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工昌
年7月19日,山东省发布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山东全省生产总值为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3.6%,而且增量达到亿元,超过广东、江苏两省,位居全国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3.5%。
对照年山东经济数据,也许能看清更多问题。
年1月19日,山东发布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年山东省GDP达.9亿元,比上年增长8.3%,跑赢全国大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03亿元,比上年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6亿元,比上年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1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对比年和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山东经济都跑赢了全国大盘。
具体来看,全年拉动山东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外贸。数据显示,年山东省进出口2.93万亿元,连续第6年刷新历史新高,比年增长32.4%,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从年的6.9%提高至7.5%。另外山东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民营企业稳居外贸“领头羊”地位。(1)
再看年上半年,山东消费没有出现明显下滑。
首要原因是山东主要竞争对手粤苏浙均受疫情影响导致消费严重下降,而山东受疫情影响较小。以广东为例,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02亿元,增长1.1%。对比山东二三产业3.45%的增速,差距明显。
第二个原因恐怕还要得益于自年到年上半年来钢铁、煤炭、水泥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些产业都是山东比较成熟的传统项目。
第三个原因是自年始,山东开启的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年,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装备工业比重达46.4%,高端化工增加值占高耗能行业比重达28.1%,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体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行业实现快速增长,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18.5%,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光电子器件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7%、22.7%和73.1%。而年上半年以新材料最为突出。
山东“大而不强”
在经济成就背后,山东还有系列问题待解决。
首先,山东主要是原材料供应商,并没有发展起自己知名的品牌。
无论赤藓糖醇还是人造肉,山东这些看似占优势的原材料供应技术含量都不高,更不用说预制菜玻尿酸和假睫毛了,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先行产生的规模和价格优势。比如山东多数假睫毛企业都是国外知名美妆企业的代工厂,只赚点微薄的加工费。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壁垒,山东制造业很容易被替代。山东极少的互联网企业歌尔股份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先被苹果,后被脸书踢出供应链,引得利润及股价大跌,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媒体报道来看,截至目前山东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家,高居全国第一位;单项冠军企业与单项冠军产品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山东共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截至年,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山东占家,排在全国第六。但时至今日,山东叫得响的消费品牌有海尔、海信、青岛啤酒,而30年前差不多也是它们。
其次,在产业方面,山东的互联网行业仍然缺失。
作为中国传统经济大省,山东错过了新世纪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潮。在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名单中,广东、江苏、浙江等都有多家企业上榜,山东无一企业上榜,显示出了山东在互联网时代的尴尬。
年2月,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自曝“家丑”,山东大数据、信息产业不如贵州、杭州;高新技术产业不如江苏、浙江,甚至不如河南。(2)
最后,山东财政预算收入与经济总量严重不相衬。
以互联网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能力不足,使山东空有经济总量而不能创造真正的金融价值,这导致其财政收入与经济大省地位远远不符。
先以年各省财政收入为例。
其中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是,年浙江GDP为7.35万亿,山东GDP为8.31万亿,在GDP方面山东领先浙江近万亿;而在财政收入方面刚好颠倒过来,浙江为亿,山东则为亿,浙江在财政收入上领先山东近千亿。
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山东一个新的指标——经济运行质量(税收占GDP)严重滞后。一个城市经济运行质量高即表明该城市产业抵抗能力强,企业效益好。浙江各地区经济运行质量远高于山东。
各省市年的税收和GDP的相较情况
从上图可看到,除了山西、内蒙两个产煤大省,财税与GDP比较最健康的省份仍然是经济效益最好的浙江、广东。而山东则位居16位,与其GDP总额高居第三的全国排名完全不符。
最后来说说对中央财政的净贡献,这是经济大省的责任。
、两年,山东对中央财政的净贡献连榜首广东的四分之一都不到,不仅远远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江浙,甚至连被人称作已没落的天津这样一个直辖市都赶不上。这更能证明山东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在主要经济体中牢牢垫底。
