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古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经闭”等。妊娠期、哺乳期或更年期的月经停闭属生理现象,不作闭经论,有的少女初潮2年内偶尔出现月经停闭现象,可不予治疗。正常的停经年纪为49岁左右。本病属难治之症,病程较长,疗效较差,因此,一定要做好及早治疗,必要时应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因先天性生殖器官缺陷,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致无月经者,因药物治疗难以奏效,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一、肾虚型
(一)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性欲淡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不足,精血衰少,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初潮来迟,或后期量少,渐至停闭;肾虚不能化生精血,髓海、腰府失养,故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肾气虚阳气不足,故性欲淡漠;肾虚不能温化膀胱,故小便频数。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也为肾气虚之征。
方药:大补元煎加丹参、牛膝
(人参、丹参各10克,山药、杜仲各12克,熟地、当归、枸杞子各15克,炙甘草、山茱萸、川牛膝各6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人参、山药、杜仲补肾气以固命门;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填精而生血;当归、熟地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之效。加丹参活血,牛膝引血下行。
若闭经日久,畏寒肢冷甚者,酌加菟丝子、肉桂各9克,紫河车粉3克冲服;夜尿频数者,酌加金樱子、覆盆子各9克。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龟鹿补肾丸、锁阳固精丸
(二)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足跟痛,手足心热,甚则潮热盗汗,心烦少寐,颧红唇赤,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精血亏虚,冲任气血虚少,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初潮来迟,或后期量少,渐至停闭;精亏血少,上不能濡养空窍,故头晕耳鸣,下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膝酸软,或足跟痛;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热劫阴液外泄,故潮热盗汗;虚热内扰心神,则心烦少寐;虚热上浮,则颧红唇赤。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方药:左归丸
(熟地25克,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各12克,川牛膝9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补益肝肾阴血;龟板胶、鹿角胶均为血肉有情之品,二味合用,峻补精血,调合阴阳;复配菟丝子、枸杞子、牛膝补肝肾,强腰膝,健筋骨。合用具有滋阴补肾,益精养血之功。
若潮热盗汗(晚上睡觉出汗)者,酌加青蒿、鳖甲、地骨皮各9克;心烦失眠者,酌加柏子仁、丹参、珍珠母各10克;阴虚肺燥,咳嗽咯血者,酌加白芨、仙鹤草各9克。
中成药:左归丸、知柏地*加河车大造丸(胶囊)、咽干者用麦味地*丸
(三)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稀,面色晦黯,或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脏腑失于温养,精血化生之源不足,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初潮来迟,或后期量少,渐至停闭;肾阳虚衰,阳气不布,故形寒肢冷;肾阳虚,不足以温养体海、外府,故头晕耳鸣,腰痛如折;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清长,夜尿多;肾阳虚不能温运脾阳,运化失司,故大便溏薄;肾在色为黑,肾阳虚,故面色晦黯,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脉沉弱,也为肾阳虚之征。
方药:十补丸
(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肉桂、鹿茸各6克,五味子、炮附子先煎1个小时各9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鹿茸、炮附子、肉桂温肾壮阳,填精养血;熟地、山茱萸补肾益精血,更助以山药资生化之源;少佐以泽泻、茯苓渗湿利水,丹皮清泄虚火,与温肾药配伍,使补而不滞,温而不燥;五味子助肉桂引火归原,纳气归肾。全方温肾助阳,滋养精血,肾气旺盛,任冲通盛,月事以时下。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龟鹿补肾丸、锁阳固精丸
二、脾虚型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数月,肢倦神疲,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不成形,面色淡*,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虚生化之源亏乏,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停闭数月;脾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盛,故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溏薄;脾主四肢,脾虚中气不振,故肢倦神疲。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也为脾虚之征。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当归、牛膝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各10克,白扁豆7.5克,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各9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山药、扁豆、薏苡仁、莲肉补脾渗湿;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利气,用以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成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之功。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参苓健脾颗粒加八珍丸
