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印度正式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
无可否认,这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成就,特别是联想到英国和印度的历史,这一时刻也显得格外珍贵。
但是,印度大概不明白一句话叫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不,印度又开始整活了。
在独立75周年纪念日上,印度总理莫迪表示,“我们必须在未来25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把印度变成一个发达国家。”
《印度快报》发表评论称,印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有超过50%的人口年龄不到30岁。他们在未来25年的奋斗将决定印度的未来。
印度确实很年轻,但是只有能够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才能将年轻人转化为人口优势,否则就是人口负担,毕竟最容易上街搞事情的就是年轻人。
一般来说,具有人口优势的欠发达国家,应该走的道路就是承接发达国家的落后产能。利用外资的资金和管理技术,叠加自己的人力资源,一步步发展。
但是这条路目前是被堵死的,因为两个国家。
第一是中国,第二是印度自己。
年中国建国初期,印度是强于中国的。简单对比一下当时两国的国力,用几组重要数据。
钢产量方面:中国16万吨,印度37万吨。
发电量方面:中国43亿度,印度49亿度。
原油产量方面:中国12万吨,印度25万吨。
糖产量方面:中国20万吨,印度万吨。
化肥产量方面:中国0.6万吨,印度2万吨。
这些主要的化工品产量方面,印度都是强于中国的,说明当时印度工业是强于中国的。
当时GDP来看,中国因为人口是印度两倍,所以总量强于印度,但是人均GDP落后于印度。
而且,当时的国际环境对印度是非常友好的。印度是少有的能同时得到美国和苏联同时扶持的国家,苏联援建印度工业体系,美国又是援助粮食又是卖给印度武器。
相反,对于中国来说,可谓是树敌无数。
跟美国打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跟苏联打珍宝岛战役,前期就没有安稳过。
我们甚至抽空还把三哥揍了一顿,当然三哥自己的宣传还是成功抵御外敌,三哥永远都是那么自信。
即使是年,印度的GDP为亿美元,中国为亿美元,中印GDP也差不多。
年,中国GDP才稳定超过印度。年,中国人均GDP才稳定超过印度。
真正的改变来源于改革开放,中国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中国这才远远超过印度。
年,印度GDP是中国的90%。年,印度GDP是中国的40%。年,印度GDP是中国的25%。
直到年,中国GDP是印度的5.6倍,人均GDP是印度的5.4倍。
短短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不屑于跟印度比较。从我记事起就感觉国内的报纸喜欢的比较对象从德国、日本,慢慢变成美国。
我们当时的情况跟现在的印度类似,有大量人口红利,可以承接外资过来建厂,我们通过学习来发展自身经济。
港台人最先来大陆建厂,随后西方资本也来到了中国,于是我们创造了属于中国的经济奇迹。
但是这条路现在印度不好走,因为中国把这条路堵了。
中国现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制造业占比接近全球的30%。
印度现在要搞中低端制造业,是比不过中国的。中国的产业链更加完善,技术水平更高,受教育水平更高。
更何况,连中国都产能过剩,又有什么肉能够分给你印度。
实际上,印度第二产业(工业)占比GDP为20%,第一产业(农业)占比GDP为25%,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GDP55%,第二产业占比非常低。
所以从经济上来说,这条路走不通。
但是凡事不能纯看经济,如果西方能够发展起印度,往大了说可以在亚洲扶持一个巨头抗衡中国,往小了说能增加一个供应商,以后压价更方便。
但是这条路被印度自己堵死了。
西方资本在印度可谓是受尽折磨,真的是跪着还赚不到钱。
举几个例子,来证明西方资本在印度被坑的有多惨。
大冤种一号,沃尔玛。
年印度宣布开放市场,允许外资企业进入零售市场,沃尔玛立即宣布自己要开22家店。
但是开到第8家店的时候,就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当时印度正在进行大选,财政部长跳出来说,等他上台就修改法律,不再允许外资进入印度的零售业。
那沃尔玛已经开了的店怎么办呢?
那怎么办,低价出售呗。
大冤种二号,沃达丰。
沃达丰年收购了李嘉诚手中关于印度电信业的公司。沃达丰是先收购一家注册在开曼的公司,这家开曼的公司控股印度电信业,所以间接收购了印度电信业。
虽然收购的公司不在印度,并且收购发生的地方也不在印度,但是印度觉得你收购的是发生在我们国家的业务,所以应该交税。
显然沃达丰不这样觉得,于是沃达丰就把印度税务局告上了法庭,觉得自己不应该补税20亿美元。
印度法官还是明事理的,说因为印度没有相关法律规定,所以沃达丰确实不应该交税。
税务局说,这还不简单。不就是没有法律吗,我们马上写一条上去不就完事了吗。
于是在通过了这项新法律后,税务局马上去上诉。
印度法官一看,这下有法律依据了,沃达丰赔钱。
补税20亿,滞纳金30多亿,一起给吧。
沃达丰显然也是一脸懵逼,这不欺负老实人吗,觉得印度法庭不太实诚,只有去国际仲裁法庭求安慰。
好在国际仲裁法庭不再由着印度,最终判定沃达丰不用赔钱。
再举个中国的例子,这次用众所周知的小米为例。
年12月,印度财政部突查小米,说他们购买的专利没有计入商品价值,在进口时没有缴关税。
其实购买专利这件事交不交税本身就是很模糊的,这个东西很难界定,一般两国之间沟通解决一下达成一致就好。
不过印度决定单方面“以德服人”,直接拘留高管,威胁不按印方意思录口供就暴打+判刑。
不仅如此,印度随后也修改了“外汇管理法”,修改法律这件事看来印度人极其擅长。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针对中国,比如“与印度接壤国家收购印度企业要经过特殊审批”。
这些事情只是在印度经商的一个缩影,在印度做生意是真的非常困难。
近期,印度以涉嫌逃税等理由对vivo、小米等中国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并冻结这些公司的银行账户。印度税务部门还曾对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等多家外企都进行了税务调查并开出高额罚单。
印度政府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七八年,超过家跨国公司暂停其在印度的业务。
大家身边的亲戚朋友可能有去西方发达国家经商的,有去东南亚经商的,甚至有去非洲经商的,但是否听说过有去印度经商的?
印度,就是靠自己,把外资作没的。
中国跟印度正好相反,中国在引入外资初期可是亏了不少钱,但是也没有耍赖去要钱,而且也没有因为亏钱而停止改革开放的步伐。
表面上貌似印度赢了,但其实中国才是有真正的大智慧。
印度固然还有其他大问题,比如我能想起来的就是种姓制度、没有统一大市场等。
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两个问题,无疑还是这俩: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以及印度自己对外资的恶劣态度。
中国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印度再走这条路会更难。
印度本身文化也好,法律制度也罢,反正就是造就了如今的局面,对于外资经营来说非常不利。
没有外资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印度靠自己会很慢,起码会比中国慢很多。
中国把印度的门关上了,印度自己又把窗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