所以“山东大而不强”不是没有道理。
辉煌后失速的十年
为什么会说山东“大而不强”,这主要是因为山东经历了失去的10年。
据wind数据梳理的年至年间广东、江苏、山东三省GDP发现,数据变化清晰地勾勒出三省的四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三省之间的发展格局都有微妙的变化。
从年到年26年期间,山东有3次登上全国经济第一的宝座,17次位居第二。改革开放到年南巡谈话之前,山东4次第一,8次第二。也就是说,从年到年的40年里,山东80%的时间里都位列全国第一、第二。
这证明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末,山东经济一直居于全国数一数二的地位。也就是说,山东有着几乎超越全国所有省份的经济基础。
到了年,广东一举超越山东成为全国第一。后来仗着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苏南模式,江苏紧随广东之后,坐稳老二的位置。此后至今,山东只有3年超越了江苏,其余时间都只能在位居第三。
为什么山东再也撵不上前两者,并且差距越来越大了呢?这主要是因为进入90年代,三者发展方向开始出现差异。
广东由最初的三来一补慢慢开始转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民企为主,从传统的美的、格力、TCL等家电产业,到华为、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到大疆、顺丰、比亚迪等移动互联网和新能源产业,与浙江一起,构筑了中国最耀眼的民族产业群。
江苏由最初的乡镇企业转型为民企,同时借助上海的辐射优势与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地理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形成了外企带动内企的制造与服务业高地。
进入90年代后期,山东则是强政府主导、国企引流,以投资驱动发展,做大做强以石化、炼油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同时以行政而不是市场选定一批企业,出台生产、信贷、技改流动资金等扶持政策,进行催肥式培育。这种发展模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象经济”,即通过注重发展”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拉动工业增长,涌现出魏桥集团、西王集团、信发集团、南山集团等知名企业。
“大象经济”对山东经济发展带来了短时GDP的辉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山东就有家企业入围,领先粤苏两省。这一时期,青岛孕育出了青岛啤酒、海尔、澳柯玛、海信、双星“五朵金花”,被誉为中国的“品牌之都”。年至年山东GDP反超江苏,登顶全国第2位,在工业上,山东也一度超越广东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大省。
但这也是山东最后的辉煌。
年,一场全球金融危机让山东一下子打回了原型。
其实这场金融危机要说影响最大的该是外向型企业最多的省份,也就是山东的主要竞争对手广东、江苏、浙江。其中广东首当其冲,大量外贸企业倒闭,民工返乡,外资撤离。年,广东GDP增速为9.5%,排名全国倒数第5位。另外浙江、江苏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年浙江GDP增速只有8.9%,全省1-7月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9.4%。江苏年全年贸易出口额同比下降16.3%。
但最后的结果是,受影响最大的三省很快走出来了,而受损相对较轻的山东却一头栽进坑里,好久没能翻身。
面对困境,广东开始实施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江苏开展产业高端发展、信息化引领等六大行动。浙江则以阿里巴巴的崛起为契机,大力开拓信息产业与机器换人、空间等高端制造。
而山东打出21条政策措施,迅速出台1.6万亿投资计划,给予本该淘汰的过剩产能,又耗能又污染的重化工类企业大力扶持。在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的组合拳下,年—年山东经济增速高于全国。但随着年后,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山东模式就显得严重落伍。
在国家强令推动绿色经济下,山东大批重化工类企业被迫强行关闭,这既使得整个山东经济元气大伤,又失去了失去了产业转型的动力和机会。年,曾经的中国强企业山东天信集团陷入债务泥潭;同年,山东魏桥集团出现财务危机,齐星集团爆发了上百亿元债务;年晨曦集团突然倒下。
一时间山东全省GDP增速从年的7.4%一路下滑至年的5.5%,下滑幅度超过了粤苏浙三省。
从年至年,山东经济就这样固定在全国第三的位置,与广东和江苏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远。以江苏为例,山东和江苏的差距从年的亿,扩大到年的2.8万亿(相当于一个深圳的体量),差距扩大51倍,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山东失速的十年。
发展失速三根源
接下来文章总结了山东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首先,山东没有与时俱进,跟上信息工业浪潮。
山东长期侧重发展重化工的路线,这造成了山东产业畸形发展,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与江苏相比,截至年末,山东从事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7.7%;而江苏此类法人拥有个,占比达到23.4%。
山东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为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5.7%,江苏此类企业法人单位是山东的2倍多,占比高出山东整整5个百分点。年,山东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17.0%,而江苏则要高出8个百分点。
年末,山东“互联网和其他服务”的营业收入为亿元,而江苏“互联网和其他服务”亿元,是山东的7倍多。要知道就全国而言,江苏的此项指标并不是最亮眼的,广东为亿元,浙江此项收入更是达到亿元。
除此之外,年末,在内资的工业法人中,山东国企有个,而江苏的国有企业为个。另一份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自年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以来,至年,江苏国企数量减少了0个,同期山东只减少了个,年末,山东存有的国企数量比江苏多3成。山东是常住人口超1亿的省份,然而全省拥有的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年,山东省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77.4户,低于全国92.1户的平均水平,分别比广东、江苏少66.3户、.3户。而国企及民营企业数目的多少通常能反映一个地方市场活跃的程度。
