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传前部忆儿时往事连载15早年反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科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492.html

侵权必追责!

图为在国道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松赞干布出生地(名为强巴敏久林)入口处的牌楼前留影。摄于年8月31日上午。

早年反而有创收意识

在我的孩提时代,除了春节的时候能收到大人们给的一点压岁钱以外,平时基本上都是囊中羞涩的。那时候物资紧缺,使得“钱”的现实意义不是特别大。

于是,我和小伙伴们会想出一些办法为自己赚一点零花钱,尽管当时生活环境艰难,客观条件很有限,我们所能想到的办法其实也不多,只能就地取材喽!

当时,我们常用的赚钱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卖烂蕃薯,二是挖草头香。

蕃薯(别名山芋,又称地瓜、地萝卜等等)属于旋花科番薯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以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美洲加勒比海中的群岛,地处南北美洲之间)。

大约在明朝万历21年(年),蕃薯被引入中国。福建厦门相传是中国最早引种蕃薯的地方,而后传入广东、广西、浙江、云贵川等地。它的原名是“甘薯”,因来自外国,人们便称之为“蕃薯”,汉语“番”字即指“外国外族”之意。

将蕃薯引入中国福建种植的第一人,是明朝一位从福建长乐(今福州市长乐区)漂洋过海到吕宋岛(今菲律宾)做生意的商人陈振龙、陈经伦父子。此事在明代徐光启(-年,上海人)的《农*全书》,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年,浙江海宁人)的《枣林杂俎》等著作中均有论及。

陈氏父子是怎样将蕃薯引回中国的呢?

图1:当时正施工中的拉林高速公路。

在16世纪末期“大航海时代”中,哥伦布成功到达美洲大陆之后,西班牙人将美洲大部分地区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随后,西班牙人将美洲种植的“甘薯”带到他们在亚洲的菲律宾等殖民地种植。

有一次,在吕宋经商多年的陈振龙见到当地人在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植物,见其“大如拳,皮色朱红,肉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他想起自己家乡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便决定把它引回中国。

但是,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当局将甘薯视为奇货,严禁任何人私自携带离境。经过精心策划,陈振龙“取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巧妙地躲过了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在海上航行7天之后,于年农历5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因甘薯来自域外,福建人便将其改称为“蕃薯”。

蕃薯传入中国之后,因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特点,很快向内地传播。17世纪初,科学家徐光启听说福建等地种植的蕃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亲自跑到福建将它引回自己的家乡上海种植,随后向江苏等地传种,收获颇佳。

清康熙初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将蕃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又将蕃薯带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为宣传,使蕃薯很快便在华北地区推广开来。年,蕃薯传至四川。年,蕃薯传入云南。年,蕃薯传入贵州。之后,蕃薯在全国广泛引种。

在清乾隆年间,很多地方都是由官府提倡栽种。在直隶,更是由皇帝“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重视、各方积极推广,使蕃薯在中国迅速成为仅次于稻米、麦子、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图2:墨竹县松赞干布出生地入口处。

蕃薯是一种营养全面且丰富的天然滋补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糖、胡萝卜素、维生素A、C、E、B1、B2,以及磷、钙、钾等矿物质和8种氨基酸。据称,蕃薯中的蛋白质含量是大米的7倍,胡萝卜素含量是胡萝卜的3.5倍,对促进人的脑细胞和分泌激素的活性,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延缓智力衰退和机体衰老具有重要作用。

日本厚生劳动省已将蕃薯列为食疗的重要食品。早在明朝,中国医药学家李时珍就已将蕃薯列为“长寿食品”。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蕃薯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之功效。”

清代陈世元(生卒年不详,福建晋安人,最早将蕃薯从菲律宾引回中国的陈振龙六世孙)著有《金薯传习录》一书,共两卷,全名又作《兴薯利、除蝗害、金薯传习录》,刊于清乾隆33年(年)。该书也称蕃薯“能治痢疾、热泻、湿热、小儿疳积”等疾病。

另外,蕃薯体内的脂肪含量出奇地少(仅有0.2%),是其他食物所无法比拟的,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十分丰富!将蕃薯作为主食,能阻止脂肪和胆固醇在肠内的吸取,可以有效地预防人体营养过剩,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但是,烂蕃薯则另当别论了。因为蕃薯一旦腐烂之后,会有黑斑病菌排出,其中包含有蕃薯胴和蕃薯胴醇,从而使蕃薯变硬、变苦,这些剧*的*素即使在经过烤、蒸、煮等方法之后也不会遭到破坏。因此,烂蕃薯是绝对不能食用的,否则便会出现胃部不适、恶心、食欲减退等,严重者甚至会有呕吐、头昏、四肢乏力、麻木等中*症状。

同样,死螃蟹也是不建议食用的。因为螃蟹死了以后,其体内的蛋白质和脂肪会导致大量细菌滋生,同时分解出有*物质尸胺和组胺;螃蟹死亡的时间越长,它体内产生的有*物质就会累积得越多,人一旦吃了死螃蟹之后会引起中*,出现皮肤过敏、四肢麻木、全身无力,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中*症状。

烂蕃薯在晒干后也不能拿来喂动物,如猪牛等,动物吃了也会引起中*。然而我和小伙伴们当年却真的满世界寻找烂蕃薯,晒干后再挑到公社的收购站出售,换点零花钱。那么,当年收购站收了烂蕃薯干之后,究竟用来做什么呢?

