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xwdt/151016/4710733.html承灾体易损性所反映的是地质灾害的社会属性。这一属性与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同一种强度的致灾因子作用于不同的承灾体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损失。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即在灾害危险区减少承灾体的丰度,采取工程措施加固承灾体,增强承灾体抗灾能力等办法可以减少灾害损失。因此,易损性研究为减灾防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易损性研究得到不同地区的灾害损失概率,即地质灾害潜在的损失程度。为国家制定地质灾害减灾规划,各省(市)、区、县制定防灾预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内学者近年来亦对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杜兴信等在评价陕西关中地区城市灾害易损性时,选取人口、房屋、工农业生产、地下管道、输电线、交通和室内财产8项指标,划分相对等级,人为给定权重,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区域易损度。
张业成等在进行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区域易损性评价时,将易损性指数表达为建筑资产、室内财产、土地价值密度之和与某一修正系数的乘积。
张梁在评价全国区域地质灾害易损性时,考虑5个影响因子: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单位面积农业产值、交通干线密度和土地资源丰度。人为给定权重系数,将各因子值先转换成若干分指数,再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后再相加即为易损性指数。
彭荣亮和金晓媚等在进行四川万县市地质灾害区域易损性评价时,直接将易损性指数用土地价值来表示,由不同类型土地百分比乘以相应土地价值的对数值来计算,然后绘出其等值线图,即为区域易损性分区图。
刘希林在泥石流区域易损性研究时,认为影响易损性的因子概括起来即人和财产的价值。人的价值用人口密度和人口质量两方面定量赋值为:FV1=K×fV1;k=(a+b+C)/3;式中:FV1为人的价值量赋值(0≤FV1≤1);fV1为人口密度的定量赋值(0≤fV1≤1);k为修正系数;a为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b为文盲、半文盲和只接受初等教育人口的比例;c为农业人口的比例。
财产价值从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资源价值三方面考虑,采用分段赋值函数进行价值换算。
樊运晓在区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研究中,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选择人口情况,固有基础财富(城市发展程度、农村耕地面积、居民居住房屋)、正创造财富(第一产业GDP、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生命线工程(境内公路里程、境内铁路里程、境内通讯量、境内用电量)、特重大财富。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脆弱性指标的权重值、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灰色聚类评判和物元分析评判三个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易损度计算。
有关地震易损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谢礼立认为,针对房屋或人员的地震易损性是一个含有各种不确定性的非常复杂的参数,相对于地震危险性而言,地震易损性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
姜彤等认为,至今还没有研制出一个包含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数据的综合的易损性分析方法。正因如此,区域易损性评价方法论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人们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任何“完善”的方法都是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易损性评价作为灾害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其评价方法也肯定不止一种。灾害评价体系就象装满工具的“工具箱”,人们可以根据灾害的类型和属性以及评价的要求和对象,在“工具箱”中选取和组合那些合适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