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首季度,全球主要经济大国的GDP数据均已揭晓。其中,美国一季度的GDP首次超过了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9%。由于通胀水平较高,其名义GDP增速有所提升,进而拉高了GDP的增量。
我国在年一季度的GDP达到了29.63万亿人民币,实现了5.3%的同比增长。以当前平均汇率换算,这相当于4.17万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占美国的比例下滑至59%,这是首次跌破60%的临界点。
回溯到年,我国的GDP曾达到美国GDP的77%,一度接近80%的高点。但自年美元加息开始,全球资金向美国回流,美元汇率走强,而人民币相对贬值。
尽管以人民币计价的我国GDP每年都有增长,但换算成美元后,实际价值却在缩减。
这种情况的产生,究其根源,是由于汇率的波动加大了两国GDP的差距,这是美元加息周期中的一个正常现象。
以当前1美元可兑换7.2元人民币的汇率来看,如果汇率变为1美元兑换4元人民币,那么我国今年一季度的GDP将高达7.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7万亿美元。这就是汇率变动对GDP数值产生的直接影响。
展望未来,当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美元将再次流向全球,美元汇率将贬值,而人民币则会升值。
届时,中美两国在GDP上的差距会显著缩小。值得一提的是,美联储在今年的降息已成为定局。
因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实际GDP的差距并不大,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只是暂时的。
从实际GDP增长率来看,我国明显高于美国,这意味着两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实际上在不断缩小。
若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GDP,我国在年就已经在GDP上超越了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
尽管中美两国的经济规模相差不大,但人民币要想与美元相抗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SWIFT最新公布的4月份数据,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还不到美元的10%。
具体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为47.3%,与上月基本持平,几乎占据了国际支付的半壁江山。
而欧元支付占比为22.55%,较上月略有上升,但与其巅峰时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失去的市场份额主要被美元占据。
英镑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为6.84%,排名第三。尽管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已不复存在,但英国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伦敦仍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4月份,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为4.52%,位列全球第四大货币,超过了日元(3.97%)。与上月相比,人民币的支付占比略有下降。
目前,中国的GDP已达到美国的60%左右,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却不足美元的10%。
这一数据引发了不少质疑,认为人民币的支付占比与中国的综合国力似乎并不相符。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连续多年贸易总额世界第一的国家,为何人民币的支付比例却不足5%呢?
事实上,这些数据均来源于SWIFT系统,而SWIFT是由美国控制的全球报文传输系统。美国已经先后将伊朗和俄罗斯从该系统中剔除,使得SWIFT成为美元霸权的一个重要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已经与多个国家达成了本币互换协议,从而绕开了美元结算。因此,部分贸易并未通过SWIFT报文系统进行。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自己的CIPS结算系统,该系统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可以说,人民币实际的国际支付比重远高于4.52%,但也不会特别高,因为目前大部分贸易仍然需要通过SWIFT报文系统进行。
这是当前的现实状况。未来,人民币很有可能会逐步超越英镑,成为全球第三大货币。然而,与美元相比,人民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美国GDP的80%来自于第三产业的贡献。私人消费和金融服务是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
尤其是在美元霸权下,金融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核心。美元潮汐通过收割各国财富来维持美元霸权和美国经济的命脉。
而中国GDP的支柱仍然是制造业。中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的30%,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总和。中国并没有像美国那样进行“去工业化”,而是在继续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美国是一个纯粹的金融帝国,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工业国家。中美两国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人民币与美元在国际支付中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
同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人民币还没有达到与美元相抗衡的实力水平,英镑从鼎盛时期到衰败历经了长达多年的时间才逐渐被美元所取代;
而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全球主要货币也用了80多年的时间才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才刚刚开始而已,并且美元衰落也将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走的路仍然很漫长且充满挑战,必须继续努力才行!#深度好文计划#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