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jdsb/151218/4746192.html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
年度“成绩单”表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这种趋势既是现实的反映,也是未来的走向;既有牢固的基础,也有条件的支撑。只要我们发挥优势,坚持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基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赵同录: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高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在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显示出强大韧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年GDP总量仅为亿元,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年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特别是*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GDP总量在5年之内连上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台阶,年接近万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二、消费仍是增长主要拉动力
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11.0%,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1%、39.0%和5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四、动力转换步伐加快,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7个和3.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11个月,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2.4%、12.0%和12.0%。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16.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预期目标较好完成
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就业优先*策,积极推进援企稳岗、创业带动就业、鼓励灵活就业、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等一系列*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各项就业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一、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总体稳定
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走势平稳,全年保持在5.0%至5.3%之间,其中25岁至59岁主要劳动年龄群体失业率各月均在5.0%以下。
二、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增长
截至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万人,比上年略减万人。其中,乡村就业人数为万人,比上年减少万人;城镇就业人数为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城镇就业人数占城乡就业总量的比重达到57.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国就业人数略有下降,主要是受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16岁至59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有所下降的影响,但就业总量仍然维持在7.7亿人以上,再加上就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充沛。同时,城乡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进城就业。
三、各项就业预期目标较好完成
年是就业优先*策全面发力的一年,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双创”带动市场主体数量保持较快增长,充分发挥*策兜底作用,有力保障和稳定了就业。
年,降低企业社保费亿元;截至11月底,全国个体工商户达万户,私营企业达万户;四季度末百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人倍率为1.27,招聘岗位明显高于求职人数,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充足。
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各月均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比1万人的预期目标多万人。四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低于4.5%的预期目标。年各项就业预期目标均顺利完成。
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但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策工具充足,就业优先*策不断发力见效,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具有坚实基础。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彭永涛:
民间投资平稳增长基建投资持续发力
年,在*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总体平稳,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投资快速壮大,短板领域投资持续发力,制造业投资低位回升,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投资持续平稳增长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比上年增长5.4%,比年回落0.5个百分点。
二、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壮大
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3%,比年加快2.4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7%,比年加快1.6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超过20%。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6.5%,比年加快3.6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力
年,基础设施投资总体平稳,比上年增长3.8%,增速与年持平,一些短板领域投资得到加强。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9.0%,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7.4%,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37.2%。
社会领域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投资比年增长13.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5%。
四、制造业投资低位回升
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1%。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3%,制造业中技改投资增长7.4%。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9.9%,比年加快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比上年增长8.7%。
六、民间投资增速有所提高
年,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4.7%。其中,社会领域民间投资增长16%,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增长8.5%,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2.8%。
七、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一、二产业
年,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0.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5%。
八、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加快
年,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4.1%;中部地区投资增长9.5%,加快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长5.6%,加快0.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下降3%,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刘文华:
能源总量供需平稳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年,我国扎实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绿色低碳转型,继续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又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
一、能源生产稳中趋缓
年,我国继续推进煤炭增优减劣,有序发展能源优质先进产能,积极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和清洁能源消纳,加强能源输送设施建设,保障了能源安全生产和有效供给。
煤炭结构性去产能不断深入,原煤生产增速略有回落。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7.5亿吨,比上年增长4.2%,增速比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对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关闭退出落后煤矿,同时煤炭优质产能持续释放,向资源富集地区进一步集中。
油气增储上产态势良好,原油生产增速由负转正,天然气生产快速增长。年,石油和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分别达到12亿吨和1.4万亿立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25%和68%。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1.9亿吨,增长0.8%。天然气产量亿立方米,增长9.8%。
电力生产有所放缓,电源结构不断优化。我国火电发电装机增速放缓,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风电、光电和核电发展进入快车道。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7.1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
二、能源进口较快增长
年,在加大国内勘探开发的同时加大进口力度,特别是深化周边和沿线国家能源合作,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建成投产,努力维护我国油气供应持续稳定。根据海关总署快报数据,全年原煤、原油、天然气进口均保持较快增长:原煤进口3.0亿吨,比上年增长6.3%;原油进口5.1亿吨,增长9.5%;天然气进口万立方米,增长6.9%。
三、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年,我国消纳保障机制和监测预警平台进一步完善,储能调峰设施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消纳情况持续向好,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3.3%。其中,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四、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年,各地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扎实推进减煤替代和电能替代,持续加强和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初步核算,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6%。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赵茂宏:
CPI呈结构性上涨PPI现小幅度下降
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针对价格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采取了一系列*策措施,协同发力,做好促生产、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工作,确保了价格形势的总体稳定。
一、消费领域价格结构性上涨
月度涨幅前低后高。年,CPI上涨2.9%,涨幅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比上年扩大0.8个百分点。3月份后,受到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推动,CPI涨幅逐渐扩大,至11月份同比达到4.5%;12月份受猪肉价格回落影响,CPI环比持平,同比涨幅稳定在4.5%。
猪肉、鲜果等价格上涨推高食品价格。年,食品价格上涨9.2%,涨幅比上年扩大7.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81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的62.4%,是推高CPI涨幅的主因。食品中,肉类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较多。受非洲猪瘟疫情及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猪肉价格同比在连降25个月后,从年3月份起快速上涨,11月份涨幅高达1.1倍,全年平均上涨42.5%,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约5.04个百分点,占食品价格涨幅的一半多。年年末,在一系列保供稳价*策措施作用下,生猪生产出现积极变化,猪肉供给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非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年,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09个百分点。
二、生产领域价格低位变化
PPI小幅度下降。年,PPI由上年上涨3.5%转为下降0.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8%,影响PPI下降约0.57个百分点,是PPI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9%,影响PPI上涨约0.24个百分点。
石油相关行业价格大幅度震荡。年,国际原油价格整体先扬后抑,国内相关行业价格随之波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月同比涨跌幅在-17.9%至10.1%之间波动,全年平均下降3.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月同比涨跌幅在-12.0%至4.2%之间波动,全年平均下降3.5%。受此影响,下游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等行业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金属相关行业上下游价格走势分化。年,上游采矿业价格上涨,下游加工业价格下降。其他行业价格相对稳定。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
城镇化率明显提高人力资源依然丰富
年末,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亿人,受出生人口减少影响,人口总量增长略有放缓。城镇人口比重超过60%,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有所减少,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
一、人口总量增速放缓
年,我国出生人口为万人,比年减少58万人。出生人口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15岁至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年减少多万人。其中,20岁至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多万人。此外,生育水平略有下降,也是影响出生人口减少的因素。但是,从生育孩次看,年二孩及以上比重达59.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这说明“全面两孩”*策持续发挥作用。
二、城镇人口比重超过60%
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比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比上年末提高0.72个、1.20个、1.16个和0.47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中西部快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态势,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异进一步缩小。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取消落户限制等*策的实施,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比上年末分别减少万人和万人。近期,*中央、国务院又出台取消、放宽和完善城市落户*策,积极推动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将进一步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认同感、获得感。
三、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
年末,全国0岁至15岁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17.8%;16岁至59岁人口为万人,占64.0%;60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18.1%。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近9亿人,仍有7.7亿就业人口。因此,要充分发挥好现有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的作用,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优化和提升人口素质,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四、我国处于人口发展关键转折期
值得注意的是,年出生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幅度,以及老年人口增加幅度均有所缩小,表明我国正处于人口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策体系,促进人口和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张卫华: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
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和各种严峻挑战,*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策措施,工业生产稳定增长,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民营和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改善,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运行态势。
一、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年内变化趋势呈现缓中趋稳、回升向好态势。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