三、血虚型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数月,头晕目花,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不润,面色萎*,舌淡,苔少,脉细。
证候分析:营血亏虚,冲任气血衰少,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停闭;血虚上不能濡养脑髓清窍,故头晕目花;血虚内不养心神,故心悸怔忡,少寐多梦;血虚外不荣肌肤,故皮肤不润,面色萎*。舌淡,苔少,脉细,也为血虚之征。
方药:小营煎加鸡内金、鸡血藤。
(熟地*20克,当归、白芍、山药、枸杞子、鸡血藤各12克,炙甘草6克,鸡内金9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熟地、枸杞子、白芍填精养血,山药、鸡内金、炙甘草健脾以生血;当归;鸡血藤补血活血调经。全方合用,养血为主,兼能活血通络。
若血虚日久,渐至阴虚血枯经闭者,症见月经停闭,形体羸瘦,骨蒸潮热,或咳嗽唾血,两颧潮红,舌绛苔少,甚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养血,壮水制火,方用补肾地*汤
(熟地20克,玄参、桑螵蛸、竹叶、龟板、丹皮、麦冬、知母、*柏、泽泻各9克,枣仁、山药15克,远志、茯神、山茱萸各12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知柏地*丸滋肾阴泻相火,佐以玄参、龟板、桑螵蛸滋阴潜阳,竹叶、麦冬清心火,远志、枣仁宁心神,使心气下通,胞脉流畅,月事自来矣。
中成药:八珍益母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知柏地*丸加归脾丸
四、气滞血瘀型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数月,小腹胀痛拒按;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
证候分析:气机郁滞,气滞血瘀,瘀阻冲任,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停闭;瘀阻胞脉,故小腹胀痛拒按;气机不畅,故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也为气滞血瘀之征。
方药:膈下逐瘀汤
(当归、桃仁、红花、炙甘草各9克,赤芍、川芎、延胡索、丹皮、乌药、五灵脂各6克、香附、枳壳各4.5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枳壳、乌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赤芍、桃仁、红花、丹皮、五灵脂活血祛瘀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行气活血,祛瘀行滞,故能通络。
若烦躁、胁痛者,酌加柴胡12g、郁金15g、栀子9g;挟热而口干,便结,脉数者,酌加*柏、知母各9g,大*3g。
中成药:通经甘露丸、大*蛰虫丸加加味逍遥丸
五、寒凝血瘀型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数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邪客于冲任,与血相搏,血为寒凝致瘀,瘀阻冲任,气血不通,血海不能满溢,故经闭不行;寒客胞中,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后血脉暂通,故腹痛得以缓解;寒伤阳气,阳气不达,故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也为寒凝血瘀之征。
方药:温经汤
(*参、吴茱萸、桂枝各15克,当归、川芎、白芍各12克,莪术、阿胶、丹皮各9克,炙甘草、川牛膝各6克,生姜5片,大枣4个。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脉调经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参甘温补气,阿胶养血补血;莪术、丹皮、牛膝活血祛瘀,助当归、川芎通行血滞;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之效。
若小腹冷痛较剧者,酌加艾叶、小茴香、姜*各9克;四肢不温者,酌加制附子9克先煎一小时、仙灵脾12克。
中成药:温经颗粒、艾附暖宫丸、小腹冷痛加少腹逐瘀丸
六、痰湿阻滞型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数月,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或面浮肢肿,神疲肢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湿阻于冲任,占住血海,经血不能满溢,故月经数月不行;痰湿下注,损伤带脉,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痰湿内盛,故形体肥胖;痰湿困阻脾阳,运化不良,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神疲肢倦;痰湿停于心下,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也为痰湿之征。
方药:丹溪治湿痰方
(苍术、白术、茯苓各15克,滑石包煎、制半夏、香附、川芎、当归各12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苍术、半夏燥湿化痰;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滑石渗利水湿;当归、川芎、香附行气活血。痰湿去则冲任、血海自无阻隔,而获通经之效。
若胸脘满闷者,酌加瓜蒌、枳壳各9克;肢体浮肿明显者,酌加益母草、泽泻、泽兰各9克。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加二陈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