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义举
本次疫情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也将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全面评估疫情对金融市场、信贷规模、净息差、盈利能力、不良率的冲击后发现,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总体上有限。一方面,疫情短期将改变信贷投放的节奏和方向,但不会改变信贷投放的规模,预计年新增信贷将呈现“前低后高、逐步企稳”的运行态势。另一方面,中间收入增长放缓,成为拉低业务收入最主要的原因,银行卡手续费、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托管费用这三类中间业务受疫情的冲击最为明显。此外,资产、负债端利率“一降、一稳”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和盈利能力承压。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差异化影响,从主体维度看,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资产上升压力更大,从行业维度看,疫情对商业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冲击更大,但整体温和。未来,需要更大程度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作用,发挥金融稳定器的功能,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对银行而言,要充分肩负社会责任,为支持打赢疫情防范攻坚战和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疫情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是暂时的,资本市场中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冲击,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提前谋划、敏捷行动、果断出击,对重要医疗物资的生产企业发放专项再贷款、债券发新还旧、授信无还本续贷、逾期90天或60天以上贷款不强制纳入不良以及对旅游、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受冲击较大的行业给予信贷倾斜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目前已有30多项相关政策出台(表1)。
表1: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主要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具体来看,金融支持打赢疫情防疫攻坚战政策主要有:
一是开辟绿色通道,保障应急资金的划转通畅。合理安排网点营业,保障群众基本金融服务;为疫情防控相关物资进口、跨境捐赠等开辟绿色通道,简化购付汇业务流程,提高办理效率等。
二是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行业、企业,提供了差异化、针对性、优惠性的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信贷支持的重点行业由疫情之初的医疗、生活物质的生产企业,扩大到将重要原辅材料生产企业、重要设备制造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重要医用物资收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
三是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一方面,政府降低了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MLF利率,以引导利率中枢下移;另一方面,政府要求银行既要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又要降低各类融资渠道费用(企业股票和债券发行等)和各个融资(担保、评估、租赁)环节中的费用。2月3日以来,央行已分别于2月3日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利率分别调低10个BP,至2.4%和2.5%)和引导MLF利率下行方式(2月17日,将MLF利率下调10个BP至3.15%)。与此同时,政府还要求降低企业在股票和债券发行过程中的直接融资费用,包括部分上市费用和债务发行的服务收费标准。与此同时,还降低部分转账汇款、融资租赁等环节的服务手续费等。
四是出台专项再贷款支持政策,为重点保障企业提供更精确和更便宜的资金支持。人民银行通过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由于专项再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和“先贷后借”的报销制,即金融机构需要先向重点企业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再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资金,这使得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先借后贷的模式进行套利操作,保证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企业需要。与此同时,财政将按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这将使重点保障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可降至约1.6%以上。
五是根据企业和居民的资金周转的实际困难,要求银行不抽贷、不断贷和出台贷款重组、贷款展期等支持政策。目前,不少银行已出台了专门政策对参加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在疫情期间个人贷款、信用卡透支发生逾期的不视为违约,不计入违约客户名单,强化了对疫情防控人员的信用保护。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客户,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的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时间等。