另外山东国企大多数从事傻大笨行业,所以人们借此说山东是典型的大象经济。
这种大象经济造成了山东以国企为主的大企业和以民企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失衡。中国企业强榜单中,山东有50家企业上榜,上榜的企业几乎都是大型国企,而且从事的多为能源、钢铁、机械制造等领域,十几年来都没有改变过,而被寄予厚望的民企则无一上榜。
其次,山东缺乏最能体现集聚效率核心城市的向心力。
“十四五”开局两年多来,竞争“国家中心城市”是不少城市瞄准的共同目标。大区域制下资源更多向区域核心城市倾斜,而山东一直以来恰是缺乏绝对核心城市的省份。
山东省内长期存有济南、青岛老大之争。在年以前,山东的战略重心一直是扶持青岛,提出了“青岛强则山东强”的口号。从年半岛制造业基地启动建设,到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青岛及胶东半岛一直是山东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但青岛自年后经济一直处于下滑趋势,根本无法承担起重振山东重托。
青岛工业总产值自年开始不断下滑
但作为省会的济南,年经济首位度仅为13.9%,长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垫底。不仅如此,山东最落后的几个地级市全部聚集在济南周边,省会经济圈俨然成为了山东GDP的“塌陷区”。
(3)
这映射出济南作为经济中心工商业水平的集聚与外溢能力的苍白。
现在国家之所以选择以核心城市为首的城市群作为国家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是因为他们除了整体经济实力领先于全国外,更关键的是,这些地方有着构建城市群增长极最主要的推动力,即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有着强大创新能力与潜力的特大型企业。由BAT华为联想复星等大型企业在核心区的集聚,导致资本与技术的高度集中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并能通过扩散效应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和周围腹地的发展。
从技术方面看,核心城内巨企的技术创新使企业产出增长率、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卫星城内其它企业,从而引起这里其他企业的学习和效仿,进而使得区域内企业现有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结构包括社会价值观念更容易朝着变革方向转变,使之适应创新结果,并成为下一次创新活动的基础,这种集聚强化了社会群体的进取意识,同时推动了周边地区劳动力为改变自己进入增长中心的比较劣势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所以强调主城区核心产业的集中度,主要是因为产业的创新往往来源于产业的集聚与高度融合。而这一点济南虽已有所改观,但做的仍很不够。
最后说一下营商环境。
在山东,最流行的还是“官本位”思想,甚至大量民营企业家"弃商从政"。山东省的民间投资同比增速远远落后于浙、苏、粤三省,这也从侧面凸显出其营商环境不佳。官本位思想严重制约了山东民营企业发展,从活跃程度、人才资本引进层面看,都是负面影响。
一份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分析》显示,山东的营商环境排名第9,位列安徽之后。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曾在讲话中说:“山东这差距、那差距,最大的差距在体制机制上。”(4)
山东的转变
一、加强济青双子星核心引领作用
放眼全国来看,山东的发展困境莫过于山东在区域竞争中优势不够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山东北边有京津冀城市群、南边有长三角城市群、西侧有中原城市圈的竞争格局中,山东向心力不够,也体现当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时,山东还没有可以承担中心引领的城市。
此时,有必要打破均衡思维定势,发挥济青双子星各自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双子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对济青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同时各地级市的协调发展也该提速,这意味着省内交通的互联互通需摆在首位。(5)
这就是山东大力推进的强省会战略。
年山东正式启动强省会战略,全力支持济南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和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同时还规划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三大都市圈,发挥济南、青岛双子星各自的比较优势,辐射带动全省发展。
年8月24日,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政策处处长王小伶介绍了山东纵深推进三大经济圈建设方面的相关情况。突出做好联动文章,着力推进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强化中心城市联动,开展济南、青岛都市圈范围研究,加快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
强化经济圈联动。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依托济青、鲁南通道和沿黄、沿大运河生态带,培育济青科创智造廊带、鲁南物流能源廊带、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运河文化经济廊带。
强化省际联动。深入推进沿黄9省(区)合作,强化与冀苏豫皖省际交界地区合作,谋划共建省际合作区。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支持德州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合作编制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推动鲁南经济圈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
培强区域发展战略支点。鼓励跨市域相邻县(市、区)探索联动发展路径,打造一体化发展平台。高水平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打造毗邻县域同城化发展样板。谋划打造滕州—邹城一体化发展引领区。同时制定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计划,支持鲁西5市加快发展。振兴发展沂蒙革命老区,推动济南、临沂加快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支持淄博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做好滩区居民迁建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6)
