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八大以来重庆就业发展报告发布规模增 [复制链接]

1#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重庆就业情况如何?有哪些变化?

9月14日,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就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就业结构继续优化,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年,全市就业人员为.27万人,比年增加62.38万人,增长3.9%,年均增加6.93万人。

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52.5%

《报告》表示,*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实现了良性互动,除了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就业结构也持续优化,就业质量持续提高。

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6万人,较年减少.02万人,较年下降31.1%;第二产业就业人员.83万人,较年增加4.10万人,增长1.0%;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28万人,较年增加.30万人,增长34.2%。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年的33.1%、26.3%、40.6%调整为年的21.9%、25.6%、52.5%。

行业就业转型升级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7%

同时,协调发展成效显著,行业就业不断转型升级。

例如,随着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等新产业快速成长。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由年的10.51万人增加到年的18.86万人,年均增长6.7%。

伴随“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年,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24.37万人,较年增加12.03万人,年均增长7.9%。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零售发展迅猛,商圈层次日益丰富,特色商业街迅速崛起,带动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达到.39万人,较年增加77.66万人,年均增长4.0%。

全市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短板加快补齐,积极扩大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供给,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就业。年,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人员分别达到55.98万人、32.76万人和9.85万人,较年年均分别增长3.3%、6.3%、7.3%。

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

城镇就业集聚能力增强

10年来,重庆城镇化持续推进为城镇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城镇就业人口比重持续提高。

《报告》显示,年,全市城镇就业人员为.23万人,比年增加.53万人,增长32.6%,城镇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66.4%,较年提高14.4个百分点。

此外,重庆持续激活非公经济活力,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达到.51万人,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68.8%,较年增加.77万人,提高16.9个百分点,其中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78万人,增加.24万人,占比54.5%,提高15.9个百分点,其他经济就业人员.73万人,增加25.53万人,占比14.3%,提高1.0个百分点。

促进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报告》显示,10年来,重庆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同时,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工资水平显著提高。

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下简称“职工平均工资”)达到元,比年提高元,增长.6%,年均增加元。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元,比年提高28元,增长91.1%,年均增加元。

全市社会保障制度也更加完善,保障水平和范围实现明显提升。

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元/月,与年相比,分别提高元/月和元/月,年均增长7.6%和11.8%。

数据显示,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万人。各类参保人数与年相比,分别增加.68万人、8.98万人、.37万人和.77万人,年均分别增长7.5%、0.1%、5.4%、7.1%。

上游新闻记者孙琼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