承载地。

7.都市圈的产业格局

在都市圈内,产业格局总体将呈现“三二一”的逆序分布,比如东京核心城区第三产业占比88.7%,第二圈占比76.2%,最外层占比61.2%。中国也是这样的规律,北京核心城区第三产业占比90.2%,第二圈占比50.5%,最外层占比43.8%;上海核心城区第三产业占比84%,第二圈占比74.6%,最外层占比71.6%。总体趋势是都市圈产业按附加值圈层式梯度外拓,高端环节在核心区域,低端环节在外层区域。

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我国都市圈发展进行简单梳理,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的都市圈发展,在人口管理、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城镇体系和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启示。我也相信,未来中国都市圈发展会更加健康。

都市圈是中国提振内需重要抓手

大家现在都在看经济走势,看中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冲中国的经济下滑。我们认为,都市圈在扩大内需的过程当中,可以有重要的担当。看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都市圈密切相关的投资占整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57%;在57%的投资中,有44%是都市圈范围内。从这个意义来说,四分之一的城镇投资是跟都市圈的投资直接相关的,所以投资中优先发挥效益的,规模增益最大的,肯定都是在都市圈范围内。

都市圈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纽约和东京是国际都市圈发展的第一梯队,中国的广州和上海,已经达到国际上发展的第二梯队。未来,我们预测中国将会有3-4个都市圈进入第一梯队,10个左右进入第二梯队,还会有更多的在第三梯队,中国都市圈的体量和规模,将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未来无论从创新、上市公司数量、资金存量、资本交易等各个维度去看,都市圈都将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中国都市圈和世界范围内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城镇的空间布局上,核心城市区密度高,但在周边微中心和新城新区的建设,从体系、规模、合理性以及建设的模式上,需要进行突破,微中心建设具有重大机遇;在交通站点周围,发掘发展潜力,将空间布局规划与交通站点规划相匹配,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潜力巨大;都市圈产业布局不断重构,将带来巨大的投资增量;都市圈外层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认为,都市圈发展应该上升到国家城镇化的空间战略总布局。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也在加快推进都市圈发展,正在研究出台都市圈发展规划与*策指引,也在探索从行*区经济到都市圈经济,推动以站城一体为重点的TOD开发模式,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都市圈的发展当中,来推动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向都市圈区域扩展。

新阶段中国都市圈发展初步展望

年,中国将诞生一批世界级都市圈。4-5个能超过万人口,1万亿美元的都市圈;也会出现10个左右超过万人口,亿美元的都市圈。持续扩大的中产队伍是中国未来增长的重要支撑,都市圈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人口方面,到年,我国将有70%以上的人口增量集中在都市圈范围内。据统计,过去几年最主要的20个核心都市圈的人口净流入,占72%。都市圈的人口迁移也将更理性化,创新人口主要向核心区域移动,中老年人的迁移则具有离心化趋势。人口,也将决定一个都市圈的未来。

随着中心区规划空间的逐步稳定,外围圈层的节点城市会不断增加,发展会不断的壮大,未来的轨道交通出行、共享出行及无人驾驶,会改变空间格局形态。

从产业角度来讲,核心区域会在金融、信息、商贸这些领域保持绝对的优势,都市圈的制造业将会出现以下四个方面:都市型工业会有重大发展,研发性的制造业会微离心,先进制造和极端制造会在远郊地区,传统的大型制造业向外迁移。价值链的分工将推动部分环节向外转移,都市型工业环城发展。

地产方面,住房需求依然不断增加,商品房增量在外围区域,存量在核心区域。但存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背离,土地供需错配的问题,比如居住北三县45万北京人口,河北无法为他们新增规划空间。核心城市住有所居只靠自己是无法解决的,只能在都市圈层面解决,比如深圳新的规划文件中,通过跨行*区域来解决深圳住有所居的问题。1小时等值圈的房价与都市圈核心区呈正相关,如北京都市圈的大厂县、固安县,在*府限价的情况下,房价依然远高于周边地区。但都市圈住房还有许多新模式可以选择,比如内租外购,内小外大。此外,可积极建立都市圈的城际住房合作机制,*府更多要从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提供周边区域的发展空间方面入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