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赵明国/23354490书接上文,池田内阁认为如果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没有随着GDP的增长比例而增长,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将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反之,只有工人和农民收入倍增才能解决国家经济中内需不足、产能过剩问题。
而在将下村治的“高速增长理论”确定为日本经济国策的指导理论后,池田内阁开始启动一项足以改变日本经济发展走势与全国百姓命运的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怎样提升国民经济的?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由日本政府制定一个“十年发展计划”(年~年),如果不清楚的话可以想想咱们的“五年计划”。
这个十年发展计划以“经济高速增长、改善民众生活水平、大幅降低失业率”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进步的共赢。
根据计划的最终经济数字目标,到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国民收入都要增加1倍以上,最终GDP达到26兆日元(即26万亿日元)。
经过计算,为实现这个目标日本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需要达到7.2%以上。
国民收入倍增为重点
为了实现年这个宏伟的目标,该计划雄心勃勃地提出了5个中心发展思路,而围绕这五个发展思路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则成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核心内容。具体如下:
一、充实社会资本
基础建设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硬件条件,而该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公共投资,改变公路、铁路、港口、公用设施和服务等方面的落后状态,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工作。
而中国作为现在的“基建狂魔”,基础建设的重要性相信您一定很清楚,
从具体措施方面,日本政府决定从年开始的5年内投资4.9万亿日元用于道路建设。
例如东京的中央高速公路,东名高速公路和取代羽田机场的成田国际机场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阪神高速公路开通日
同时,在东京以外的地区筹建各类“公共法人企业”,例如大阪的阪神高速公路公共公司、水资源开发公共公司、煤炭工业促进公司等,提升各地基础建设的效率。
二、引导产业结构走向现代化
实际就是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医疗,制药,建筑、电子、重工业等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业。
比如在工业方面,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前,纺织业和其他杂货业等轻工业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出口产业。
而此类产业的附加值较低且发展前景有限,故日本计划将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转变为重工业为主。
在计划实施后,钢铁,汽车和电器等产业得到了政府资金的支持。
在年的《新工业城市建设促进法》和年的《工业发展特别区法》等文件中,日本政府明确全国各地的工厂建设项目都能得到实质性补贴,使得日本的工业基础得到了重大改善。
至此,一批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公司通过政府补贴实现了规模化和扩大化,实现了标准化和批量生产,完成了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而各地建设工业城市所需的港口开发,土地开垦,交通道路等基础建设更是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资本的充实,也让大批基础建设的投资有了产出。
此外,大型工厂的建立不仅直接解决国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
三、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
为了使日本重返全球市场,从长远来看,美国和欧洲的市场是必须要争取的。
而曾担任国际贸易和工业大臣的池田勇人也早就认为贸易自由化不可避免,也是日本提升收益的必经之路。
虽然此前日本的自由化贸易率仅为42%,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而经过调整后的产业结构则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于是,年6月的《贸易和贸易自由化指南》将三年后的日本自由贸易率目标设定为80%,而仅仅在两年后,日本的自由化贸易率便达到了88%。
实际上,日本的公司不愿意参与国际竞争,一开始是不愿意推动贸易自由化的。
但是,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各公司不断合并重组加强实力,又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从而生产出物美价优的产品,反而在国际市场上大杀四方,不断扩大国家的外汇收入。
四、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建设则是科学技术成长的土壤。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影响下,高中和大学的发展迅猛。
而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技术人员,日本更是制定了一项教育预算,专门用于扩大包括医学在内的理工科学生的人数。
这是战后教育政策的另一个转折点,在此前日本政府的主要资助对象都是人文学科。
年,教育部决定将理工科学生人数增加到20,,并且发生了“科学与工程学科报名热潮”。
而在工厂技工方面,为了提供足够的蓝领技术工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日本唯一能够获批新建的高中就是技术高中,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中专技校。
年,东海道新干线开通
池田-肯尼迪会议
会后,日美决定成立“科学技术联合委员会”,大量欧美先进技术被引入日本,促进了产业发展,也创造了双边科学技术协议的典范。
五、缓和二元结构确保社会稳定
这个议题重点是缩小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区相互之间、收入阶层之间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当所有国民的贫富差距降低到一定程度,社会福利保障又到位时,社会自然稳定。
社会保障方面,年,日本推行“全民通用保险和全民养老金”,所有公民都参加了公共医疗保险,并且从同年开始提高福利标准。
随后,池田内阁又积极推动了“儿童抚养津贴法”,“老年人福利法”,“母子福利法”,“旅游基本法”等保障性法律的建立。
各种保障法律的颁布最大程度的解决了普通民众的后顾之忧,让居民“敢花钱”。
在农业方面,日本政府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来引导农业经济的发展,如《农业基本法》《十年土地改良计划》等。
同时,日本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农业结构升级,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提升农民经济。
例如,在《农业基本法》中明确提出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这让日本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确保了农民增收。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几年日本农民年均收入高达到万日元(约合49万人民币),甚至还超过了公务员等诸多职业。
如果对农民没有保护的话,是不可能达到如此收入的,而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上一直与日本无法达成一致的根本原因。
因为一旦美国农产品与日本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将导致日本农民迅速破产。
以上只是日本政府在两个社会二元化结构方面的措施,对于其它的二元化结构的措施也大同小异,最终目的都是“缩小两端人群的贫富差距”。
通过这项计划,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日本政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所提出的各项政策,就是想实现“政府投资带动产业-产业带动就业-就业提升收入-收入引发消费-消费反哺产业”的良性经济循环。
至此,政府的投资计划已经到位,只要作为中间核心环节的国民收入顺利提升,整个经济循环就可以转起来。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成果如何?