总的来看,上述措施是金融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及时举措,有利于保障防疫重点地区、行业及企业的金融需求,也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春节假期之后,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2月3日,股市迎来春节后重新开市的首日,我国股市出现了较大幅的下跌,但2月4日开始出现企稳苗头,近期更是明显反弹。2月19日,上证综合指数收报于.4点,改变了节后第一天千股跌停的局面,相比节后重新开市第一天上涨了点,与节前最后一天水平基本持平(.5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先下后上,总体围绕2.8-2.9%的较低水平盘整。2月19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相比节后第一个交易日上行了5.5个BP,但相比年初下降了27个BP(图1);2月19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收报于6.,相比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升值个BP,但相比年初贬值个BP(图2)。上述金融市场的运行态势表明,疫情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是暂时的。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内在的韧性较强,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增多,这些长期的利好因素,不会被暂时性的疫情所逆转,资本市场中长期发展向好的局面不变。近期外汇储备总体平稳,跨境资金整体呈现流入态势,从侧面反映出国际投资者依然看好中国。截至2月17日,沪股通累计净流入亿元,相比春节最后一个交易日(1月23日)净增加亿元;深股通净流入亿元,相比春节最后一个交易日(1月23日)净增加亿元,二者合计新增净流入亿元,表明春节重新开市后,外资仍在继续增持中国股市。与此同时,逆周期金融调控力度的加大和资管新规延长过渡期安排等监管政策的边际宽松也将对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带来积极力量。
本次疫情对银行业影响的初步分析
疫情将改变信贷投放的节奏和方向,但不会根本改变信贷投放的规模
信贷规模基本稳定,但投放节奏将有改变
通常来看,银行业每年新增信贷规模与多种因素有关,既与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有关,也与货币政策调控的松紧有关,还与监管因素有关。受“早投放、早收益”等影响,历年以来,信贷投放呈现出“”的季节性特点且每年的1月份都是全年信贷投放的最高峰值(表2)
表2:新增信贷规模及时间结构
经济活动被按下“暂停键”,未来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恢复,企业信贷需求也随之恢复,预计年信贷需求将呈现“前低后高、逐步企稳”的运行态势。具体来看,今年1月份,尽管有春节错位因素(春节来临较早),但考虑到信贷审批往往早于信贷的实际投放时间(即当月信贷投放主要与前期的信贷审批情况有关,而与当月的信贷审批和企业经营状况无关),1月新增信贷受疫情冲击较小,整体仍在较高水平。展望2月份,疫情冲击之下企业投资信心和预期受到冲击,信贷需求将有所减弱,2月份新增信贷量将比往年进一步减少,一季度整体信贷投放量将少于去年同期。
全年看,考虑到今年稳增长压力加大,政策层面可能会出台更多扶持措施,未来一段时间信贷规模有望迎来反弹性增长,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或将与年基本持平,信贷规模增速可能从年的12.3%降至11.5%左右(中性情景下,主要假设疫情将在3月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季度)。
信贷需求“有降有升”,信贷投放“前稳后高”
疫情之下,企业普遍延期开工。已经部分复工的企业受返工人员数量少、原材料及物流不畅等影响,其生产经营规模也远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但疫情之下,也爆发出一些新的商业需求,催生了传统商业的迭代升级。总的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信贷需求将呈现阶段性、局部性变化。
一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其信贷需求将有所减少。从年“非典”时期的经济表现看,负面影响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尤其是交运、住宿餐饮。具体来看,年2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9.1%,较1季度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交运增速较1季度回落5.4个百分点至2.3%;住宿餐饮业较1季度下行3.6个百分点至7.4%(图3)。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我国批发零售业与住宿餐饮业的99%以上均为小微企业,据此推算,本次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中小企业。
二是基建领域信贷投放前低后高,全年基建领域信贷投放规模多于上年同期。基建作为逆周期调控的重要工具,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后,未来将加快发展推进,相应地,信贷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将明显增大,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2月11日,财政部提前下达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亿元,加上此前提前下达的部分,目前已提前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亿元。在下发额度及速度均预期增加的情况下,地方基建项目将有更充足的资金推动,预计年基建投资增速将高于年的3.7%。
图3:非典期间不同行业受到的负面冲击程度(%)
注:冲击程度用年第二季度的增长率与第一季度增长率的变化量来度量,该值为负为表明其受到的负面冲击更大。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三是卫生医疗等疫情防疫相关的行业等领域信贷需求逆势增长。此次疫情中,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医疗健康领域,除了口罩、防护服、体温计、药品、消毒剂以及中草药等医疗用品之外,最主要的是大众层面的健康卫生需求将爆发。疫情中人们发现,身体健康、抵抗力好的人,往往能够被治愈,而那些有其他并发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危险,未来居民对健身、防疫、增强体质等方面的卫生需求将加快成长,国家层面也将更加重视卫生医疗等方面的中长期投放,预计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互联网医疗平台等细分行业将迎来发展新风口。
四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小,信贷需求保持稳定。这些行业的经营发展不会因为疫情的短期冲击而改变基本趋势,其投资需求较为稳定。这也将是年银行中长期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主要指以计算机与通信产品制造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等。
