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投入产出法看经济增长理论有哪些以及经济 [复制链接]

1#
甲氧补骨脂素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18/9330262.html

引言

从投入产出法看经济增长理论有哪些?以及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一、经济增长理论

1.新古典增长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始于Solow,该文献阐述了由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资本累加到一定程度时无法带来长期的经济增长,长期的经济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在同一时期,Kaldor提出了劳动者报酬平均产出的增长率在区域间存在很大差异,也称为经济增粘的Kaldor事实。Kaldor事实与Solow的结论所讲述的经济增长规律的结论一致,奠定了Solow模型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地位。

之后,对Solow模型脱产应用中最为重要的模型为Cass-Koopmans-Ramsey模型,该模型可以分析个人行为对短期经济模式的影响,但Solow模型由于CKR模型无法解释经济增长的两种现象:第一是无法解释各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巨大差异性;第二是无法解释发达国家存在的长期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释Solow模型中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流的研究理论主要集中于外生的技术进步,并进一步提出了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研究部门机制和资本累加机制等理论模型。这些模型能解释Solow模型的内生化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的原因,但模型本身无法解释内生经济增长。

2.新经济增长理论

能真正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这类理论视创新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并且创新驱动具有外溢性,也正是这样的外溢性带来了经济增长。Romer发现了产品多样化的创新可使得研发部门收益,从最终产品来看,价值量是规模报酬不变的,但整体经济来看,创新使得投入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Aghion和Howitt研究了创新会间接导致原有的产品或工艺逐渐淘汰,这种创新是由垄断利润激发的,有创新产生的技术进步使得经济可以持续增长。Acemoglu把劳动者报酬投入纳入到技术创新经济增长模型当中。Grossman和Lai分析了专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并提出了最优专利期限和最优专利制度。

由于技术和创新本身不能解释区域间的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原因,20世纪90年代后产生了很多从创新之外的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Yang和Borland从劳动力分工和人力资源利用的相互机制,研究了劳动力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Becker和Barro等人以生育率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决定因素,从人力积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研究了经济与人口的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增长而提高的教育成本会降低人口出生率;Aghion等人研究了社会不公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但文献并未给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VanZon和Muysken等分析了居民健康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对于发达国家来讲,由于健康所带来的消费需求会使得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但对于不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健康的劳动力会提升生产效率,故对于健康的消费需求会提高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结构转型理论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学者们已不满足从总体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他们希望以更微观的视角和经济结构变动视角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动能。由此,经济增长理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经济与人口结构的理论称为大一统经济增长理论,另一方面是研究经济结构变化的理论,被称为经济结构转型理论。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产业结构内生经济增长因素,所以对大一统经济增长理论本文暂不涉及。

经济结构转型理论分为非平衡增长路径下的经济结构转型理论与平衡增长路径下的经济结构转型理论。对于前者的研究,早期的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经济活动的结构变化现象,Fisher和Clark等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及研究了三次产业相互转换的现象,他们发现,消费支出、劳动力增加、、和产业产值的经济活动会在三类产业部门间相互转移。之后的学者则开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内在原因做出深入的探讨。

Herrendorf从实证的方面详细探讨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拉动力的占比、产业产值的占比和消费支出的占比不但会在三大类产业间转移,而且三大类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始是需求转移、进出口和技术升级等原因。其次,基于供给侧因素推动的非平衡经济结构转型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Lewis提出了一个两部门模型来解释经济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转型的机制。

首先假设经济活动中仅有生产力落后的农业部门和生产力更高的工业部门,其中工业部门工人、农民和农业部门的土地拥有者三者都无储蓄,投资全部来源于工业部门的资本家的储蓄,假定农民能用固定工资维持生存和无限劳动力,而资本家的储蓄会带来资本不断增加,不算的累计资本会使得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生产力更高的工业部门,由此带来经济增长以及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

最后,基于需求侧的非平衡经济增长结构转型理论与以上的供给侧解释不同,很多学者以偏好为视角来解释经济结构转型。例如Matsuyama构建的偏好内生增长模型,研究了由于偏好产生的恩格尔效应,即工业生产力的增加会使得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会持续增长。

4.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

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一些较早研究是PAULC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做了预测,他依据10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对收入因素进行了混合模型分析,解释了国家政策对经济增长总产出的影响。在实证分析方面,FidelAroche-Reyes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了产业结构中的各部门间的影响途径,在消除了外界标准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了经济体系中的复杂程度。

成定平运用投入产出法,在年全国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研究了产业结构对消费需求及净出口需求的影响,发现各部门对消费需求的诱发系数均较大,对出口需求扩大作用最强;SibelAtan和YalcinArslantuk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研究了欧洲的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分析表明,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交通运输与餐饮业的影响程度大。

MatteV和Emanuela应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世界投入产出在单一区域与多区域两种模式下最终需求和能源部门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多区域比单一区域的最终需求更依赖能源部门;倪红福,冀承运用-年中国和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从居民消费的趋势和变化两方面入手,对中美两国的消费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城镇的消费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对于第一产业,美国的变化不大,而中国的消费支出在下降,对于第二产业,中国和美国的消费支出都呈现下降趋势,对于第三产业,中国和美国的居民消费都呈现上升趋势,且中国的增长速度大于美国的增长速度。

另外,段玉婉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中国企业资产流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内资企业比外资企业更能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拓晓瑞利用投入产出原模型及国际投入产出表推导出增加值的贸易计算法,研究国家贸易对增加值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贸易对国内增加值的影响效应大于外国;陈亚平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了科技投入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通过测算表明,我国投入产出的总额尽管已经逐渐逼近美国,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任然有较大缠距,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需要从科技研发环境建设、科技基金管理和科技绩效评价制度三个方面入手。

林伯强,吴徽通过运用投入产出的方法,采用-年的数据并结合全球面板模型来分析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的增长速度越快,能源强度下降的就越快,而且投资品的能源强度的下降速度要低于消费品;康蕾,宋周莺利用投入产出研究框架,采用SBM模型分析中国各省、市的资源生产率,研究发现,中国资源生产率由高到低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到部分省市的资源生产率非均衡特征明显,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可见,投入产出原模型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而言,其中,只考虑了产业结构与最终需求的影响,对于投入的影响并未考虑在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