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国经济坠落的历史迷局从四十年不涨工资说 [复制链接]

1#

来源:金融小清新

来源:混炖鸭

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最重大的事件,无疑是中美两国的博弈。美国动用了所有可能动用的政府-行政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要遏制中国的发展。许多中国人很惊讶,我们这么低调,为什么美国却紧盯着我们不放?也有许多中国人很自信,认为中国快速崛起,美国在竞争中必败。但是,我们在观察的时候,更应该有的态度,是冷静地去看美国发生了什么,去思考美国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有利于我们保持头脑冷静。在观察美国经济现象的时候,有一把钥匙:工人工资。自年代以后,美国工人实际工资(即按购买力计算的工资)几乎没有增长,从工资入手分析美国经济问题,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信息,而且对中国具有非常直接的警示意义。

一、美国工人阶层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增长

年,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从年至年,如果剔除通货胀因素,美国工人实际收入年均增率,仅有0.2%。这是什么概念呢?用一个简单的指数计算,便可以算出,这43年的时间,美国工人人均工资只增长了8%。做一个对比,今年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扣除价格因素,比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我国城镇职工工资,40年增长了18.3倍,一年的增长率就比美国43年的增幅要高[1]。

美国工资四十年不增长

在换算的时候,美国工人拿到手的纸币美元,蹭蹭蹭地在增长,由于美元具有世界性意义,所以美国人的收入看起来,增长会非常快。就像下面的图示一样,从年到年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从美元增长到美元,增长了22倍,虽然还是赶不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幅度大,但这数据也相当好看了。不过,这个好看的数据,我们应该分两段时期来看。-年,这个时期美国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尤其年美元挂勾黄金,成为超稳定货币,那就意味着收入每增加一美元,就相当于增加了多少数量的实打实的黄金。到现在,美元不再是过去的美元了,这是我们理解美国工人工资停滞的知识基础,也是理解美国现阶段困境的历史前提。

那么,年以后工人实际工资,为什么增长那么少呢?这里涉及到当时一项重要的金融、货币政策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被放飞了,所以美元启动了非常快的通货膨胀进程。下面的图,显示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刚解体前的69年到84年,美国通货膨胀率及经济产出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段时期美国通货膨胀率连续多年超过10%,当然工人名义工资,也跳跃式增长,可是实际工资却并没有增加,因素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了。而且还有一个奇怪现象,正常情况都是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即产能扩张)有关,但美国通货膨胀却伴随着产能萎缩,经济学上称之为“滞胀”。

-年美国滞胀图示

后面的文章,将会进一步揭示美国为什么要将自己亲自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又为什么陷入滞胀。这篇文章,就只谈工资问题。

二、为什么美国的工人实际工资不增长

早在年,美国便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大国,那时候的美国,和-年期间的中国非常像,块头非常大,但技术水平低,所以“山寨”成风。技术水平低、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新移民不断加入,又没有战争威胁,所以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然而,从质量与内涵来讲,美国经济一直到二战后,才达到欧洲发达国家水平,真正做到了全方位领先。但是,成为全球老大,一系列经济规律对美国的影响,便突然显著了起来:

第一,边际生产率递减。即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的单位投入所带来的总产出增量会持续下降[2]。举个简单例子,在华盛顿和纽约之间修第一条联接公路,对促进两地交流和生产能力提升的效果会非常明显,但修第二条、第三条……,促进两地发展的效果就会不断下降。到上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老大的美国,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真的把经济领域能做的事情都做到了相当不错的程度,以致于再往某个领域投入,边际生产率提升的效果都不那么明显了。例如铁路,美国在年就已经有40万公里,中国现在也才14万公里不到,所以修铁路带动经济发展基本上不可能;再如高速公路,年代美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多公里,我国到上世纪80年代底才开始建高速公路,得到年以后才达到这8万多公里。所以,美国到年代,就已经遭遇最强有力的边际生产率递减效应狙杀,基本上国内建什么效益都不那么高了。当生产效益无法提升,工资当然也就无法实质性提高。

边际生产力曲线图是下行的(曼昆《经济学原理》)

