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国小鲜新发展理念绵竹市清平镇党建 [复制链接]

1#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31222/p2l2vhx.html

央广网绵竹6月7日消息(记者李志勇)6月6日,“大国小鲜

新发展理念”网络主题活动记者团走进了绵竹市清平镇,在这里记者见证了这座乡村小镇在党建引领下的“华丽转变”。

绵竹市清平镇因磷矿储备丰富,是典型的资源开发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磷矿产业一直是清平镇域经济的主要支撑。但清平镇先后经历了“5.12”特大地震和“8.13”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自然灾害,传统支柱产业遭到重创,加之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压力持续增大,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日渐走到尽头,寻求新的出路、实现转型发展对清平而言,已是箭在弦上、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在绵竹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清平镇党委不断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党建引领,围绕破解环境治理之痛、资源闲置之困、社会治理之难,因地制宜探索五村一社抱团发展模式,优化设置“1+5+4”党建联盟,通过树新思想引领党员群众参与“大转型”、建新机制整合资产资源撬动“大服务”、谋新规划壮大文旅产业推动“大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产业转型发展“三变”之路。

绵竹市清平镇党群服务中心央广网记者李志勇摄

联村设党委——强健转型发展“主心骨”,用“新思想”引领“大转型”

为带领党员群众、矿企矿工树“绿水青山”理念、立“产业转型”决心、强“坚定发展”信心,清平镇党委树立“党建一盘棋、抱团共振兴”的转型思路,打破原组织设置壁垒,联合五村一社设立景区党委,把党建引领转变思想作为寻求出路、转型发展的基础,通过学思想、学经验、学模范,带领干部群众、矿企矿工凝聚发展共识、找准发展思路、坚定发展决心。一是举旗学思想,党建引领“树理念”。建立“干部带头学、党员示范学、群众参与学”的分类学习机制,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学习重点,采取“集中教育、板凳宣讲、在线考试”等方式,开展学习教育50余场,有效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做新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切实在“两山”之间架起“三变”桥梁,让干部从认识上将发展思维向绿色生态迈进。二是奋力学经验,解放思想“转观念”。建立“镇干部包村、村干部联组、共产党员带户”的联系群众机制,把转变群众发展观念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带领党员干部、矿企骨干、群众代表近学宝山经验、远学安吉成果,开展坝坝会、座谈会、讨论会70余次,组织干部群众打造清平镇“两山湖”精神地标,参与绘制乡村振兴规划蓝图,精心编写羌汉山歌、村规民约,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扎根民心,成为清平最鲜明的发展底色。三是齐心学模范,传承精神“强信念”。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机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传承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景区党委建成清平人转型发展的精神堡垒——“童话小镇党群服务中心”,中心集“乡村振兴展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法治中心”“游客服务驿站”“治理中心”等为一体,成为讲好学好清平创业、重生、振兴“三个故事”的学习实践基地,不断引领干部群众坚定二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绵竹市清平镇党委书记张伟正在向记者介绍当地党建工作的相关情况央广网李志勇摄

联网建支部——凝聚基层治理“向心力”,用“微改革”撬动“大服务”

为把干部的“劲”激发出来、把服务的“情”展现出来、把群众的“心”连接起来,清平镇党委把解决治理之困作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景区党委统筹协调、整合资源、融合发展的作用,围绕村与村之间、村与企业之间、文旅产业之间的基层治理问题,精细划分治理网格19个,联网建立5个景区网格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微改革,找准群众诉求的交汇点和社会矛盾的聚集点,把准转型发展中的热点、难点,让治理有效成为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一是创新征集“微心愿”。坚持从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审题破题,打造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工作室、村民议事厅等服务阵地,通过将群众请进来、群众事群众议、志愿服务等方式,全年收集并处理建议、诉求等群众“微心愿”余个,先后实施“修沟清淤、房屋补漏、水管维修”等便民事项余项,让基层服务阵地真正成为汇聚民意、凝聚民心的“源头活水”。二是创新治理“微平台”。探索建立数字乡村智慧调度平台,整合资源搭建智慧党建、应急管理、景区服务、便民服务四大功能区,整合力量组建“防汛、防火、防灾、防疫”四防指挥部,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一网调度、分级管理、一键预警、高效处置四项智慧化调度机制,通过“平时保障服务、战时应急调度”,有效实现“零疫情、零险情、零伤亡”。创新建设法治中心,做到“矛盾化解与民事诉讼”相衔接,“法治教育与打击处理”相衔接,年,清平镇荣获德阳市“六无”平安村(社区)荣誉,在绵竹市平安建设满意度调查中位居第一。三是创新服务“微机制”。不断强化服务保障,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机制,通过“党委提、群众议、联村干”模式,先后实施金色大道、湔沟村“生命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解决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深化志愿服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组建“绿水青山”“金色清平”“金种子”志愿者队伍9支,开办产业服务、文化文艺、扶贫助困、助学支教、法律服务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10个,切实推动服务制度化、多元化。