该计划一经发表,就极大激发了日本国内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国富民强成为了每个日本人心中指日可待的未来,而各项措施的稳步推进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心态。
首先,很多企业因为政府补贴和减税使得紧张的资金链得到了缓解,稳定了就业情况。
而为了建设新工业都市,工程行业更是释放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很多投资人的钱也有了去处,有了钱的企业也愿意为人才提供更高的工资。
至此,日本政府计划打造经济循环的前半部分,即“政府投资带动产业-产业带动就业-就业提升收入”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如果说投资可以鼓舞企业的投资热情,那么失业率的降低和工资水平的提升则鼓舞了居民的消费热情,兜里有了钱的民众消费意愿空前高涨。
人们越来越愿意在娱乐休闲、高质产品等基础生活需求以外的消费行为上付出金钱,而这种消费又使得企业更加敢于投资和打造高端产品。
至此,日本政府打造经济循环的后半部分,即“收入引发消费-消费反哺产业”的目标也顺利完成。
可以说,直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开始实施后,对于经济将继续增长的信心才真正传递给了日本消费者。
而计划的顺利推行使得日本在短短几年内经济发展成效就迅速显现,计划所提出的大部分目标更是都超额完成,这让日本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强国。
在很多消费品方面,日本甚至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地球上最敢消费的国家”。
电视、洗衣机和冰箱在年之前还曾是日本家庭的“高价值三大件”,是很多家庭心中梦寐以求的消费品。
而根据数据统计,这三大件在年已成为日本家庭中的标配,就连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热水器、立体声音响等消费品普及率都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
想想咱们年才出现了第一台彩电,90年代初都不能做到家家户户有彩电,而70年代的日本竟然连微波炉和音响都是标配了。
70年代日本普通家庭厨房
而从计划的五个核心思路方面回顾,任务目标基本都得以实现甚至大部分为超额完成:
(1)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不断扩大;
(2)工业化规模及质量大幅提升;
(3)国民受教育率及基本素质大幅提升;
(4)国际收支情况大幅改善;
(5)国民收入及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急剧缩小。
在此影响下,日本的国民“生活方式、社会形象、民众思维方式、城市及乡村面貌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像换了个国家一样。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不少思想与做法都能给后人带来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该计划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是因为他们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在全民的收入增长上,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
这是对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次序进行了合理规划,从而使经济发展能够平稳有序,社会秩序也能稳定。
尽管在池田去世后,该计划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例如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急剧上涨、农业占比迅速下降、大都市人口过密、环境污染等,但瑕不掩瑜。
收入分配的合理导致日本人人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即——“一亿总中流”。
这种一亿中产的概念便是60年代在日本出现的一种国民意识,90%以上的日本国民都自认为中产阶级。
虽然在90年代泡沫经济硬着陆后,很多日本民众开始认为“一亿总中流”和实际情况完全不符,但这些有清醒认识的人还是少人。
时至今日,仍有超过90%日本人认为自己自己属于中产阶级,认为日本是一个平等而没有阶级划分的社会。
但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近年开始流行“丧文化”,被称为“低欲望社会”的根本原因。
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再向上的机会渺茫,自然也就没有奋斗动力了。
但不管怎么说,能够有这种“人人皆中产”意识也说明国民的压力确实不是很大。
只要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能有中产的感觉,即使是幻觉又有什么不好呢?
毕竟,你我皆凡人,社会精英永远是极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