第二,强烈的外部竞争。美国在二战以后,替代欧洲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许多新的科技都是从美国的实验室里搞出来,然后走向生产领域的。但是,科技创新引领者,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们研发一项新科技成本很高,但是竞争对手模仿、学习一项新科技,成本却很低。而且,对于已经处于世界第一的美国来说,他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带来的产出,也受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影响最大,即增加一项新科技,能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正面促进作用比较弱。然而,对于相对后发达的模仿国来说,学习一项美国研发出来的新科技,却意味着一种新的要素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边际生产律递减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战以后,欧洲、日本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龙,都积极向美国派留学生,学习美国的科技,带回本国,使得这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快速进步。但在全球消费容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国家越发展,其实就意味着美国产品、服务的外部市场越萎缩。仅以汽车产业为例,本来汽车产业是美国具有优势的产业,但在70、80年代,日本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却让美国汽车产业遭遇了灭顶之灾,汽车城底特律数十万人失业。而日本汽车产业其实并没有核心技术,都是学的美国的技术甚至生产模式,但因为日本是后发赶超国家,工人工资低,其他要素成本也低,所以即使日本汽车质量并不比美国高,但远低于美国汽车的价格,也使得美国汽车遭遇日本汽车竞争时,毫无反抗之力。然而美国受到的冲击,远不止汽车一个领域,还包括家电、电子、化工、冶金……,几乎所有制造业领域,都面临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竞争。所以,对于美国实体产业而言,如果想在国内继续呆着,肯定不能增加工人工资,那无疑是自杀。

日本、欧洲、中国轮翻竞争让美国难以招架

第三,快速的资本替代劳动力。不增加工资,又不移出国外,美国的实体产业有没有可能活下来呢?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不要用那么多工资高,但效率提升空间有限的工人,但同时又保持甚至扩大产能。通过增加工厂里自动化智能机械的数量,建立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这种做法,从技术上来说,叫智能制造,从经济理论上来说,叫资本替代劳动力。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矿业领域工人工资的大幅度增加,便引发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此后这种资本替代,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3],到70年代美国工厂基本丧失了增加雇员的动力,相反,充满了裁员,以机器换劳动力的冲动。所以,美国工人想加工资,那么资本家给他的答复很有可能是:对不起,你被解雇了,你的岗位我们刚换上一台自动切削机器,不需要你了。

第四,实体产业大规模向外转移。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通过资本替代,维持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从而保障工人工资增长的能力,也基本丧失了,因为作为先发国家,美国在智能化领域每一项创新,投入大但边际效益低。而欧洲、日本等国可以用很低成本,把美国的创新成果模仿过去。最典型的,便是美国人开启的信息技术革命,美国投入巨大,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就,然而却不能挽救美国的制造业,反而是欧洲、日本在制造业领域的智能化迅速普及,进一步压缩了美国制造业生存的空间。80年代以后,中国的迅速崛起,极低的劳动力成本,在科技领域极高效的学习模仿能力,更让美国的境地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资本家发现,为什么要在美国进行生产呢?为什么不把生产车间搬到工人工资和其他成本更低的中国、东亚去呢?这样既不用应付国内难以侍候的工人们,还可以让自己的产业获得比日本、欧洲同行更强的竞争力。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美国实际工资不增长的原因: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老大,本来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难度就相当大。美国的竞争对手轮翻在经济领域的挑战,又使得美国不但进步困难,还时刻面临被竞争对手在各个产业领域挤压、替代的风险。美国以极大成本推动的科技领域创新,并不能有效地提升美国产业竞争力,却使得工人面临的就业市场更加衰退。在效益提升无望的情况下,资本家会倾向于选择出走,与美国产业工人脱勾,这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三、工资刚性与美国脱实就虚

