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肚脐偏方,非常实用 [复制链接]

1#

方药索隐

谈方剂的学习

江西中医学院熊昌华

医院熊明芳整理

方剂学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一个环节,是中药用来防治疾病的措施之一。

由于方剂的内容较多,对初学中医者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内容繁多,有的功效近似,容易混淆,难以记忆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家父也谈到了自己的体会。

一、联系治法,以法统方

方剂是以治法为理论依据而制定出来的,没有治法为依据,就无法制出方剂,这就叫有方无法,杂乱无章;反过来说,治法又需要方剂来体现。因此说,治法是处方的理论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所谓“方从法立,以法统方”,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由于肝脾失调所致的腹痛泄泻,应用调和肝脾的疗法来治疗。当这一治法确定下来之后,就必须选用调和肝脾的方剂来治疗,起到止痛止泻的治疗效果,才能体现这一治法的准确性。如“痛泻要方”中所用的白芍与白术,白芍用来柔肝缓急以止腹痛,白术用来健脾补中以止泄泻,泻其太过,补其不足;配伍防风与陈皮以疏肝醒脾,从而起到调和肝脾的生理功能,不致肝气太过而脾运不及,形成肝脾失调的病理变化,而使两者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的作用。这就是在调和肝脾的治疗原则下,又照顾到了“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脾恶湿”而喜芳香的生理特性。由此可知,方是离不开法的,法也离不开方,说明治法与方剂的关系至为密切。以法统方,是中药用药处方的基本原则。

二、掌握组方原则,创立新方

组方原则,包括主、辅、佐、使四个组成部分,其中主、辅两个部分是主要的,佐、使则视其实际需要与否斟酌使用。掌握组方原则的基本理论,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或随着病情的变化,就能制定出许多新方。例如妇女经行腹痛,辨证属于气滞血阻的,就可根据行气解郁、活血调经的治法,选用具有行气解郁的香附(香附为“妇科之主帅”)为主药,或辅以活血行气的川芎(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和活血调经的当归组成一个新方。方名可从方中的主药来命名为香附丹参汤,或从方剂的功效来命名为行气活血调经汤都可以。

又如小儿水肿初起,除一般表证以外,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小便不利。辨证属于阳水(风水),就可以根据其病因、病理拟定出疏风利水的治法。选用具有疏风解*的荆芥、连翘和利水退肿的地肤子、车前子为主药,辅以桑白皮、白茅根清利湿热药来组成方剂,使水从下趋以退肿,无须佐使药,可以命名为疏风利水汤或荆翘地肤汤都可以。仿古方“越婢汤”、“麻*连翘赤小豆汤”法,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三、掌握常用基础方,以少带多,通常达变

熟练掌握常用基础方,就能以少带多,通常达变。例如桂枝汤,桂枝为仲景群方之冠,外证得之,为发散风寒;内证得之,能调和营卫;妊娠恶阻以及产后伤风用之,亦能和营解表。既是汗剂,又是和剂。再经加减变化,其运用范围更广。如加重芍药用量,再加饴糖,名小建中汤,变辛温解表剂为温里补虚、缓急止痛剂;甘草易*芪,名*芪桂枝五物汤,功能益气和营、活血通痹,用于血痹所致的肌肤麻木痹痛;加当归、细辛、木通,去生姜,名当归四逆汤,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作用,用于血虚寒滞经脉的四肢末端厥冷,妇女经闭、经痛以及冻疮等病证。其他加减方剂就更多了。

又如四逆散用于调和肝脾处方,后世在本方的基础上衍化出多方。《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即本方加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煨姜,去枳实而成,用治肝郁血虚;《景岳全书》中的柴胡舒肝汤,也是本方加香附、川芎而成,用治肝气郁结的胁肋疼痛。但均不离柴胡、芍药,一是疏肝解郁,一是柔肝缓急,照顾到了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征(肝主藏血而喜条达)。现在临床上常用于慢性肝胃病证的方剂,大多数是从本方衍化而来的。

再如二陈汤是用来治痰的一个基础方,主要是用来治湿痰,无湿不成痰,故以本方为基础,所以前人有“治痰通用二陈汤”的说法,可知二陈汤是治痰的基础方。通过加减变化,能够应用于各种痰症,化裁岀不少的治痰方剂。根据风、寒、湿、热等不同的病因,进行加减变化运用。如二陈汤加白术、天麻,名半夏白术天麻汤,用治风痰头痛眩晕;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用治痰热上扰的失眠;二陈汤加南星、枳实,名导痰汤,用治风痰上逆的喘急;导痰汤和温胆汤再加菖蒲、*参,名涤痰汤,用治中风痰迷心窍;二陈汤加瓜萎、贝母、*芩、杏仁、南星、枳实,去甘草,名清气化痰丸,用治痰热内结的喘满。其他加减运用的方剂就更多了。

总之,掌握常用基础方剂,以少带多,进行加减化裁,就能通常达变,灵活运用。但是不论是创立新方还是化裁古方,必须熟悉药物的性能和药物的配伍宜忌,掌握组方原则,做到以法统方,方证相符。

四、综合归纳,区别异同,由博返约

由于方剂的数量较多,有些方剂的药物组成大同小异,功效近似,容易混淆。如果进行一番综合归纳,就能区别异同,执简驭繁。如《医林改措》一书中,逐瘀方剂比较多,这许多方剂,除了对其药物的组成和作用的强弱,以及适应证等方面进行归纳对比、区别异同外,还可以用由分散到集中,即由博返约的方法,归纳集中其中各个逐瘀方剂中的共同基本药物,把这些基本药物集中起来组成一个治疗瘀血证的基础方,在这个基础方中按其适应瘀血病症的病位、寒热、虚实、新久、轻重等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配伍引经药、行气药、温经药、凉血药、补气药、软坚药,组成适合于各种血瘀为病的方剂。例如临床较常用的“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等方,其中属于活血化瘀的基本药物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皮,其他则是根据瘀血所在的部位不同,配伍各种引经药和行气药。再是根据辨证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配伍祛寒、清热、补气、软坚、消癥等药而成为各个逐瘀方剂。

原载:熊明芳著《熊昌华验方验案医论集》,吉林科技出版社。

校核丨虞胜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