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决策与信息东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复制链接]

1#
在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http://www.yimingjj.com/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它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等模式,从而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国家将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贯彻落实中央*策,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组对山东省东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东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


  山东省东平县地处鲁西南,总面积平方公里,山水平原三分天下,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县委县*府全面贯彻落实*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建设,形成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农业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提升。年,农业龙头企业增加60家,其中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增加2家、51家;各类农民合作社新增加家,其中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分别增加7家、23家;发展家庭农场家。农产品“三品”认证新增54个,23.6万亩,注册认证特色农产品品牌17个,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家,省级5家。小农水重点县工程连续5年获“省优秀等次”。特别是近几年来,东平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好实效。

(一)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成立了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为正局级全额事业单位,在全市乃至全省同级机构规格最高。年县*府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大会,提出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东*发[]41号)《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东发[]11号)《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东*办发[]6号)《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东*发[]41号)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培植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县*府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建设列为重要考核内容,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前3名的乡镇授予“先进乡镇”称号,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全县上下遵循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努力破解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制约,明确主攻方向,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两个关键。主推龙头企业牵动、合作组织推动、专业市场带动3种经营模式,抓龙头、带基地,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两大品牌。强化*策扶持,推进要素结合,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走出一条企业带动、市场引领、科技驱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策,效果显著。

(二)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


  近年来,全县各级机关认真实施县委、县*府制订的《农业发展计划》,重点围绕粮食、油料、蔬菜、林果、水产、畜禽6大主导产业进行建设。规划建设万亩优质小麦玉米、10万亩优质大蒜、万平方米食用菌、10万亩优质花生、10万亩优质核桃、10万亩水产品、万只特种动物、0万只麻鸭等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目前各大基地已初具规模。经过多年培植发展,东平县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成为绿色大蒜出口生产基地,淡水渔业生产基地,麻鸭、生猪及小尾寒羊生产基地,优质核桃之乡。盛产的优质大蒜、双孢菇、黑木耳、白莲藕、小尾寒羊、蛋制品、东平湖鲤鱼、大闸蟹、麻鸭、薄皮核桃等名优特产品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东平县拥有全国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1处(彭集街道的花生生产基地)、全省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2处(彭集街道圆葱生产基地、斑鸠店镇大蒜生产基地)。

(三)农业龙头企业集群持续扩张


  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多形式、强带动”的原则,东平县坚持采取“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大户能人创办一批、嫁接改造提升一批、涉农企业催生一批”的“四个一批”战略,大力发展科技高、实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群体。目前,全县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家,产值过亿元的13家,产值过10亿元的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9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粮食、油料、食用菌、蔬菜、苗木花卉、麻鸭、水产等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集群的共同发展,其影响覆盖了全县及周边地区基地万亩,带动农户万户,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2.24万人。年龙头企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亿元,上缴税金1.58亿元,其中光大日月集团,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上缴税金万元;祥瑞药业,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亿元,上缴税金万元;洲际泰亚麻纺织,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8亿元,上缴税金万元。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


  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东平县在纵向上推行产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农业的有效联结,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县*府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支持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一系列积极行动,健全完善农业的产业链、带动就业链、促进价值链,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效益。并在做好农业产业链条完善的同时,不断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全县目前主要开辟了4条农产品营销通道: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营销。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与企业直接对接,保障了农产品的销路畅通。如光大日月集团的“智育”牌食用油、泰禾农业开发公司的“泰禾”牌食用菌、国丹食品公司的“国丹”牌红心鸭蛋和粥粉等产品已销往北京、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二是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这些经营主体既从事农产品生产又参与农产品流通,已经成为初级农产品营销的主力*。三是经纪人活跃营销。据初步统计,全县各类经纪人已发展到多人,成为推动农产品销售的生力*。四是专业批发市场拉动营销。目前,东平县规模较大的斑鸠店镇大蒜、彭集街道花生2个专业交易市场,年交易量均在10万吨以上。另外,积极举办农民英雄会,网上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以及参加国家、省、市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并与部分大专院校实行校企对接,通过这些形式广泛开展农产品宣传和营销,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不断挖掘农业价值创造潜力


  农业除了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增加收入等基本社会功能外,还有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一特点在东平县表现得尤为突出。东平是农业大县,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为使农业横向拓展,东平县顺应人们对观光休闲、农耕体验等需求,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成为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其具体措施包括:注意对农业非传统功能的挖掘,最大程度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培育发展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产业等。可以说,农村的绿水青山正在变为农民的“金山银山”。如东平街道塘坊村依托水乡特色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策划了集餐饮、住宿、采摘、垂钓、赏花、体验于一体的精品度假项目,成为“住农屋、吃农饭、干农活、享农趣”的自驾游新区,使得“家家都是农家乐,全村组成度假区”。目前,全村发展农家乐经营户13家,其中2家达到五星级、2家达到四星级,直接从业人员余人。塘坊村自年以来先后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东省旅游示范村”“泰安市旅游先进村”“市级文明村镇”“东平县旅游十朵金花”等荣誉称号。

(六)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效果明显


  县乡*府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其中,接山镇流转土地5.8万亩,引进浙江、临沂等客商兴办种养企业12个,集中连片建设有机蔬菜、苗木花卉、药材和核桃基地,并建设了集高效栽培、科普推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占地1万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沙河镇、大羊镇引进客商,发展美国红枫育苗基地1万亩。据统计,全县共引进工商资本发展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开发“四荒”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36家,规模化发展苗木花卉、有机蔬菜、中药材、林果等经济作物12万亩。

(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


  充分利用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机遇,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东平县选择3个乡镇,分山区、库区、平原3类村进行试点,形成了土地股份合作、集体置业股份经营、集体资金股权量化三种模式,并先后四次应邀在中农办、农业部召开的座谈会上交流发言。目前,全县已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55家,并有34个村正在试点。东平县被财*部确定为全省5个“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之一,并确定彭集街道为全省10个“综合改革配套试点乡镇”之一。全县选择26个村率先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综合效益提高为核心,抓龙头、壮基地、创品牌、兴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县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家,家庭农场家,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14家,县级示范社45家。家庭农场发展到家,全县种养大户60家,其中种粮大户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东平县发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需要,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东平县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把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作为全县农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发展计划》《关于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东*办发[]27号),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年,全县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1项,山东省名牌产品4项,山东著名商标7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项,国家地理保护产品1项。农产品品牌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市场、占领市场的有效凭证。同时成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分别与山东大学、中科院、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核心之一就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为此,县*府早在年就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东*发[]43号)《东平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办法》(东*发[]45号),并印发了《关于严禁销售、使用高*、高残留农药和限制农药使用范围的通告》,为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县农业部门制定并执行大蒜、圆葱、土豆、西瓜、花生、水稻、林果、畜牧产品、水产品等作物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质量标准,相关对口部门均严格按照执行。农业局还设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成立了农产品质监科,坚持把农业标准化贯穿农产品基地建设始终,对农业投入、基地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各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标准化转变。目前,全县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项目达30余项,“三品”基地面积70多万亩。同时,县*府把基地标准化建设与培育名牌农产品紧密结合起来,靠品牌抢市场,靠名牌打天下,在全县培育形成了“光大智育”牌食用油、“鑫香”牌面粉、“东优”牌大豆(小麦和玉米)、“斑鸠店”牌大蒜、“鲁东”牌核桃、“安山”牌大米和“王八三”牌甲鱼、中华绒鳌蟹、乌鳢水产品等20多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开辟了绿色通道。

更多精彩文章,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