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转化存在着其内在的规律和收敛机制,伴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工业化早已不再是二元经济结构收敛的关键因素,而是转变为保证工业化与城镇化持续推进的深层原因。
对于二元经济结构收敛的机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多样性,这也就决定了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收敛,必然会面临诸多重大挑战。
虽然从国际经验看,有很多发达工业化国家成功完成二元经济结构转型,但确有更多的国家没有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的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矛盾,迄今仍没有完成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转化任务。
因此,基于工业化的发展不同阶段,从影响二元经济结构收敛的市场化机制和政府驱动机制两方面进行。市场化机制主要包括结构转变机制、农业现代化机制和人口转型机制,政府驱动机制主要是指通过政府来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进程。
市场化机制
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传统由来己久,二战后已成为探讨发展问题的标准分析框架。欠发达经济体具备跟发达经济体很不相同的制度条件、初始禀赋及产业结构等,在劳动力供应、资本存量和前沿技术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不能用发达经济体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欠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过程。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由第一产业首先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将使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长期看,农业比重在GDP中的份额和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中的份额有显著下降的倾向,而工业和服务业所占的份额则逐步趋于上升。
经济结构转变能够通过资源再配置加快工业化的发展,并且结构转变还会而产生增长效应。钱纳里把经济发展过程看作国民经济结构(不同产业和经济活动部门生产结构)出现的一组变化。
根据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国民经济可以分为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两个部门。因此,结构转变就代表着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变,最终促使二元结构转变为单一现代工业部门的一元结构。
因此,结构转变的所代表的第一层含义便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结构转变中农业部门份额的持续下降
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或者说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其产业的份额就越大。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进而导致了工业和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不断提升,但农业的产值和就业份额却出现明显下降。如果说,一国经济的成功发展就代表着经济结构转变的完成,那么农业部门产值和就业份额的持续下降即经济结构成功转变的基本内容。
关于农业部门份额下降的原因,最根本的发展形式之一,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是由于内部需求构成的变化,不断提高的技术和比较优势在国际上的转移促成的。伴随着农业部门份额下降的同时,是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在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大量存在,早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但随着工业化的持续而不断加快。”
一旦人口迁徙和资本积累使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减少,其相对工资便会增长,农业的赶超过程也就会发生。
在整个转变时期,劳动生产率在几乎所有的生产部门都有所增长,但增长率不一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也不是始终低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
生产率的距离通常在初始阶段拉宽,然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差距逐步开始缩小,直到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超过平均增长。
进入发达阶段,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发生在农业,多数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由生产率低速增长的部门转变为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最高的部门。
经济结构成功转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农业产出的不断增长。经济结构转变会导致农业部门产出份额的不断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产出绝对量的减少。
一是与工业、服务业比较农业部门份额的下降只是相对比重的下降,也即农业份额的下降与农业产出的增长并不矛盾。
二是,从要素资源供给角度进行分析,农业份额的下降,主要是劳动力份额的下降,在此过程中会伴随农业部门物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增加,以及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而投入增加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相结合,最终促进了产出的持续增长。
因此,伴随着农业份额的下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产出增长的同时,是农业现代化程度地提高。
结构转变中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张
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张,是结构转变的突出特征。当人均收入从美元增加至0美元的时候,农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由45.2%和65.8%下降为13.8%和25.5%;与之相反,工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却由14.9%和9.1%提升到34.7%和32.5%。
因此,结构转变最突出的特征,是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份额的下降以及制造业所占份额的相应上升。生产结构的这种变化会引起资本和劳动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因此工业化的许多相关现象也同时出现。
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张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源于恩格尔效应,即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需求结构向有利于工业部门的方向发生转变。
这是因为,根据恩格尔效应,食品需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在不断下降,而随着投资和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便产生了对工业部门产品需求的增长。二是工业部门的扩张也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有关。
随着国内市场对工业部门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的比较优势便转向工业部门,这就为工业部门的扩张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因此,结构转变的突出特征,就是工业部门的持续扩张。没有工业部门的持续扩张,也就没有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这一理论的现实反映。从年-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产业结构变化。农业生产和就业的増长大大慢于非农产业。
农业在GDP中的份额由60%下降到16%,在就业中的比例由83%下降到51%。最有活力的部门是工业,它在GDP中的比例从8%上升至52%。
在此期间,服务业在GDP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它在就业中的比例却有很大的增长。如果承认钱纳里模型揭示了二元经济结构收敛的一般规律,那么随着农业部门份额的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的持续扩张,也就意味着,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依赖于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农业部门的发展又依赖于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
因此,在钱纳里的结构转变理论中,传统农业要转变为现代农业,必须依托于工业化,即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传统农业才能完成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即完成二元经济的一元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