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一线城市评选结果新鲜出炉买房不用再执着 [复制链接]

1#

近些年来,“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喊得愈发响亮。很多人疲惫于每日奔波却仍旧不能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有网友无奈的说,“在哪奋斗不是奋斗,非留在一线城市住城中村,挤高峰都能堵地铁的三号线,才叫奋斗吗。”

没错,可是人之常情,发展机会更多的同时,也想要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于是随之而来出现了一批“新一线城市”,它们青春蓬勃,散发着生机与现代的气息,用与众不同的磁场在吸引着那些还在北上广深拼命挣扎的飘荡的心。

年2月19日,前瞻产业研究院发表了年中国新一线城市对比报告。

这些城市缘何戴上“新兴一线城市”的桂冠?

作为“潜力股”,它们能够长足发展下去的本源又是什么?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新一线城市属于这两年崛起的概念,房价涨幅大于其他城市,因为它的基数比较低,很多房价均价甚至没有到达一万块,房企拿地投资收益也是很好的,尤其是像长沙和昆明这种。”

他还提到,“这些城市总体政策比较宽松,这一轮是跑过一波了,但我认为后续还是有机会成长,因为潜在人口在进入,需求量比较高。”

来跟随《财经看点网》编辑瞧一瞧,它们为什么更适合安居乐业。

凭借什么登上新兴力量宝座?

报告中展示了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根据多重指标,评比出了15座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昆明;

根据该研究所的统计,新一线城市是根据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依据品牌商业数据、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进行综合评比得出。

笔者从报告中发现了大家在买房时,更倾向于考察的相关指标。

产业结构

杭州、西安、南京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分别为63.9%、61.9%和61.0%,第三产业已成为其主要产业,且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人均GDP

结合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统计,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新一线城市首位,为元/人,南京市紧随其后,其人均GDP为元/人。

居民可支配收入

苏州、杭州、宁波新一线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元/人,分别为元/人、元/人和元/人,名列前三甲。

教育现状对比

综合分析看,成都、重庆、西安、青岛和宁波5个市的教育资源较为充足。

从各市统计局收集的数据显示,重庆共有专职教师29.16万人,为专职教师数最多的新一线城市。

医疗环境对比

从各城市的人均床位数看,长沙、郑州、成都的人均床位数较高。

住房条件对比

年1月中国房价行情检测数据显示,新一线城市中,南京住房平均价格最高为元/㎡;杭州、苏州、天津、青岛和宁波5个市住房平均单价也均在2万元/㎡以上。

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按照国际惯例,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如考虑住房贷款因素,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低于30%。

从新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数据看,15个城市除长沙、沈阳外,其余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合理区间,天津的房价收入比最高,超过60%,达到63.3%,居民住房消费压力较大。

新一线城市人才引进政策

人才大战背后是城市竞争的升级与转型。城市从拼产业、拼招商、拼优惠政策跨入到拼人才阶段。

新兴城市们自然也挖空心思设置了诱人的人才引进政策。

对于疫情浩劫而引发的远程办公现象,石墨文档的合伙人聂巍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人才并不像原来那样和地域绑得那么紧,远在二、三线城市的人才,也可以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联合起来。”

这也点明了,新一线城市的后续发展空间十足。

新一线城市长足发展的本源

新一线城市的发展与不少学者研究过的“中国城镇化政策思路的演变”密不可分。

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中国城镇化政策思路共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中国城镇化思路一直采取小城镇模式,这一阶段的重心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城市发展思路是严格控制大型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户籍制度比较固化。

第二阶段是十八大明确提出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工作中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思路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大城市开始探索居住证和积分落户制度,但总体来说仍然比较严格。

第三阶段是由发改委连续颁布重要文件宣布,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