五是传统消费信贷增长放缓,但新消费信贷需求上升。受限制出行等影响,居民用于旅游、购车、购房等方面消费大幅减少,预计餐饮、酒店、旅游、购房、可选消费等传统消费暂时受阻,未来即使有所恢复,但也难以回到上年同期水平,再叠加居民收入放缓等影响,未来消费贷款增长乏力。但在线电商、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消费新业态蓬勃兴起,将部分对冲消费下降的压力。
综合来看,由于汽车、旅游、教育和住房相关消费占消费的比重更大,新消费的增长难以全部抵消传统消费下降的量,预计年新增个人消费贷款规模约为5.6万亿元,相比年少增约亿元左右,其占新增贷款比重由年的36.7%下降至35%左右。具体看,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将由年的6.7%降至6%左右。这主要是年以来政府加大短期消费贷款的治理有关,这一影响将持续到年,叠加疫情之下今年旅游、餐饮等消费的较大幅度下滑,这类领域的消费贷款占比还将继续下降;中长期消费贷款(主要是居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主要房地产销售有关,目前来看房地产销售暂时停滞,未来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以及房地产企业加大打折销售力度等,住房相关消费将有所反弹,全面看住房消费稳中趋降,预计其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基本稳定(表3)。
表3:新增贷款规模及比重预测(基准情形)
注:基准情形假设疫情在3月得到控制,其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季度。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消费、商贸和服务业受本次疫情冲击最大,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的偿付压力相对更大,需要及时对信用卡等零售客户进行摸底,合理延长还款期限,避免其影响整体资产质量。
疫情将导致银行中间收入放缓、净息差下降,盈利能力承压
一是中间收入增长放缓,成为拉低业务收入最主要的原因。目前,银行的收入构成中,中间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接约为20%(各行略有差异),虽然远小于利息收入80%的占比,但是考虑到信贷规模基本稳定、净息差收窄幅度有限,整体来看中间收入或将成为拉低银行收入的最主要原因。
二是银行卡手续费、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托管费用这三类中间业务受疫情的冲击最为明显。目前,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银行卡手续费、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托管费用这三类中间业务约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7%、13%和11%,对中间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第1位、第5位和第6位(表4)。预计,这三类业务受疫情冲击更大。
表4:年主要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构成及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其中,银行卡的手续费收入受到的冲出最大。这主要因为这类业务主要与居民的旅游、住宿、购车和房屋装修等消费活动有关。受限制出行等影响,目前这些消费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应地这部分银行卡手续或将明显减少。
资金交易类中间业务手续费受到的影响次之。其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债务发行、承销与咨询顾问)和资金托管这两类,二者合计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约为24%,这两类业务都与金融市场运行状态密切相关。受疫情影响,各类主体的投资信心受到影响,必然反映在金融交易活动的减少、融资活动的放缓等,相应地对这两类中间业务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资产、负债端利率“一降、一稳”导致净息差收窄,银行盈利能力承压
疫情冲击下,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政府关心的重要大事,未来可能继续通过调低LPR利率等方式以支持企业发展,金融体系利率中枢整体趋于下降,这将导致银行贷款利率易降难升。考虑到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存款增长乏力,银行负债端成本刚性难降。二者的共同作用将导致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
从银行盈利能力来看,由于商业银行收入放缓、净息差收窄以及不良资产上升压力加大等,这都将减少或消耗银行的盈利,进而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与此同时,银行对疫情地区的捐赠支出等,也将增加银行的营业外支出成本,加大盈利能力下降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4日,银行保险机构和和行会协会累计捐款超过18亿元。不过,考虑到银行可能通过超额拨备来平滑盈利波动,总体来看,年银行盈利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差异化影响,不良资产质量温和可控
疫情之下企业的停工停厂活动使得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现金流状况在短期内快速恶化,进而加大当期债务压力,并形成连锁效应,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上升压力。不过,考虑到政府和银行正在通过调整还款期限、加大财政贴息等方式帮助困难企业,这将有助于企业渡过难关,化解企业现金流暂时中断的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从主体维度看,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资产上升压力更大。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于中低端服务业,其受疫情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未来发生债务违约的风险将更大。一方面,各地暂停复工,使得企业正常的经营计划被打乱,企业缺少收入和现金流。另一方面,停工期间,企业仍面临工资、利息等刚性成本。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调整、压缩成本,破产倒闭的概率将大幅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年以来,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债务率持续攀升,应收账款周期拉长,未来债务偿付压力还将持续加大账款,尤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