位于清平镇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宣教中心这里已经成为清平镇的地标性建筑央广网李志勇摄

在清平镇,游客可以感受到矿工记忆为主的体验游央广网李志勇摄

联产划小组——画好乡村振兴“同心圆”,用“小产业”布局“大变化”

清平镇坚持用发展的实绩成效说话,按照“产业联兴、优势互补”的思路,在景区党委设置萤飞谷、民宿餐饮、露营基地、文创发展4个特色产业党小组,通过“产业+”模式,引领产业专业化发展、抱团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清平在乡村振兴中景色更美、环境更优、产业更旺、群众更富。一是产业+项目,做到强引导、添动力。在景区党委的统筹下,依托产业党小组成立产业小分队,聚焦产业、资源、政策三大要素,通过政策推动、项目牵动、整体联动,在各村分别实施“棋盘文化部落、院通生态广场、大湔坪萤飞谷”等产业项目,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将集体闲散资源串联成线、包装成块、跨村联建,通过镇企注资、村组入股,推动产业集中连片开发,先后打造了“帐篷露营基地”“清平高山茶园”等集体产业。二是产业+旅游,做到提颜值、激潜力。以小火车环镇线路为基础,将现有旅游设施、资源进行统规统建,升级打造全域观景带;以人居环境提升为重点,围绕治污、增色、美颜,全力打造“幸福家园”“矿工社区”等生态宜居“样板”;深入开发以熊猫科普为主的研学游,以矿工记忆为主的体验游,以棋盘文化为主的亲子游,打造熊猫宣教中心、矿工文化广场等旅游靓点、打卡热点,构建“旺季抓旅游,淡季搞培训”机制,全镇民宿从2家发展至家,产业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三是产业+特色,做到创品牌、增活力。坚持农业强基,深化农旅融合,围绕清平环境、土壤、气候特点,精细开发以猕猴桃、银杏果、高山茶为主题的特色种植业,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野药蜜、跑步鸡、知猪侠等特色农产品。同时,清平镇积极引导群众原地转身,鼓励其以“技”转型,通过邀请大专院校、培训机构等专业人士,开展厨艺、手工艺品制作等技能培训,深挖群众特长、完善造血功能,培育起一支能吃苦、讲诚信的三产从业者队伍,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党建引领“华丽三变”对老百姓而言,看得见的变化才是真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才是真的实惠。清平以“1+5+4”区域党建联盟,助推全镇乡村振兴实现华丽三变,用“生态”点亮“转型”之路,切实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变为可视化、具象化,让群众看得见效果、鼓得足干劲、跟得上步伐。

矿区变景区——生态宜居、大美乡村。清平镇积极转身、主动转型,以生态振兴、绿色发展为主线,逐步打造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品”,并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荣获“成渝潮流新地标”“‘魅力德阳·美丽乡镇’金奖”等多项殊荣,并多次在全国主流媒体报道,昔日的“尘土飞扬”到如今的“绿水青山”,清平正加速走上“高颜值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蜕变之路。

家园变花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清平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建设融社情、灾情、疫情等于一体的基层治理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全面整合基层组织、应急管理、景区服务等“人、财、物”资源,打通衔接壁垒,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服务融合,为提升社会治理整体效能、提高现代治理水平,推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颜值变产值——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清平镇通过项目拉动、示范带动、整体联动,广泛发动全镇上下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投身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截至目前,全镇群众从事餐饮、住宿等产业达余人,兴办农家乐、民宿达余家,游客接待量达20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量达0余人次,获评“德阳市乡村振兴先进乡镇”,“颜值变产值”正在成为清平业兴民富的写照。

如今,索桥、火车、熊猫等元素,组成了一幅幅七彩缤纷的田园风光“画”;播种、耕耘、丰收等场景,构成了一张张惬意恬静的安居乐业“图”,“绿水青山”正在成为清平人新的“金山银山”。

本文来源:央广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