二、转变经济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化
年伊始,国务院以“国函1号文”签发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正式批复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当年2月2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由此,山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始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包括高端化工产业在内的“十强产业”,是山东此次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栋表示,下一步,山东将再培育38个“雁阵形”产业集群、63家领军企业,争创3个到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强国家级功能区。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3+1”主导产业。
现在,山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九大产业领域的43条产业链共确定“链主”企业家、核心配套企业家,已初步探索出有山东特色的“链长制”推进形式。山东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立“科技+产业”创新生态会商机制。
“山东以工业互联、智能制造、新能源推广为代表的新动能增速优势正在积累,新动能与新经济‘量势’齐升的态势已显现,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后劲会更加强劲。”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周德禄表示。(7)
三、向经济更发达地区虚心学习。
年7月5日至8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龚正率最“高配”党政代表团赴苏浙粤三省考察学习。在随即举行的学习交流会上,刘家义强调:“要敢于刀刃向内,在思想深处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随后山东省内许多城市都动了起来。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率团先后前往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次数多达6次。青岛则“咬紧“深圳,在年3月下旬,市委书记王清宪王清宪率团赴深圳,展开为期4天的考察学习。济宁、枣庄也提出“学习徐州、对标徐州、对接徐州”,并先后两次赴徐州学习先进经验。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山东各个城市的学习步伐遍及全国30多个城市,不仅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涉及重庆、成都、武汉等中西部城市。
年7月以来山东各市考察学习及合作对接点位(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城市进化论
“南方城市干事创业的精神相对比较足,这也和它市场化程度高有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非常保护市场中的创新创业热情。”董彦岭认为,这是当前山东应该学习的重中之重。(8)
四、努力改变营商环境
年2月22日,时任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发表讲话,对山东落后的营商环境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同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
一是“放管服”改革。这是关系一个地方发展活力的大问题。要对现行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定等进行全面清理,加快推进立改废释,通过制度创新,把该放的权力放出去放下去,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提高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效能。
二是运行机制改革。有些看似技术层面的问题,实则是机制障碍,流程不通、环环受阻,极大影响效率,降低工作质量,群众意见很大。
三是不能及时发挥资金效益与资金多头管理、同一件事多部门一哄而上,资金投入重复浪费与众多事情无人管、无资金保障并存。
四是督查、考核、问责,不深入基层,考核成了显摆权威的手段。
五是信息化是现代管理的基础,信息化的关键是数字化。信息化行的是官老爷作派,把一个大平台变成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铺张浪费的代名词。
山东经济的发展状况像极了东北,都是以重工业立足,曾创造了中国工业的辉煌,但在新经济的冲击下日显没落。但今天的东北经济仍深陷泥潭,而山东经济却慢慢爬出泥潭,开始了正常发展的模样。
在中国,山东堪称人口、工业大省,资源丰富,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但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这一点像极了今天作为整体的中国。另外其内部发展模式、区域治理状况、从东到西梯级分布的特点,也跟整体中国出奇的一致。最后其主打的新旧动能转换,也是现今中国正在做的。
年时,《中国国家地理》将1月号封面给了山东。封面的山东地图中,半岛区域融入了老鹰之首,眼神沉着而坚定,喙呈弯钩,坚硬锐利。地图下方是两行大字:山东,中国的缩影。
(9)注释:(1)经济年报背后,山东的硬实力与大趋势-01-23潇湘晨报(2)风口浪尖上的山东,还有一个更大危机:经济失速10年,会不会沦为第二个东北?-07-07搜狐城市(3)经济总量从超越江苏,到被反超3万亿,山东为何突然队?-10-21文/城市情报社(4)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山东省委书记在《人民日报》发文……-05-08海运仓内参(5)山东目前经济有什么问题,发展前景如何?作者
南风窗记者何治民
(6)山东推进三大经济圈建设做好“联动、培强、扶弱”三篇文章-08-2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尹明波、高杨(7)经济日报记者王金虎(8)16市集体“南下”,山东如何跟上时代?每日经济新闻-06-27(9)山东,扛起了中国新消费的半壁江山-07-30 来源:钛媒体APP文
商隐社,作者
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