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GDP突破100万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1#

编辑丨拾初

-年,我国人均GDP连续两年突破一万美元,已临近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国家门槛,我国目前仍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消息,年中国GDP达到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

中国GDP首次突破万亿元,这意味着什么呢?

1、中国离“高收入国家”再进一步,但这一步不太好跨;

2、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正不断缩短。

3、难以跨越的“中等收入陷阱”,已近在眼前。

前两点是值得可喜的,第三点却是我们将要面临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挺过去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松懈了并不是就可以保持中等发展,而是跌入落后国家的队伍。

年,中国控制住了疫情、完全脱贫,都是大喜事,如今又报GDP突破万亿元,2.3%的GDP增长率比早前预测的1.9%还高,超出预期,可谓成绩斐然。

亿元,如果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成美元应该在14.7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比重约17%左右。如果按当前汇率来算,年中国GDP在15.6万亿美元。

不管以哪种方式计算,中国年人均GDP再次保持在1万美元以上。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观点,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给世界各地带来的巨大冲击,预计年全球各国、地区的经济总量或将由年的87.55万亿美元,缩减至83.84万亿美元。

全球人均GDP预计也将由年的1.万美元缩减至年的1.万美元。其中,所有发达经济体的年经济总量或降为49.9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仍是接近60%,人均GDP约为4.万美元。

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年GDP预计下滑至34.04万亿美元,全球占比只是略微超过60%,人均GDP仅约为美元——仅相当于发达经济体人均水平的九分之一,略微超过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半。

如此算来,我国人均GDP接近发展中国家人均2倍。

那距离高收入国家还有多远呢?

按照世界银行的观点当前“高收入国家”的入门标准:转换成人均GDP,大体是超过1.25万美元即可——我们与之已经很接近了。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

而正是这看着不大的差距,要跨过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美国跨越这一步用了差不多20年时间,而一些拉美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水平徘徊,止步不前,也就是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中等收入国家特别是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的国家,技术比不过发达国家,但成本又比低收入国家高,夹缝中求生存,最终导致经济缺乏动力。

而当前,中国的现状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技术比发达国家差,成本比低收入国家高,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拼命打压中国的原因——它们想把中国逼进“中等收入陷阱”。

当然,我们不会让它如愿以偿,反而是牟足了劲,等着一鼓作气跨越这道坎!

那么,该如何跨越呢?

从历史来看,世界上有多个国家曾经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大部分国家都失败了。

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从年到年间,全球个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3个成功发展为高收入经济体。

目前全球有80多个高收入经济体,因此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并非少见。但在大型国家中,即使在年以来,确实也有不少中高收入国家迄今未能成功稳定地跨过这个门槛,尽管各国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

研究显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其跨越过程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吸收,以及随之产生的产业高端化升级。

如果中国寻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以回避吸收技术转移升级、产业高端化的过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来说并非易事,有如下因素需要考虑:

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升速度正在放缓。中国如果维持年的增速,大约在年将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25万美元门槛的时间也会变长。

2、中国的技术提升并不那么顺利。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别仍然较大,要追上较高水平并以科技来支持经济,这一跨越并不容易实现。尤其是在反全球化浪潮兴起,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科技战的背景下,中国获得技术转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中国需要进行持续有效的制度改革。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最终都要看制度安排,尤其是在各种红利因素消退之后,新的发展动力往往来自制度改革。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进行产业升级。

这其中的核心就是高科技。

这点无需多说,因为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环境、过度密集的落后产能,已经不适合我们了。

当前的发展需求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产能升级,一方面向高科技升级,一方面向高质量升级。

10亿双袜子换一架飞机早已成为历史。而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我们要自己造大飞机、大航母!

我们要换上“高科技产业”这艘巨舰,把5G、6G、芯片、人工智能、大飞机、量子计算、生物航天等一大波高科技发展起来。

其次,发展制造业。

可能有人会说,不是要淘汰产能吗,怎么反而还要大搞制造业?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的是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而不是淘汰“制造业”。恰恰相反,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制造业。

事实证明,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年欧债危机,当时英国受影响较大,希腊与葡萄牙等国家更是直接破产,而德国却能“独善其身”,其受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它雄厚的制造业。

可以说,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器。

年,为什么中国成为了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很大原因也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强,是世界制造中心。

相对来说,中国发展制造业有很多有利条件:

1、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人。

这和中国人自古以来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息息相关。

“中国产业向东南亚转移”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东南亚工人与中国工人。

东南亚工人,他们不喜欢离家太远,也不喜欢加班,相比拼命去改变生活,他们更安于贫穷。

所以很多去了东南亚的厂,最后还是跑回中国来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工人为了摆脱贫穷、为了更好的生活,可以背井离乡,甚至“”、“”。

更重要的是,中国工人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之下,中国的文盲率很低,大约只有4%,而印度高达26%。相比之下,我们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高达数百万,为社会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优秀人才。

2、中国拥有发达的交通。

“基建狂魔”的名号不是白叫的。经过几十年的基建,我国已经建立了高度发达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保证了物流的高速运转。这是很多东南亚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3、中国有发达的工业体系、雄厚的工业基础及完善的供应链。

产业链这块,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苹果。富士康之所以再三权衡之下,放弃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市场,主要还是因为中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苹果所需要的几千个配件中,超过一半是由中国供应商提供的。

而像三星之类的企业,即使把工厂设在越南,也只敢选择越南北部。为什么?因为离中国近啊!它们要利用中国完善的供应链,将原材料与配件运到越南后,利用那里廉价的劳动力来进行组装。

当然,优势之下也有不足。

与别国相比,我们发展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缺陷,便是严重缺乏发展高质量制造业的高级技工。

社会里充斥着一种泛娱乐化倾向,大家都想赚快钱,而不愿意去学一门手艺,练一门技术。这种倾向,导致我们目前的技工缺口高达千万。

德国技工占比50%,日本40%,而我们国家只有5%,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技工数量以及他们的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制造业的实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最后,做好第三产业。

这个没什么多说的,只要注意一点就好,那就是网络、金融业、服务业这类第三产业必须要依托制造业这类实业,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木,难以持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

1、鉴于中国的人力、交通、能源、工业基础、供应链等优势,东南亚难以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地位,至少在暂时几年内不可能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

2、对于中国来说,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除了搞好第一、第三产业外,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与制造业,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经济提供强劲动力,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总之,中国GDP首次突破了万亿大关,人均GDP继续以1万美元为基础向前冲。虽然,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会经历“中等收入陷阱”这么一阶段,但我们国家正在努力缩短这个过程。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创新能力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想跨入发达国家行列,还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