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一章第7讲考点三人口容量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考点三 人口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1)自然资源状况

①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

②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木桶效应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木桶效应”:资源是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2)条件: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

()实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人口战略影响人口政策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

(1)对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

(2)对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造成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

(4)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注:横轴表示的是各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

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海南地理)读图,完成1~题。

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

情境来源 该题组给出我国新疆部分地区沙漠演进、城市发展、绿洲退化与交通系统的地图。

知识载体 人口合理容量;城市区位因素;环境问题。

能力与素养 考查考生从图中归纳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结合所学区域地理背景知识来对区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考查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解题过程 

答案 1.D 2.B .B

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地区是(
  )

A.东部沿海地区B.中部内陆地区

C.柴达木盆地地区D.黄土高原地区

2.图中M、N两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达B.计划生育严格

C.草地资源稀缺D.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据图中人口密度分布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A正确。第2题,M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居内陆,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N是青海省,该地有高寒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选D。

(·河北石家庄市月考)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容量五个方面来确定研究区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制约因素。下表为“某市综合承载力测度表”。据此完成~4题。

.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
  )

A.水资源承载力B.能源承载力

C.水环境容量D.大气环境容量

4.专家预测,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将提高,最可能是因为该市(
  )

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B.能源总量大幅减少

C.能源利用效率提升D.区域人口数量增加

答案 .C 4.C

解析 第题,表中数据信息表明,水环境容量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数值最小,说明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水环境容量,故选C。第4题,能源消费总量下降对于能源承载力没有直接关系,只有人均能源消费量下降才会提高能源承载力,排除A。能源总量大幅下降,会导致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下降,不符合题意,排除B。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会使可有效利用的能源总量上升,从而提高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C符合题意。区域内人口数量增加不会影响能源承载力,排除D。


  
  
  
  
  
  
  
  
   

一、曲线图的判读

1.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值增大,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值减小,水平降低。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年到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2.看数值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水平低;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年到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年到年,出生率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4.看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高高低”阶段;年起,死亡率逐渐降低,与出生率间出现明显距离,可认为年开始是人口增长的第二阶段,即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高”阶段;8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二、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金字塔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析变化

(1)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图中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图中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图中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服装、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三、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与三条边平行的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须是%。

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线。注意:在图中平行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读出上述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上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约为24%,15~64岁约为71%,65岁及以上约为5%。

四、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方法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中虚线箭头),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垂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中Ⅰ处的虚线。Ⅱ、Ⅰ、Ⅳ、Ⅲ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5‰、15‰、28‰。

(·河南省安阳市月考)婴儿潮是指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年我国新出生婴儿万,其中“二孩”婴儿万;年新出生婴儿万,其中“二孩”婴儿万。读“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完成1~题。

1.最近一次婴儿潮出现的大致时间是(
  )

A.~年B.~年

C.0~5年D.~年

2.引发最近一次婴儿潮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前一次婴儿潮波及B.国家人口政策调整

C.社会经济条件改善D.医疗卫生水平进步

.通过人口数据分析,年以来(
  )

A.周期性婴儿潮现象已来临

B.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明显改善

C.年轻人婚后生育意愿上升

D.“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显现

答案 1.B 2.A .D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婴儿潮是指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通过图中可以看出,25~29岁人口比重最高,是最近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该年龄段的人出生时就是处于婴儿潮时期,该图是年数据,25~29年之前为~年,选B。第2题,因为我国上一次婴儿潮新增人口已经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又产生了下一次婴儿潮,所以引发最近一次婴儿潮的最主要原因是前一次婴儿潮波及,选A。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不是主要原因,因为生育观念已经发生改变。社会经济条件改善和医疗卫生水平进步都能够保障生育的条件和生活水平,主要是延长人口寿命。第题,图中0~4岁的人口数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加,意味着年以来并没有出现婴儿潮,A错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改善需要时间,B错误。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活成本的增加等原因影响,近年来年轻人婚后生育意愿明显下降,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婴儿人口数量增多占比较高,可以看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效果显现,D正确。

(·河北省涿鹿中学月考)下图是“某城市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的时间是(
  )

A.①B.②C.③D.④

5.图中反映的是该城市最近四十年的人口增长情况,此类城市较普遍存在的地区是(
  )

A.东亚B.南美C.西欧D.北非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率+自然增长率,当人口增长率>0时,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读图可知,②时人口增长率为0,此后该数值大于0,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B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该城市最近四十年来人口迁移率逐渐增加,可见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应该属于现代型;东亚、南美、北非地区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以迁出为主,人口增长模式多属于传统型,排除A、B、D;西欧地区工业化起步较早,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吸引大量外来移民,故选项C正确。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国的人口状况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6.甲、乙、丙、丁四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7.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甲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B.乙国最可能为发达国家

