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李慧、赵涵真)
1.灵活用工为什么是高景气赛道?
1.1.什么是灵活用工?
根据《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广义的灵活用工是雇佣组织以标准雇佣之外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用工安排。雇佣组织包括企业、平台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公共服务组织等,主要有六种类型,包括劳务派遣、业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互联网平台用工、传统零工(非全日制用工、兼职、日结、自雇合作)、实习。狭义的灵活用工是以岗位外包为主并由人力资源机构承担主要的法定雇主责任的用工形式。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经营的灵活用工业务存在对灵活用工业务的定义差异。科锐国际对灵活用工的业务界定范围是企业将部分业务或重复性劳动的岗位委托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根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自行组织人员完成业务,客户以业务完成量或岗位人员工作开展情况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结算的服务方式。
灵活用工的商业模式下,企业将非核心、重复性岗位外包给服务商,由服务商组织人员完成相关业务并由服务商承担全方位用工风险,服务商在派出人员薪酬(含社保等)基础上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服务费的定价包含人工成本和服务费,其中人工成本主要包含人资公司应向劳动者发放的工资和社保公积金,服务费则是基于人工成本的特定比例收取的费用,主要包含招聘费、管理费和风险金,影响服务费率的因素包括外包人数规模、外包期限、人员构成、账期、招聘难度等。灵活用工区别于传统劳务派遣在合同形式、用工风险承担、派出人员后续管理、薪酬决定方式和收费标准方面均存在差异,主要区别体现在:1)劳务派遣为三方合同(用工单位、服务商、候选人),出现用工纠纷时容易出现服务商和用工单位互相扯皮现象;灵活用工模式下,用人单位和服务商签订岗位外包、服务商和候选人签订劳动合同,权责明晰避免纠纷;2)年劳动法实施细则中限定企业用工时劳务派遣人员不得超过员工总数10%,但对岗位外包/灵活用工没有限制。
1.2.灵活用工为B端企业和C端求职者创造多维价值
从B端用户看,灵活用工在组织结构、成本控制等方面为企业创造多维度的便利和价值。1)灵活用工为企业提高组织弹性,解决人员编制紧张、旺季人才短缺、孕期/产假/哺乳期员工替补等难题。灵活用工服务商可以快速保质保量地为客户提供劳动力,帮助企业提升招聘效率及质量,通过一定期限的合同调节阶段性的劳动力不足或冗余。尤其对于阶段性、临时性的岗位需求来说,灵活用工短期补足需求而不影响公司整体组织架构。2)企业能够将员工合规及工伤等不确定性风险转移至灵活用工服务商处,规避用工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成本。企业将用工过程中产生的工伤风险、裁员风险等都交由灵活用工服务商处理,对于服务商而言,由于其管理大体量的外包员工,个体风险发生不影响公司整体盈利。灵活用工平台为企业提供票据进行专项抵扣,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用工风险、税务稽查风险。3)灵活用工帮助企业降低直接用工成本,同时减少招聘/培训/考核等人事管理相关的隐性成本。多数企业仅为正式员工提供优厚的薪酬福利待遇,对于其他职工则通过外包方式建立劳动关系,薪酬福利成本、人才获取和使用成本因此降低。假设某企业需要为6个月期限的项目招聘名客服,该企业选择灵活用工(支付6个月外包员工工资及服务费)、储备全职员工(支付12个月全职员工工资)和紧急招聘临时工(支付额外配备的HR公司及6个月临时员工工资)三种招聘方式的成本分别为万、万和万,根据测算灵活用工模式下招聘及用工成本最低。
从C端用户看,灵活用工能够为求职者提供进入大厂的工作机会,进而有机会获得灵工转正式工的机会,增添职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全职工作者相比,灵活用工求职者学历水平偏低,根据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年二季度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报告》,灵活就业群体中超过80%在高中/中专/职高及以下,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仅有19.9%,低于全职工作的52.3%。对于学历一般甚至中低学历的求职人群而言,求职岗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灵活用工帮助求职者突破学历限制,获得进入大型平台的工作机会,帮助一般求职者提升市场竞争力,获得职业成长的跳板。另外,灵活用工能够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更多用工保障,规范的职工福利和监管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效益。
1.3.多因素推动灵活用工赛道高增长
1.3.1.驱动1:我国灵活用工渗透率提升空间大