不少人在观察美国经济现象时,总是把美联储甚至美国政府想得很坏,就要与民众对立似的。作为一个在19世纪中期,就敢明确宣布自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而且有着世界上最严格的宪政框架和权力制约机制的国家,我们这样看待他并不合适。就算他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但要真的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可能性也很小。美国经济政策,之所以演变到现在,成了华尔街1%与全美99%的人对立的状况,前面所说的美国面临的竞争压力是一个基本盘,这种压力与另一个经济规律——工资刚性结合在一起,美国想不脱实就虚都不行,而一旦脱实就虚,政府、资本家与民众必然走向对立。

工资刚性是指工资等级一经确定,往往就要保持稳定性,不论对个人而言还是对群体而言,工资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增不能减。说白了,也就是说工资并不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产率,一旦全社会工资率确定之后,它就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必须得保持住,而且要保持增长,哪个企业家、哪个总统都不敢往下调工资,只能往上涨工资。

可是,前面说到了,美国的经济面临自身边际生产率递减和强劲的外部竞争,其实他的生产效益在很多时候,不但不能增加,反而可能下降。产出不足,工资却要保持增长,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多发货币,让名义工资持续增长,迷惑工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美国名义上的美元工资,从年以后,增长了22倍的原因所在。通过名义工资的增长,至少政府、企业都可以给工人交待:我们涨工资了。

然而,在全社会竞争力没有增长,甚至还下降的情况下,这种用名义工资欺骗工人的做法,也不可能持久。所以,只能进一步想办法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并通过一系列非产业因素,让整个国民经济“看起来”比较活跃。开拓新产业领域,在制造业整个不行的情况下,只能将着眼点放到第三产业,也就是广义服务业上。所以,在80年代以后,美国人创造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服务业行业,传统服务业规模也在扩大。但我们需要明白一点,马克思曾不止一次说过,服务业不创造财富,只是分配财富。这个论断未必完全正确,但如果加上一个条件,这个论断基本上就完美了——离开农业和制造业,服务业就不能创造财富。而美国在年之后,恰恰就是这样,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制造业的增幅却相当有限,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美国经济在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层面的脱实就虚——美国经济是通过服务业虚胖催肥的。

下面的图显示了美国制造业人就业人口下降的情况。

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比变化(新浪财经援引美国劳工部数据)

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可以自流在全世界各地(除了中俄等少数几个国家)自由流动和投资,资本都是逐利的。所以,当美国的竞争力削弱后,美元会随着产业转移,不断流失,进一步加剧美国的困境。为此,美国又必须采取巧妙且有力的金融手段,保障美元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间合理流动,不能只流出不流回,避免美元与产业同步流失给美国经济造成致命性打击。要实现这一目的,美国必须借助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力,将美国的金融工具推向全世界,使得美国在产业流失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金融工具,剥夺他国财富,返补美国日益虚弱的身躯。金融帝国主义,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的,但金融并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对实体领域的创新也不那么热情,只希望通过钱生钱。金融从服务经济的工具变成了甚至经济唯一的动力甚至变成了经济本身,银行在国家的支持下不用投资实业就能获利,那谁还愿意去投资实业呢,全国金融化,这是美国第二个层面的脱实就虚。

总结:美国二战以后经济走向颠峰,边际生产率递减,外部竞争压力进一步压缩美国经济效益,使之降为零甚至负增长,经济效益低迷与工人工资刚性上涨,形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对矛盾,在美国引起了长周期的资本替代,推动美国走向金融化,让资本家-政府与民众从共生关系走向越来越严重的对立甚至对抗。要解决美国的问题只有两个途径:第一,约束工资刚性,恢复共生的资本-工人关系,但这违背了政治正确,美国做不到。第二,让所有对手的经济效益都低于美国,但又不能让他们彻底消失,因为他们不能成为竞争者,却要做美国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既使强大如美国,搞跨苏联、搞残日本、搞乱欧洲、遏制中国......但不论怎么搞,只要美国工人工资不降下来,美国的竞争对手就不可能消失,无非是从这家换成那家而已。所以,真正让美国陷入绝境的,是作为先发达国家,已经上升到高处不胜寒局面的高工资,它是造成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1]国家统计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长期稳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年版,第37页.

[3]JohnL.Lewis,TheMiners’fightforAmericanStandards(Indianapolis:Bell,):40。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