C.丙国就业压力大,失业率高

D.丁国的城镇化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答案 6.D 7.C

解析 第6题,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读四个图可知,甲国少年儿童的比重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乙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丙国老年人口比重小(约4%),少年儿童比重大(约24%),15~64岁人口占比约72%,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丁国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D正确。第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国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老龄化不明显,A错误;乙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但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都较高,不可能为发达国家,B错误;丙国青壮年劳动力占比约为72%,说明丙国就业压力大,失业率高,C正确;丁国出生率、死亡率都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最可能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D错误。

(·河北衡水中学调研)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年常住人口达.8万人,比上年增加59.万人。1~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8~9题。

8.5年和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9.年后该省(
  )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8.B 9.C

解析 第8题,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常住人口大量减少,故B正确、D错误。外出求学不会使人口在某年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故A、C错误。第9题,图中显示,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故C正确、A错误。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故排除B、D。

(·山东济宁模拟)区域重心是衡量某种属性在区域总体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可表示分布的总趋势和中心区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劳动力重心也发生了明显移动,下图示意~年我国农业劳动力重心时空格局。据此完成10~11题。

10.造成我国农业劳动力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B.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D.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的地区差异

11.伴随着劳动力重心移动,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
  )

A.农村老龄化现象加剧

B.土地撂荒现象增多

C.农业现代化趋缓

D.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答案 10.B 11.A

解析 第10题,由于我国东部地区改革开放较早,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导致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上升。第11题,伴随着经济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经济收入差异明显,吸引着大批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迁移,进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加剧。另外,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耕地面积减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小,土地撂荒现象减缓,但是土地利用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人均耕地减少的情况下,要保证农业产出,必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单产。由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

考点精练

(·四川省眉山市模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是指一定区域内,某一时期该地区环境承载力(ECC)与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之间的差值。下表为“成都市9年单要素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1.9年,各省市人才争夺硝烟不断,西安、南京、杭州、天津等地落户条件再度降低。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贸易中心当然不甘示弱。若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则(
  )

A.ECQ不变B.ECC降低

C.EBC降低D.EBC增加

2.成都市(
  )

A.环境人口容量为万人

B.经济人口总量为万人

C.限制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要素是产业结构

D.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增加环境承载力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通过概念可知,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环境承载力—实际环境承载量,如果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则会有一批人才落户成都,则成都实际环境承载量增加,即ECQ变大,A错误;而环境承载力不变,即ECC不变,B错误;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降低,即EBC降低,C对,D错。第2题,据表可知,万人是成都市森林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去成都实际的环境承载量之间的差值,不是成都市的环境人口容量,故A不符合题意;依此类推,万人是经济总量的环境承载力与实际环境承载量的差值,故B不符合题意;一般而言,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资源的短板,即森林资源,故C不符合题意;因森林资源是限制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以增加环境承载力,选D。

(·天津部分区期中)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下表为该州2年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统计。据此完成~4题。

.制约该州人口容量的主要资源类型是(
  )

A.水资源B.水能资源

C.耕地资源D.森林资源

4.若该州建设用地长期处于上表所示使用状况,该区域最有可能导致(
  )

A.洪涝灾害多发B.生物灾害加剧

C.森林火灾增多D.地质灾害多发

答案 .C 4.D 

解析 第题,该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比大;该地土地面积虽广,但适宜建设用地占比极小,即平地少、耕地不足,故耕地资源是制约该州人口容量的主要资源类型;该州地处西南,降水丰富,山地多,水能资源丰富、森林资源丰富。故C正确。第4题,该州实际建设用地大于适宜建设用地,说明该州正在开发陡坡;由于地处降水丰富的山区,且地处板块交界带,陡坡开发会加重地质灾害的发生;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平原排水不畅的地区,该州为山区,会加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坡地开垦对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影响不大。故D正确。

易地扶贫搬迁是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区域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区域,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增收渠道来帮助贫困人口逐步致富。据此完成5~6题。

5.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正确理解是(
  )

A.“水土”是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B.资源和环境不能满足人口生存需要

C.“养不起”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多

D.经济水平低导致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6.易地扶贫搬迁对安置区的主要影响是(
  )

A.缓解人口老龄化

B.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C.加快城镇化进程

D.加大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水土”指的是资源和环境,不仅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还应包括其他可供人们开发利用的一切资源;“养不起一方人”是指当地资源和环境不能满足人口生存需要,A错,B对;“养不起”的主要原因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C错;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不仅有经济水平,还有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等,其中自然资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D错。第6题,迁入安置区的人口增多,会加大安置区资源、环境的压力,D对;安置区不一定是城市,多为资源和环境条件较好的农村、牧区等,安置区不一定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A、C错;迁入人口引起的安置地人口数量增长属于机械增长,B错。

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2人/km2,目前已达1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