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第一驱动力是什么?城市良好运转的核心是什么?近年东北城市为何走向没落?
举个例子:一个小镇上有10个居民,1个居民是铁匠,打造农具向周边的农民出售,其他人分别经营饭店、服装店、杂货铺、理发店、电影院、水果店、蔬菜店、网吧、酒吧,一直以来这个小镇的经济都非常繁荣,运转良好。突然有一天,铁匠死了,小镇经济很快就垮掉了。经过调查后人们发现,真正能从外面赚钱的人只有1个铁匠,他赚到钱后去其它店铺消费,给这些人带来收入,这些人有了收入后,又去其它店铺消费,从而让小镇保持经济繁荣。对小镇来说,铁匠就是第一驱动力,是经济核心,其它店铺看似数量众多,实际上都是铁匠的经济附庸,没有铁匠花出第一分钱,他们如同没有活水的池塘,早晚枯竭。
对于小镇来说,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饭店、杂货铺、水果店,重要的是有多少“铁匠”!有了铁匠,其它店铺自然有活路,没有铁匠,他们就死路一条。对于城市来说,也是如此。东北城市没落的根本原因就是承担“铁匠”角色的“国企”纷纷倒闭,或经营不善,导致从外面流入的“财富”越来越少,东北经济就如同没有活水的“池塘”,自然没有活力。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良好运转、持续繁荣的关键就是有一个强大的、具有盈利能力的“外向型产业”,产业给人提供就业,给人发放薪酬,人的需求会带动相关服务业繁荣,城市才能繁荣。
然而很多城市,置“外向型产业”于不顾,一心发展处于从属地位的第三产业,没有“外向型产业”输出第一购买力,这些第三产业能繁荣吗?
据统计,每1亿元工业增加值能带来人就业,而这人就业能带动1人服业务就业。以一座城市亿工业增加值为例,它能创造5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是一座城市的第一驱动力,50万工业人口带动万服务业就业,即万就业人口,对应大概万城镇人口。
这就是一座城市基本的经济模型!
由此可见,一座城市经济到底发展的如何,关键点是“外向型产业”,而“外向型产业”的核心是“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没有繁荣的第二产业,任何城市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镜中花、水中月,东北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样本。
以三线城市为例,哪些城市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让我们看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赣州、蚌埠、九江、襄阳、淮安、绵阳、芜湖、扬州、盐城、惠州、宜昌这11座城市过去10年二产增加值增幅都在%以上,实现了不错的增长,城市第一驱动力比较强,所以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城市持续繁荣。
而淄博、邯郸、南阳、济宁、廊坊、临沂这6座城市第二产业增长都低于50%,考虑物价变动因素,实际是倒退,十年工业发展不进反退,这是非常危险的!虽然他们现在经济好像还在正增长,但那主要是房地产和土地买卖带来的虚假繁荣,一旦房地产熄火,整个经济危如累卵!随时可能演绎文章开头我列举的小镇的例子。
任何城市,必须构建出一个外向型的经济体系,打造强劲的“第一驱动力”。如何构建打造?
1、大力发展制造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制造业无论到何时,都是经济中最“硬”的产业,是永远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
2、大力发展资源业。近年来的全球形势,让我们看到资源的价值必将越来越高,未来年、年、年,资源的趋势都是向上,建议中国城市大力发展资源开采、资源储藏、资源加工、资源进出口业务,如能掌控全球资源产业链当然更好;
3、大力发展物流运输业。商品增加值的来源有三,一是制造环节,二是物流环节,三是销售环节,随着现代经济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越拉越长,以及电子商务的繁荣,物流业大有可为;
4、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一座城市的经济繁荣指数,与其经济的辐射范围成正比,以全球为市场的义乌自然比以东北为市场的哈尔滨要繁荣的多。电子商务为城市提供了最快捷的扩大辐射范围的渠道,是所有区位不那么优越的城市,非常重要的出头机会。
5、大力发展旅游业。一座城市的人口是相对固定的,相对固定的人口所能产生的消费是相对固定的,要想扩大消费,吸引外来人口是最主要的途径。发展旅游,吸引外来人口消费,对大城市和小城市都一样重要。
6、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除了善恶就是科技。科技一旦发明出来,其潜在的市场就是全人类,科技带来的收益几乎没有上限。现在最强大的公司,几乎都是科技公司。
外向型产业,是在相对固定的收入基础上,获得几乎无限的上升空间,一座城市只有进来的财富越多,城市的第三产业才会繁荣,经济才能蒸蒸日上。如果只鼓捣本城市这点人口的消费,就如同在一个碗里扒拉,扒拉来扒拉去,也就这点饭,毫无意义!
不论是东北,还是其它城市,做大“第一驱动力”才是出路!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