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已有20个省(区、市)陆续发布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对这20份统计公报的梳理,可以使大众在了解这些地方年文化发展现状的同时,也从字里行间看出该地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
梳理这些省份的统计公报,分析过去一年文化产业发展新变化,我们从数据中可以窥见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探寻“文化+”背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发展思路,明晰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
1、用“文化+”开拓融合发展空间
年12月,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中华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家文物局展区尤其引人注目——观众只需轻轻一点,2米高的莫高窟壁画便以立体化、全视角形式呈现,洞窟和佛龛内的图案清晰可见,狩猎耕作、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画作尽收眼底。这只是优秀中华文化与AR、VR等科技手段融合的一个缩影。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获得长足发展。文化不仅渗透性强,而且和相关产业的关联性也十分紧密,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表现活跃,铸造了“文化+”这个崭新的发展形态。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推动产业业态裂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这就是“文化+”商业模式。
“文化+”,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文化可以加上各种创新发展的元素,融合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现代、高科技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既拓宽了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内涵深度,又增加了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近年来,“文化+科技”的应用,使收藏在博物馆里、远在祖国各地的文物“活”了起来。在过去的一年里,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从舞美设计到文物保护,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化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愈加强劲。
同时,各地也瞄准“文化+旅游”这一细分市场,结合当地地缘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主题的旅游活动。在今年的两会上,谈及文化和旅游的紧密关联,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村民左香云如数家珍:“这是一条有文化的致富之路。我们成立了神山村乡村旅游协会,通过协会来协调安排好每天的旅游接待。在接待游客的过程中,一方面传播井冈山的红色文化,另一方面也带动村民致富。”旅游消费现场体验的特点可以使文化传播和认知有更强的真实感和趣味性,能够增加人们对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而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
此外,“文化+金融”“文化+电商”“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呈现出文化创客们的活力,展示了创意的魅力,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2、从“供给侧”发力助推产业发展
年的文化产业,有很多事件值得铭记:电影票房突破亿元、影视产业IP大热、国内旅游人数超50亿人次……数据之外,文化事业和产业还出了不少“爆款”:电影《战狼2》、手游《王者荣耀》等等。截至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个、博物馆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个、文化馆个。可以看出,不论是从电视电影到手机娱乐,还是从艺术展览到文化旅游,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都有了更多更新的选择。
然而,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国文化产品产量惊人,但精品供给不足,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存在已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个问题,文化产业也需要来一场系统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直面公众要求越来越高、品类越分越细的现实,适应文化需求越发多样的时代。
分析这20个省(区、市)的统计公报,可以看到,教育文化和娱乐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情况成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