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化收敛,东部强省与资源型省份拉动显著音频:00::22话题#区域播报10个
■GDP规模:头部省份优势巩固。东部和中部占比略有提升,东北占比持续下降,西部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东部的广东稳坐头把交椅,江苏、山东、浙江三省紧随其后,在出口拉动下GDP规模与占比均提升明显。中部的山西受益于能源价格上涨,一改下滑态势。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湖北重新焕发活力,河南则在疫情、汛情冲击下继续低迷。
■人均GDP:东部继续领先全国,中部质变加速。东部人均GDP首次突破10万元,整体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对全国人均GDP的拉动效应显著。中部4省跨入人均GDP1万美元的大关,取得显著质变。
■GDP增速:东中强西弱、湖北海南增速全国领跑。四大经济板块呈现“东部优势强化、中部抬升显著、西部速度放缓、东北持续下行”的发展态势。分省来看,湖北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海南自贸港建设红利释放,两年平均增速历史性领跑全国;东部多省的增速相比往年也格外亮眼。
■经济实力分布:东部、中部已无欠发达区域。8个省份经济实力类型发生变化,其中,湖北、山西、四川、内蒙古实现经济规模的质变,而河北、安徽、陕西、贵州实现经济发达程度的质变。欠发达省份仅剩广西、黑龙江和甘肃。继中部之后,东部也实现全域无欠发达省份。
■产业结构:疫情扰动弱化、区域分化收敛。第一产业占比和贡献率双双回落,逐步回到疫情前常态化水平。第二产业占比提升显著,在高端制造业与出口拉动作用叠加下,东部多省表现出“大体量快增长”的强劲势头,北京增速全国第一,此外,在大宗商品价格行情下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型省份第二产业占比涨幅最大。第三产业虽然占比略有下降,但对各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显著,尤其是海南的服务业发展势头一骑绝尘。总体来看,各地三大产业贡献率在经历了年疫情下的分化加剧后,区间分布显著收敛。第三产业趋强仍是大多数省份动能升级的主要因素,同时第二产业的支柱作用也依然牢固。
■业务拓展:(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方式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
相关报告
《区域研究之产业篇():各地经济复苏分化,第三产业贡献下降》
《区域研究之产业篇:纵览经济版图,试看谁沉谁浮》
《区域研究之产业篇:经济发展分化明显,第二产业成为关键》
正文
GDP:多重考验之下,各地经济再上新台阶
年是新冠大流行的第二年,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各地经济持续恢复,实力显著增强。年全国GDP总量达.4万亿,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GDP增速达到8.1%,两年平均增长5.1%,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本报告在《产业篇》的基础上,跟踪比较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考虑疫情对单年数据扰动较大,文中多处将-年的变化进行回顾,以便于观察各省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发展趋势。
1.1GDP规模:头部省份优势巩固
年我国区域GDP规模继续保持东部省份相对较高、中部其次、东北和西部省份较低的梯次分布格局。与年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GDP占比略有提升,东北占比继续下降(降幅约0.15%),西部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
图1:年各地区GDP总量及占比
资料来源:CEIC、中经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表示GDP占比较上年有所提升,↓表示GDP占比较上年有所下降
从各省经济表现来看,年主要有以下变化。首先,位于头部的东部省份经济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广东GDP总量突破12万亿大关,稳坐全国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江苏、山东、浙江不仅规模增大,GDP占比也进一步提升。其次,中西部的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综合表现优异,GDP规模占比和排名均有所提升。其中,山西是全国占比提升幅度最大的省份,在全球能源价格上涨拉动下,一改往年的排名下滑态势,重返GDP20之列。再次,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两大中部省份复苏分化。其中,湖北疫后重振再现经济活力,虽然与疫情前相比仍有差距,但GDP突破5万亿,占比回升明显;河南受到疫情、汛情双重冲击,继续表现低迷,占比仍呈现下降态势。此外,辽宁、天津等省份的经济持续走弱,GDP规模占比和排名均有所下降,尤其辽宁在-年期间排名连续下滑,由GDP15降至17。
1.2人均GDP:东部继续领先全国,中部质变加速
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1万元,按平均汇率计算为美元,与世界银行年制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人均GNI美元)持续接近。一方面,东部省份领先全国,拉动效应持续增强。东部人均GDP首次突破10万元,整体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其中北京继续保持第一。将各省人均GDP与全国平均相比,可以看到,11个高于全国平均的省份中,有8个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中部多省发生质变。年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省份有17个,比年新增6个,新增省份主要集中在中部,包括安徽、湖南、江西、山西等。
图2:年各地区人均GDP
资料来源:CEIC、中经网、各地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