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岛亮眼,济南低迷,山东为何总是瘸腿 [复制链接]

1#

一季度GDP增速5.3%,比山东全省高出0.1个百分点,在全国GDP前20城市中增速并列第四。

这是青岛一季度交出的答卷。

在今年一季度遭受疫情困扰、去年一季度因增速放缓饱受指摘之下,青岛一季度能拿出5.3%的增速尤为不易。

具体来看,年一季度,青岛全市生产总值为.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20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0亿元,同比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亿元,同比增长5.9%。

与青岛的回暖相比,济南一季度仍然持续低迷。

济南一季度GDP增速4.5%,比山东全省5.2%的增速低了0.7个百分点。

要知道,整个年,济南GDP增速7.2%,就比全省8.3%的增速低了1.1个百分点。

以济南GDP过万亿的体量,其对山东整体GDP增速影响显然较为明显。

具体来看,一季度济南市生产总值为.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3.26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亿元,同比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6亿元,同比增长5.9%

从三产构成来看,济南一季度二产增速只有1.3%,对济南整体GDP影响较大。

更进一步看,还是制造业出了问题。

一季度,济南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1.4%,为负的增长。

作为山东双核,青岛和济南只有同时发力,才能带动山东跑得更快。

1

制造业下滑对GDP的影响,青岛有着深刻的教训。

也因此,青岛重新提出了制造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从目前来看,制造业的确成为青岛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

今年一季度,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其中,3月当月增长9.8%。分行业看,一季度,35个大类行业中,23个行业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分产品看,种工业主要产品中有种产品产量同比实现增长。新动能增长引擎作用持续显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1%,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15.7%和17.6%。

这里有一项颇为关键的数据和细节:

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3月一整月,因为莱西疫情,青岛各区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城阳和即墨两个跟莱西邻近的区,受莱西疫情外溢影响较大。

但青岛在保障工业企业运行上也是下足了工作。

比如,即墨区在强力保障汽车产业链上就对青岛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季度全国范围一汽解放只有即墨顺利生产。一季度,汽车、纺织服装等前十个行业,完成产值亿元,增长6.2%。”

还有一项数据,一季度,青岛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提升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

与青岛同体量的无锡,已经感受到了工业承压带来的增速放缓。

今年一季度,无锡化学原料(-12.0%)、金属制品(-5.5%)、橡塑制品(-2.2%)、汽车(-0.4%)等四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2

一个积极的变化是,青岛和济南都在加大制造业的投资力度。

今年一季度,济南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分领域看,民间投资增长14.9%;“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3.4%,房地产投资增长0.6%,基础设施投资下降4.9%。

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5.6%,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7.4%;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7.8%,均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青岛则是早就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

虽然整体投资增速6.8%依然低于山东全省,但青岛制造业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保持较高的增长。

今年一季度,青岛全市在建项目个,同比增加个。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9.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8.8%;第三产业投资同比持平。重点领域投资稳步增强,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8.4%和14.9%,分别快于全市投资11.6和8.1个百分点。新经济持续发力,“四新”投资占投资比重54.6%,投资额同比增长32.6%,在建项目个,同比增加个。

而且,与济南比,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青岛还有一个发力方向,工业技改。

一季度,青岛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4.9%,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49.0%。

3

客观来说,济南工业基础不如青岛,下一步一方面要加大制造业大项目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还要特别注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角度。

前者仍然是青岛的一大短板,奇瑞和京东方之外,当前青岛依然缺少一个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的制造业集群项目。

后者则是青岛这些年来的发力重点。

今年一季度,青岛服务业整体呈现延续增长态势。服务业增加值.37亿元,同比增长5.9%。尤其是,跟科技创新相关的重点服务业领域表现活跃,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1%。新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动下,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等服务业分别增长20.2%、34.7%和75.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提速,营业收入增长48.4%。

这些跟制造业结合紧密的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也是青岛制造业提质增效的一个注脚。

虽然跟济南相比,青岛制造业具备一定优势。但在全国范围内,青岛制造业规模不大,利润率低的短板依然突出。

从年营收规模看,青岛规上工业营收仅为宁波、无锡的一半。

从利润看,青岛差距更大,全年利润.1亿元,远远低于宁波.1亿元、无锡.8亿元。

再看利润率,青岛为5.06%,在五市中同样是最低的。

青记此前一直强调,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低,对一座城市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居民收入低,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低,同时围绕着这些制造业企业的服务业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还会造成城市核心区域的写字楼空置率高,等等。

长此以往,青岛城市品质和城市能级都会受到影响,在激烈的城市竞速赛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4

今年第二季度,全国多个城市遭遇疫情影响,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

对于青岛来说,一方面要特别警惕外贸进出口、消费增速放缓的影响(去年增速高本身基数大),另一方面还是要持续围绕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做文章。

发展制造业,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比如,青岛制造业的提质增效要放到全省的大盘子中,无论是产业链布局还是研发创新设立,都要跟山东十强产业、胶东经济圈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胶东五市中,青岛、烟台、潍坊、日照都将汽车制造作为重点产业,但都停留在“组装”层面,缺少研发环节参与。比如,作为青岛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其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仅为1.1%。

青岛已经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引进和布局新能源汽车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整车企业在青设立研发中心,组建汽车产业科创联盟,围绕整车设计、动力系统研发、控制系统研发、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下一步,尤其是研发中心的设立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应该面向胶东五市。

未来城市之间竞争是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竞争,是腹地和大市场的竞争。

目前来看,青岛无论是规划层面还是实际行动,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