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众多细分赛道中,灵活用工空间大、增速快。据灼识咨询数据,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将在年达到近1.3万亿/-年CAGR达18%,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外包、人才获取以及其他人力资源服务,覆盖职业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其中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及其他人力资源服务针对整个职业生命周期,为服务提供商提供全面的市场机会,预计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年将达到亿/-年CAGR达19%。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主要包括灵活用工、劳务派遣、人事代理和其他细分领域,其中灵活用工发展最快,灵活用工市场规模由年的亿元迅速增长至年亿元/CAGR达26.4%,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占人力资源外包规模的比重超过40%。灵活用工行业高景气,但我国整体渗透率仍然较低。以灵活用工人数/总就业人数口径计算,年我国灵活用工渗透率不足1%,相比美国/日本/欧盟分别10%/4%/3%的渗透率水平,国内灵活用工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从中国庞大的就业市场需求看,据人社部数据年中国灵活就业群体规模达到两亿以上,远超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基数,此类选择灵活就业的人群为灵活用工行业提供了发展基础,支撑渗透率的提升和高增速的维持。
1.3.2.驱动2:人口红利消退,用工成本上升
我国人口红利退潮,企业招工难度逐年增加,用工成本上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及占总人口比例自年起持续下降,-年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0%下降到63%,就业人口绝对量从9.41亿下滑到8.82亿。劳动力供应的结构性短缺程度不断上升,企业劳动力获取难度逐渐增加。近20年来我国失业率在4%左右浮动,疫情后对阶段性失业率造成较大的波动影响,供需缺口之下,企业用工成本日益增加,“用工荒”、“用工难”和“用工贵”问题抬升了企业灵活用工需求。年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1.71万增长至6.29万/CAGR为11%。降低成本是企业使用灵活用工的核心动机,中长期来看企业为满足用工需求并控制成本支出,对高性价比的招聘方式和高效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的需求扩大,对于灵活用工的接纳度有望提升。
疫情推动用工结构变化,新用工模式需求骤增,经营困境推动灵活用工接受度提升。年疫情爆发后造成就业难和招聘难,顺周期的猎头以及RPO业务受打击严重,而灵活用工业务迎来发展契机。疫情导致传统用工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是居家办公的浪潮导致多个岗位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外卖、快递、在线客服等岗位需求短期激增;另一方面停工停产对中小企业造成重创,餐饮、旅游、影院等产业被迫停业,大量员工处于待业甚至失业状态,对于灵活就业的需求激增。企业在寻求降本增效的过程中对新用工模式的接受度提升,灵活用工模式行业渗透加速。
1.3.3.驱动3:产业结构转型催生新兴市场需求
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使用灵活用工的主要行业。据艾媒咨询数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灵活就业市场中最为活跃,在灵活就业招聘行业占比中分别达到36.43%、21.11%和10.15%。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期,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GDP贡献比重逐年增加,就业市场人员加速向第三产业流动。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占比从年的39%提升至年的63%,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占比从年的35%提升至年的48%,尽管疫情后对服务业冲击较大使得贡献占比下滑,第三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全球范围来看,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灵活用工中占比超过2/3,因此近年来第三产业的崛起成为灵活用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新经济驱动灵活用工迅猛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崛起催生大量新兴岗位需求,新经济企业扩张速度快、业务种类多、短期需求大,且具备较大的不确定性,对用工的及时性及规模性提出较高要求,灵活用工迅速及大量的招工能力满足新经济行业发展需求。大型民营新经济企业成为多家灵活用工服务商的大客户,灼识咨询预测新经济客户占灵活用工从业人数比重将由年18%提升至年49%。
1.3.4.驱动4:政策法规趋严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行业受到政策扶持,国家鼓励灵活用工。国家高度重视灵活就业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