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析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经济带来的影响 [复制链接]

1#

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依赖于需求结构的变动,需求结构则取决于收入分配,而反过来,收入分配又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变动,由此形成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相互依赖的循环。

在目前农村人口接近60%的条件下,工业化的目标显然没有完成,正常的产业发展应当是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生产资料部门和基本消费品部门转移。但目前我国出现的状况却是高档消费品部门和劳动服务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基本消费品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严重萎缩,这是我们要讨论的关键问题。

自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是高档消费品部门,其次是生产资料部门和劳动服务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增长率最低,而且就业人数从-年只下降0.8个百分点,基本消费品部门虽然有所增长,但如果考虑到进出口就完全不同了,目前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50%。

而且自年以来的增长率远高于名义GDP增长率,由于出口产品主要来自于基本消费品部门,因此,基本消费品部门实际上是严重萎缩的。另一方面,进口的消费品中都属于高档消费品,这使实际的高档消费品部门所占的比重更大。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前面所表述的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是一致的,即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使高档消费品部门和劳动服务业部门快速增长。

这种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率是密切相关的,高档消费品部门和生产资料部门都是资本密集型的,其高速增长必然使就业弹性下降,由于高档消费品部门同时具有高工资,其增长率的提高显然会使就业进一步减少。劳动服务业部门是近年来吸收就业最多的部门,但却是城市中工资率最低的部门,在其它部门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劳动服务业部门就业的增加必然使工资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更为严重。

~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及相对偏差。~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及相对偏差,相对偏差用于表示产值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如果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当,则相对偏差就小,相对偏差越大意味着就业所能增加的产值越少。

-年产业结构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不断下降,从年的58.5%下降为年为49.1%,12年间共下降了9.4个百分点,但从-年却只下降0.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就业于第三产业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百分比却日渐攀升,从年的19.8%,上升到年的29.3%,上升了9.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下降的百分比与第三产业上升的百分比大体相当,说明就业变动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总体上比较稳定,但是以年为界,年前是上升的,而年后是下降的。

从产值与就业的对比看,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9.1%,而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却仅为14.6%,这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是非常低的,这一点可以从表10.1中的相对偏差值过高上反映出来。从-年,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从43.9%上升到52.2%,12年上升了8.3个百分点,但从-的8年中仅上升2.2个百分点,而且-年就业的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的相对偏差则从年的50.6增加到年的58.6。第一、二产业相对偏差在这十几年来均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背离。为了与五个部门的结构相对应,我们采用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划分方法把第二产业分成两部分。

年以来,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平均在60%以上,和年,重工业增长率分别达到36.12%和35.73%,由于房地产、建筑业和汽车工业包括在重工业中,因此,重工业中实际上包含着一部分高档消费品部门的行业。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与我们前面定义的五个部门中的基本消费品部门是大致对应的,只要把目前定义的高科技行业从轻工业中分离出来就可以了。

目前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40%左右,且发展相对较慢,发展最快的和年,增长率仅为16.47%和24.07%。基本消费品部门(轻工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劳动力较多。

基本消费品部门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就业的减少,这可以解释自年以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下降。高科技产业是我国年以来发展最快的产业,增长率远高于其它产业,其特点是资本密集型和高工资率,吸收的就业量却很少,我们把高科技产业划分到高档消费品部门。

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的比重变化基本上等于第一产业相反方向的变动,它表明自年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是从农业部门转向了第三产业。但我们不能把第三产业作为一个部门来分析,因为第三产业中的劳动服务业的工资率是除农业外最低的,而就业人数却占第三产业的绝大比重。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广告业和邮电通信业的工资率在我国都是最高的。

而这些行业就业人数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很低,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来看,-年这些行业产值的增长率却极高。因此,需要把第三产业中的劳动服务业分离出来,除劳动服务业外的部分归类于高档消费品部门。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统计数据重新解释,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除劳动服务业外的高档消费品部门,而就业的增加则主要是劳动服务业部门,特别是年之后,劳动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在所有5个部门中是最快的。

当我们把劳动服务业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就会发现,虽然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高,但劳动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却很高,如果考虑到劳动服务业全部集中在城市,即只是为40%的城市人口服务的,则这个比重就太高了。采用五个部门的分类和大致与其对应的统计数据,可以与前面的收入分配变动的分析直接联系起来。

自年以来,*府财*投资的带动使生产资料部门的比重上升,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导致了高档消费品部门的急剧发展,同时,高收入阶层消费的增加带动了劳动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而基本消费品部门则在萎缩。

反过来,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动又可以解释收入分配的变动,占就业量80%以上的农业部门、劳动服务业部门和基本消费品部门产值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人均产值远远低于高档消费品部门和生产资料部门,这种严重的结构失衡产生于年以来的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的恶性循环,资产值越来越高,收入分配越来越向高收入阶层倾斜,而且这种恶性循环近年来急剧加速。从上述对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中,可以更好地解释就业弹性的下降。

一方面,就业弹性的下降产生于工资总量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这是因为年以来资本密集型的高档消费品部门和生产资料部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工资总量下降的同时,快速增长的高档消费品部门的工资率急剧上升,能够大量吸收劳动力的基本消费品部门持续萎缩。劳动服务业部门实际上起到了接收失业职工的作用,否则失业率会大幅度上升,但是,劳动服务业部门就业的增长是以工资总量的下降为代价的。

同时,劳动服务业中为高收入阶层服务部分的发展必须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为前提,因此,劳动服务业就业的增加在长期将会进一步增加失业,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我国-年部分行业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与年劳动力工资比,表明占就业量高的行业工资的增长率远慢于就业量低的行业。

同时,工资率上涨不均衡还导致各行业劳动力,工资比差距拉大。我们用某一行业的就业人数除以此行业工资总额来表示该行业的劳动力工资比,其值反映的是支付一定的工资所能雇佣劳动者的数量。

近年来工资率相对较低且增长较慢的行业所能解决的就业人数要远远多于工资率相对较高且增长较快的行业。同时,工资率相对较低且增长较慢的行业往往是基本消费品部门,而工资率相对较高且增长较快的行业则是高档消费品部门。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该是扩大基本消费品部门和生产资料部门,以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这就需要把生产资料部门过高的资产值减下来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高档消费品部门当然是应该发展的部门,但目前必须使其资本劳动比率下降和工资率下降,使其逐渐变成基本消费品部门。劳动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决不能因为它能够增加就业就作为发展的方向。

然而,上述产业结构的调整恰恰是与市场需求的方向完全相悖的,由收入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形成的恶性循环已经形成巨大的惯性,这正是当前我国结构失衡中的最严重问题。这种严重的结构问题也使当前的经济*策面临着严重的两难选择,提高名义GDP增长率可能只会使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扭曲更为恶化,却不会增加就业。

结语

年我国名义GDP增长率达到了15%,但带来的却是房地产、汽车等高档消费品部门和生产资料部门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在GDP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的条件下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反而上升了。年通过紧缩*策使GDP增长率回落到10%左右,但从各个部门增长率的变动看,增长最快的依然是高档消费品部门和生产资料部门,这显然会进一步降低就业增长率。我们必须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