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产业结构最终需求投入产出法对经济增长 [复制链接]

1#

引言

产业结构、最终需求、投入产出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哪些?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1.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已有不少文献从产业结构方面讨论经济增长的影响,尽管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都有所不同,但学者们的共同观点是优化产业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之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是因为不同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优化产业结构,能使得经济有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例如,WangLing和JunshengZhou等人通过运用计量统计学方法对辽宁省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经济增长影响因子最大的产业是第三产业;张汉东,胡朝麟等人利用非竞争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对湖北省的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影响做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第二产业部门有较大贡献度。

Yue-JunZhang和ZhaoLiud等通过统计回归模型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效应,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利用怀特检验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可以影响较快的经济增长,而第一产业增加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小;孙瑾,刘文革采用了绿色经济增长模型的方法分析得到对外开放对经济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最为显著的是第三产业的影响,同时还发现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区域有关,第三产业对东南部分地区的影响较大,而第二产业对西北地区的影响较大。

而且,某一产业的变动会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不同影响,正如ReinerFranke和PeterKalmbach所言,大量进口会对本国的产出有消极影响,但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有利于产出,进一步说明了调整制造业的投入比率,对总产出有积极影响。另外,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越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明显,同年,刘华军,何礼伟通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方法研究我国各个省份的经济增长情况,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分析结果采用非线性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我国各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在空间层面上存在非均衡性;

陈晓光,龚六堂建立了卡尔多模型以及产业化规模模型,以此来研究工业时代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研究表明,产业化程度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为了更有利的说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中,国内学者黄茂兴,李军军发现利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以及技术进步三者的关系,通过分别将其两两建模的方法,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两方面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净出口对各产业部门结构调整有积极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负相关。

刘梦,戴翔基于构建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对“两个国家两个产业—两个国家多个产业—多个国家多个产业”的理论模型进行研究和拓展,解决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测算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为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把握机遇来提高经济增长提供了的相关政策。

PabloAstorga利用面板数据以及投资方程建立了经济增长研究模型,运用此模型分析对比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不稳定性。

2.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比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最终需求的影响同样值得重视。赵晓雷通过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测算了三大需求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投入与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内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且投入与需求有正相关性;宋瑞礼探讨了在经济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下,从需求侧的角度发现最终产品的不均衡性是导致最初投入失衡的主要原因。

赵雷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别测算出不同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运用逻辑回归方程分析了消费需求与最终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主要以内需,且消费需求与最终需求呈现正相关性。

陈郭石,周丁琳,李爱军通过研发动态投入产出多目标优化模型,以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和最终需求的参数为影响因子,对-的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最终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降低能源的消耗,促进需求的重点措施是需要提高我国的资源利用率,能源消耗效率、减少中间投入,同时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此外,最终需求的变动对各产业部门的产出有积极影响。

周彩南,王小宁等利用-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定量的测算了甘肃省庆阳市的石油产业对当地的产业部门经济的实际贡献,并对石油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油产业对当地的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石油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部分的对三产业如:房地产业、租赁商务业关联程度较高;石油产业对采矿业和金融业的依赖度最强;王潇潇,陈淑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外溢效应的合理性,并对该效应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是中国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第三产业外溢效应不足。

另外,一些文献实证也对最终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提供了证据,SasiIamsiraroj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总需求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利用-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经济增长和最终需求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最终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有正向关系。一些研究从生产要素空间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发现劳动力要素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性,人力资本要素与经济增长存在促进关系。可见,产业结构变动与最终需求、投入之间确实存在关联性,使得投入、需求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生了交互影响。

.基于投入产出法对经济增长的研究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在年发表的《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中提出的,该方法是把一些部门在一定时期投入来源与产出去向排列成一张纵横交叉的表。既有综合指标又有按产品部门的分解指标,二者有机结合。

因此,它较好地了解国民经济的全局与局部关系。在“需求主导”向“供给主导”的产业结构不断演化的背景下,当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时,考虑到供需之间的关联作用,运用合理的研究办法是得出准确结论的前提,由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是以供给的角度出发,而且投入产出法同时考虑了投入、需求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的内容,以投入产出模型作为研究手段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尝试。

对投入产出模型拓展应用较早的是N.Fujita应用投入产出混合模型分析日本第一产业部门总产出受政府的宏观调控影响。文中对消费因素与固定资产折旧等因素运用投入产出混合模型进行分析,对政府宏观政策与第一产业部门总产出的影响程度做了测算;以及王智波学者等人通过构建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的的最终需求的依存度,并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是否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的不协调。

王天营研究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应用年的投入产出数据预测了年的直接消耗系数;TobiasKronenbberg运用区域型投入产出模型对外贸产品净出口的宏观调控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区域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投入产出表的变量及系数的关系,阐述了净出口贸易的主要分配方式,即投入越多的人口,就会增加相应比例的出口;彭水军,张文城运用投入产出法中的SDA分解模型分解了消费与碳排放量的增加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越高,碳排放量越高,最终需求扩大是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的主要因素。

GuangyuanQin,SenZhang应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渔业部门产业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文中使用非竞争性IO模型来计算驱动中国渔业最终需求增长和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渔业产业的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净出口均呈现显著增长;梁洪基,傅春杨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构建扭曲核算模型,并通过构造了合理的指标来研究我国的要素配置效率的改进是否会影响产业结构和增速情况,且试图寻找它的瓶颈部门。

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的要素配置高于服务业,可以通过消除服务业的配置差异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发现从年以后金融业在我国服务业配置效率中占比较大,成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瓶颈部门;古柳,戴翔利用了OECD-ICIO提供的-年间的数据,建立了全球投入产出模型,通过计算拉动系数来推导我国经济增长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进一步从不同的国家的整体和区域为出发点来测算中国对世界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拉动系数呈上升趋势;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有关,其中亚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从全球来看,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李岚,赵国庆利用年和年云南省的数据来构建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测算乘数、反馈和溢出效应这三个指标分析云南产业的关联性,同时利用年的数据与中国、上海和贵州两地的相关产业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产业间的关联提高了云南的经济增长,而同时产业关联也是云南经济低于中国和上海经济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刘用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山东省产业的特征系数和投入结构系数,同时对中国、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系统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的资源型和能源型特征对经济的增长占有优势,而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环境化略微不足,在未来应通过巩旧动能、培育新动能战略来发展山东省的经济;DediAbdulHADI利用Wassily拓展的投入产出模型对投入和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应测定,研究表明,交易商品越多,经济活动越多,对产业部门的调整作用越明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