图3:墨竹工卡县有松赞干布纪念馆。

当年另一种“生财之道”便是挖草头香。

草头香是莎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棕根草、香附子、三棱草、雀头香、回头青、莎草等,潮汕地区称为厚香头、土香附、连头草、雷公头、马钱葱等,其根系连着一个褐色的坚硬块状茎,人称草头。切开草头,会闻到像生姜一样的香味,“草头香”由此得名。

草头香多生长于郊野、溪畔路旁水田边、埔园荒地,其叶子呈深绿色、狭线形,基部为鞘状,末端尖锐,叶背有一条隆起的中脉,小穗棱状扁平,开紫红色或棕红色花。外观与其他小草并无太大区别,其根系却很细很长很韧。草头香在地下的块状茎长度约20-30厘米。

草头香的生命力异常顽强,很难彻底根除。即使被大火烧成一片焦土,但只要它得到一点水分,很快又能够长出新的小草来,真正诠释了白居易在他的诗中所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头香的利用价值在于它的块状茎,看上去很像冬虫夏草。据汉代成书的医书《名医别录》记载:草头香“性温,味辛微苦,气香,无*。抗菌止呕、消气散寒,和中行滞,调经止痛。”可用于治疗“神经性胃痛、寒结胃痛、气郁胸闷、月经不调、风寒感冒、产后腹痛”等病症。

当时,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挑着锄头和粪箕,满山遍野地寻找草头香。挖回来后集中在一起晒干,然后到村外找一处地面坚硬的合适地方,一把火把它们彻底烧了,最后从焦黑的灰烬中捡出像虫草那样的块状茎。它们才是可以挑到公社供销社去换来零花钱的“宝贝”!

图4:西藏省道墨竹段的藏族民居。

从我们村子到公社的距离大约有10公里。其实它也不过只有一条“主街”、一间商店、一间饭店、一个粮所、一间卫生院(只有一名医生,平时几乎见不到什么人影)和一间收购站,仅此而已!

每次单独到公社将所带的烂蕃薯干和草头香块状茎换了钱后,好像有几块钱吧?我都会在公社唯一的小餐馆里吃一碗肉卷汤粉,将剩下的钱全部买回了连环画,最后积攒了有一百多本小人书。

用自己赚的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是我当年最觉得享受的时刻之一了。潮汕肉卷又称“卷章”,主要食材为猪肉和腐皮,非常讲究手工制作,咬一口会感到弹牙的口感。其吃法多种多样:可切冷盘,可做火锅;可做各式菜汤,可炒各种青菜;可炒米粉、可煮粿条等。

所谓“粿条”是广东潮汕地区、福建闽南地区的叫法,广州人称为“沙河粉”。这种有名的潮汕地方小吃,是以米粉浆薄层蒸熟晾凉后,切凉备用的小吃半成品,多以炒或汤的形式出现。因方便适口、价格便宜成为最普及的地方小吃。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人书、公仔书等,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它通常采用线描、素描、水彩、木刻、漫画等形式,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连环画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咸宜的一种通俗读物。

中国的连环画最早可以追溯至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由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漆棺上就发现有多幅图连续描绘的“土伯吃蛇”、“羊骑飞鹤”等神怪故事。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有北魏时期第窟《九色鹿本生》、第窟《割肉贸鸽图》等佛本生故事。

魏晋时期的卷轴画已经具备了连环画的特点,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都是以人物形象在卷轴画上连续出现,构成故事情节,图旁还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与后来的连环画在形式上已经十分接近了。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有插图的书本大量出现,插图内容生动地表现了书本的精彩内容,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宋嘉祐八年(年)刊刻的《列女传》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图,连环画的形式已大致成型。

图5:西藏省道墨竹段的藏族民居。

到了明清时代,各种采用线描的插图大量涌现。在章回体小说中,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画有每一回故事的,称为“全图”;在每回前面附多幅有故事情节插图的,被叫做“回回画”。

清末,石印技术的发展让图画的印刷更为方便,连环画这一形式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清光绪十年(年),《申报》为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出版了新闻连环画《点石斋画报》。年,上海上海文艺书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国志演义-全图》,这是中国第一部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古典文学原著内容的作品。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连环画得到迅速发展。此前连环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称呼上尚未统一。南方称为公仔书、菩萨书、伢伢书,北方多称为小人书。-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岳传》的连环画书,书名上开始标有“连环图画”字样,这是第一次用“连环图画”作为正式名称。这个叫法一直持续至上个世纪50年代,后才改为“连环画”并延用至今。

当时,我在公社所购买的连环画的内容除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以外,还有八大革命样板戏及其他的红色故事,例如《地雷战》、《地道战》、《草原英雄小姐妹》、《洪湖赤卫队》、《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以及《半夜鸡叫》等,我印象最深的是《连心锁》。

连环画《连心锁》的内容主要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新四*一支骑兵部队中的朝鲜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消灭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中国人民立下的不朽功勋。连环画共分上下册,描绘了解救母猪河的群众、双岭大战等精彩情节。在小朴牺牲后,通过攻打三道沟、佩戴连心锁,使故事达到了高潮。

我拥有的连环画数量在村里是独一无二的。我曾经在春节期间,带着那一百多本连环画来到村中的小广场设摊“卖画”,为村民们提供有偿阅读服务,每看一本小人书,仅需支付一分钱。虽然收入不足挂齿,但它多少体现了我在那个时期已经具有了弥足珍贵的创收意识!

在读大学之前,我将所有的连环画传给了一位堂弟,后来为此感到追悔莫及!

图6:西藏省道墨竹县路段的雪山。

林福益

点滴心意,前进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