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产业结构是什么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团队 http://pf.39.net/bdfyy/zjft/180423/6185588.html

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结构概念的最早使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最初产业结构概念的界定不太规范,既可以界定产业内部之间的关系和产业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界定产业内部的企业关系和产业的地区分布关系。

随着产业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产业结构的概念逐渐清晰化,现阶段所谓的产业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产业和部门之间的技术变动和扩散的相互联系。也有学者将产业结构概括为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他们认为,在产业革命后,随着分工越来越细化,生产部门也逐渐增多,但由于不同部门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和制约程度的不同,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经济过热等,它们的增长率,雇员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以及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一国或一个地区中,不同时间节点上的产业部门的组成是大不一样的,并且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大不相同。因此,将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性概括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内在活力、发达程度和增长潜力等。产业结构的划分有多种多样,如两大部类分类法、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三大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和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比较常用的是三大产业分类法,即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也开始采用三大产业的划分方法,把农林牧渔业划分第一产业、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划分为第二产业、服务业划分第三产业。

国内外学者出于研究的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差异化的划分,由于使用的是地级市层面的制造业数据,对于产业结构的划分也有别于以往的研究。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在梳理现有文献和著作的基础上,将制造业产业结构细分为产业内结构和城市产业结构。因此,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将从产业内结构和城市产业结构两方面展开。

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丰富。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方面,吕铁和周叔莲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该通过扩大企业设备投资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措施来完成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刘伟和李绍荣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归功于第三产业的拉动,但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会受制于第三产业的结构性。*茂兴和李**则从技术选择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探究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使用中国31个省市(区)-年的面板数据,发现技术选择和资本深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继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干春晖等探究了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发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化特征,现阶段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要优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对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从城市生产率、能源消费、最优金融结构、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影响产业结构因素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郭克莎探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并呈现周期性变动等特点,外商投资的流入加大了三次产业的结构性偏差。范方志和张立*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探究了地区金融结构转变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发现中西部地区金融结构单一,制约着地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原毅*和谢荣辉基于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环境规制能否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现,环境规制强度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汪伟等从人口老龄化角度入手,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探究了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发现,人口老龄化优化了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并且还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内部技术结构的优化。

尽管老龄化降低了生产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整体上的影响依然为正。还有学者从科技创新、地方保护主义、新型城镇化、人力资本、碳排放强度和金融集聚等角度探究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组织概述。借鉴的研究,采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衡量某一具体产业的内部结构,并通过行业内企业的行为和绩效来详细刻画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兴产业组织理论。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梅森哈贝恩创建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拉开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序幕,由于这个阶段哈佛学派的杰出贡献,也被称之为“哈佛学派”。梅森在30年代初步构想了SCP框架的雏形和未来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年贝恩完成的《产业组织》一书正式标志着产业组织体系的诞生。书中详细论述了市场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同时,贝恩也尝试性的提出了结构、行为和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市场结构是基础,决定着企业的产量、产品价格、和利润,最终决定着市场的绩效。

但由于哈佛学派过度重视市场结构的重要性,招致了以斯蒂格勒、步罗曾和波斯纳等芝加哥大学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SCP范式过于简单武断,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可能存在双向的互为因果的多重关系,比如市场中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他们的企业行为、企业效率会影响到市场绩效和市场结构等。

年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正式标志着芝加哥大学在产业组织理论上的成熟,由于芝加哥大学众多学者对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完善,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应该充分相信市场,减少*府的干预。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博弈论、激励理论和现代数学等大量新分析工具和理论被引入到产业组织分析中,标志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建立。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此书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探究了企业的竞争行为。

新产业组织理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