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花朵财经
花朵财经ID
F-Finance
鼠年开市的头两个交易日,资本市场并不平静。
开市第一天,上证指数跌7.72%,深证成指跌8.45%,创业板指跌6.85%。当天,两市有支股票跌幅超过7%。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数据
在一片绿色中,有一批资金却逆向而行,开启买买买模式。他们就是代表外部市场的北向资金。年2月3日,北向资金跑步进场,在A股市场扫货.32亿元。
花朵财经并不排除北向资金中,有带着任务来维持上证50和沪深标的稳定的资金。但是,除了买入权重股“抱团取暖”之外,北向资金客观上买入的方向,恰恰是未来最有可能复苏的行业。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数据
为什么内外部资金会相向而行?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持续时间会有多长?
危机之中,哪些行业会逆势上扬?
别急,这些问题,我们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会一一解答。
1
疫情来袭,四个宏观要素值得注意
花朵财经分析认为,疫情发生之后,为了能够将损害控制到最低,决策层必然会对人流和货物流进行管控。其中,对人流的限制作用最大。
因此,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对GDP增速的影响。
以非典爆发时期为例,年第二季度,GDP增速从11.1%下降为9.1%,较一季度增幅大幅度下跌2个百分点。到下半年,疫情过去之后,GDP增速才企稳回升。
从地区来看,年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北京、广东地区,GDP增速受到明显影响。其中北京的GDP增速大幅度下降3.1%,拖累全国GDP增速0.11个百分点。
因为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比广东(当时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为主)高,因此北京受到的影响较大。
武汉此次面临新冠疫情时,考虑病毒传播特性,而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因此受到的影响将更大。
同时,由于此次疫情发生的时间,恰好是农历春节期间。对于目前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急需国内消费拉动GDP增长的我国来说,是一次比较严重的短期打击。
第二,对就业的影响。
由于全国各地对人流的管控措施已经开始实施,因此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就更为严重。
年非典疫情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年底的4.0%上升至疫情蔓延期间的4.2%,并在疫情结束后,继续上升至4.3%。
本次疫情发生期间的官方失业数据尚未公布。但从疫情爆发后直接影响的部分行业来看,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能会至少持续到疫情消除之后的一个季度内。
这对各地稳增长和稳就业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这次疫情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武汉。
由于武汉九省通衢的特殊经济区位,将制造业基地设立在这里的企业不在少数。
花朵财经查询后发现,目前注册地在武汉的上市公司,一共有60。另外还有46家,是在湖北设立制造厂的重要大中型企业。
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4.5%,其中数字经济占比,更是达到40%左右。光电子信息(面板、存储器和光通信)、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世界级三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国家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已经建立。
名单中罗列的企业,会因为疫情而短期停产、延期复工,对相关产业链单的全国其他地区企业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第四,对政策的影响。疫情出现之后,各地卫生防疫部门开始动员,向武汉集中,并加大对各地人员往来的管控力度。全民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如何有效防护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等医疗问题上。
但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能性。“蝴蝶效应”已经深入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更别说新冠病毒这种飓风,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更大。
就A股来说,短期内外部资金的买入、卖出方向不同,正是市场参与者对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看法的一次量化表现。
从买入标的的风格看,北向资金一向代表的,是中长期价值投资取向的外资机构。而A股市场中的内地投资人,基本以散户为主,代表的是短线投资领域的风向。
外资机构买入,代表的是机构投资人还是认为疫情过去之后,对国内市场产期看好的预期。
内地资本卖出的原因,除了有春节假期期间,将疫情影响交易到价格中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对短期整体经济走势的担忧。
各取所需。
相信这种分歧,已经被决策层所察觉。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我国也正在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短期来看,央行已经通过货币市场工具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
2月3日,银行间等多个市场将开市,由于假期延长等因素造成的将有超万亿资金到期的局面,央行表态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及时投放充足的流动性,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长期看,花朵财经认为,已经可以期待今年年中,决策层对货币政策的放松(如降准降息),以及对财政政策投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2
疫情之中,这六个行业需要救助!
和非典疫情类似,这次受新冠疫情影响,第三产业中的特定行业,面临的困难最多。
花朵财经认为,这些行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经营过程中,严重依赖人的聚集。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为了抑制疫情蔓延,最重要的就是施行人流、货物流的管控。其中对人流的管控是重中之重。
餐饮旅游行业,文化传媒行业中的院线电影板块,教育行业中的线下教育板块,养殖行业、地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
篇幅所限,我们只举其中受影响最直接、最严重的三个行业——餐饮行业、院线电影行业、地产行业为例,说明疫情产生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
餐饮旅游行业
疫情让所有居民,在餐饮消费行为上,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导致外出减少,居家防护;二是对食品安全更加重视。
人们外出活动的减少,聚会频率降低,将会直接导致餐饮消费、便利店消费和专卖店消费的减少,对可选消费行业的影响巨大。
1月20日疫情蔓延之后,呷哺下跌20.52%,海底捞下跌15%,九毛九下跌20.72%,颐海国际(18年占收入比重44%的下游客户为海底捞)下跌16.8%。
1月20-23日,首旅/锦江分别下跌-14.82%/-12.08%,A股休市期间,香格里拉(.HK)继续补跌,1月20-31日香格里拉跌幅-13.37%,华住酒店跌幅-12.19%。
再细分看,受餐饮负面影响的有酒类消费(主要是白酒,一季度本来是白酒消费旺季)、软饮料、调味品和速冻火锅料食品;受便利店流通渠道负面影响的有烘焙面包类产品和定量装为主的休闲食品,以及专卖店销售为主的休闲食品;受街边店随机消费减少影响的有休闲卤制品等。
当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将导致包装类、冷链运输类产品消费的增多。
院线电影行业
年1月23日午间,《唐人街探案3》、《囧妈》、《夺冠》、《紧急救援》、《姜子牙》、《熊出没·狂野大陆》、《急先锋》等七部春季档影片宣布撤档,曾是院线极度期待的,全年最大的票仓——春节档,偃旗息鼓。
撤档令下,花朵财经认为,短期将使院线板块收入减少,负面影响较大。先期预计若疫情得到控制,影片重新定档,其后续的反弹也可期。
但24号之后的剧情,显然没有按照院线方想好的剧本的安排走。
就在院线方焦急等待下一波新档期之时,欢喜传媒公告称,终止《囧妈》保底发行协议。同时,《囧妈》出品方欢喜传媒与各方沟通后,将如期在1月25日上映。但是,电影播放的终端,从院线端转到字节跳动旗下的手机+智能电视大屏端(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火山版)。
虽然这次合作,也是疫情逼出来的。但在制作出品方与线上合作方受益之后,大电影制作方若不遵守行规,将电影直接转为线上销售,则会对院线电影的发行与放映的商业模式带来中长期影响。
地产行业
我们在1月25日发表的《春节观察之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房价?》一文中,曾经分析过疫情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我们从铁路运力调整的幅度和速度就能够观察出来:2月1日全国发送旅客.6万人次,同比下降85.9%。
3
疫情过后,这些行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