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经历了一个五年试点期,面临下一个五年发展期,该走向何方?
过去五年,脱贫攻坚期间,田园综合体带着解决“三农”问题的寄托,在全国各地发芽生根,掀起了一股小浪潮,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项目,有着遍地开花之势,国家*策助推,谁都想分杯羹,不想错过投资的机遇期。
这种形式下,都看有*治调性的*策扶持,形形色色的投资主体,各种之前运营烂尾的园区,也都争先恐后地开始挂羊头卖狗肉。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就批了一次,接下来,都是各地的省级、市级的项目,每年在看情况扶持创建;第二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也是今年上半年出*策,总结第一批试点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开始纠正与整改,做试点方向的新补充。
在实践中,很多“伪”田园综合体也很多,出现这种情况,在于投资主体或投资人*策吃不透,概念理解不清晰,混淆视听,进入了投资误区,带来了项目烂尾的现状。
那么,田园综合体试点,误导了哪些人?
1.地产商。该项目投资中,地产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习惯了赚快钱,钢筋混凝土的铜臭味,进入乡下是否能玩得转?开发建设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他们容易进入误区,重地产模式玩惯了,对乡村带有一定重创的破坏,再加上目前“房住不炒”的大环境,歇菜的很多。在我看来,地产商要是把田园综合体做起来,绝对是一种奇迹。
2.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让乡村旅游发展有一种可能性,并形成一种模式。但是,90%的休闲农业项目都处于亏损中,而且是赔本赚吆喝,尤其过去几轮“大棚房”专项整治行动洗盘之后,又要经历环保督查,很多已经熬不下去了;10%的项目能够幸存活下来,其中很少一部分,勉强能够收支平衡,另一部分就算玩的比较溜、赚的比较爽的了,而且有独特的“IP"在支撑,每年都在动态的调整运营方向。这其中,有很多半死不活的休闲农业园,简单地改造或包装,申报立项田园综合体,想从中拿一些*府补贴,开始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一步一步走向第二次“烂尾”。
3.个人投资者。有一些在外漂泊几十年的返乡、下乡创业或投资者,有点闲钱,流转几百亩地,他们也想搞田园综合体。其实,这种情况也就做个休闲农业园或生态园。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区域性的试点项目,覆盖的区域广、范围大,受益的农民也要更多。而不是,单个小项目,就想申报立项的。
4.基层村“两委”。一些村”两委“的负责人,也有这种想法,想搞田园综合体,给自己搞点小*绩。这样想法没错,关键是要把心思放在招商引资上,让大的资本下乡,一起合作搞开发,把乡村产业做起来。也得看,该村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条件,能不能支撑起该项目落地,要不就会被误导,影响发展方向的精准定位,谈何带动村民致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追求。
所以,吃透*策很关键,田园综合体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载体,写进年中央一号文件,并且做了诠释: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不过,年新试点通知,有了较大变动,也有新内容。具体看来,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和一并推进,支持有关地区立足资源禀赋优势,集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科素教育为一体,贯通产供加销,融合农文教旅,建设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消费热、农民富、品牌响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持续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这是因为,我们走向一个新发展阶段,田园综合体也得与时俱进,符合当下需求变化,适宜新发展方向。
新发展阶段,乡村产业发展下的田园综合体机遇
"十四五"开局起步,“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聚集乡村振兴,并全面推进。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情境下,乡村与城市的“命运”关联从来不像现在如此多元而紧密,当前已进入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新语境中。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深度融合下的共同富裕。而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实现共同富裕。
未来三十年,最大的确定性,是「共同富裕」。
但是,不确定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疫情肆虐、经济下行、极端气候、中美关系、国有改革等一系列的变化,打破了既往社会运行模式、制度规则安排和观念思维形态为我们所设定的“路径依赖”,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开始变的陌生。
所以,当我们发现*策频出的时候,一定是时代转轨的时候,这时我们更加要看清的是时代所处的阶段和背后的逻辑。
尤其,近日,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连续发声,进一步强调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一系列聚焦乡村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加大资金支持、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等的新*策将加快落地。
11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乡村产业体系,把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在*策、市场等诸多因素推动下,乡村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田园综合体提质升级,能否动力越来越足?
这就得摸索市场需求点,新生意总是伴随着新趋势的变化,用户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
“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未来10年,康养市场规模在年有望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有力地显示出康养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同时,未来10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条件保持年均7%左右的增速,在年有望达到10万亿元;另外,全国各地纷纷加大力度推进农业重点产业集群建设,足以形成超过10万亿的总产值。
三个“10万亿”的大蛋糕,看怎么抓住机会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问题。尤其是疫情后,“生态、文化、健康”是三个市场刚性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倾向慢节奏、短周期、近距离、高舒适的出游方式。
这种城乡对流,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审美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情境下,能否动力越来越足,田园综合体需要修内功、提服务,为接下来能冲破屏障、破茧重生的窗口期做准备。
田园综合体,适合发展的乡村,需具备几个条件
一、是区位,大城市或者大城市集群周边的乡村有很大的空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城市群、华中城市群五大区域,在自驾两个小时车程范围左右的乡村享有发展的区位优势;
二、是资源基础,无论是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或者是本地物产资源,必须有一定的资源条件作为基础;
三、是产业支撑,要打通一二三产的融合和创新,用新的产品、营销、运营、品牌及投资逻辑赋能一产、赋能乡村,创新土地要素、物产要素及人才要素的价值释放。
四、是土地问题,区别对待永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的整合与利用。在土地紧缩的情况下,土地资源是项目落地的保障,供给方式要优化创新,直接关系到项目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及未来发展效益。还得以最新的乡村土地管理*策为纲,合规落地,不要触碰红线,违法占地建设配套设施,会被立案调查、面临违建拆除及整改,一定要杜绝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通过正常渠道整合及申请建设用地指标。
总得来说,田园综合体的选址,要满足这几个条件,以一定数量村庄构成的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田园综合体的换代升级,需要“四生”同频共振,跨界融合三大方向
过去,田园综合体伴随着脱贫攻坚,乡村及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我们把它叫3.0阶段,主要是以*府和部分地产企业为主体,推进了“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十三五”期间,首次试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各地跟进试点省级和市级田园综合体,但实际上这还是一个地产发展的逻辑,走着“农业+旅游+地产”的模式,出了很多问题。虽然,最后*府通过部分项目的建设实施,有效地推动了脱贫攻坚,但是这个阶段依然没有解决核心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问题。
实践证明,田园综合体的运营模式复杂,盈利比较困难,目前依然处于摸索中,尚未形成足以让行业眼前一亮的发展模式,如果不进一步升级,迟早会发展不下去,赔的很惨。
未来五年,田园综合体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需要新方向,最大化地增进农民福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田园综合体,需要一种原汁原味的保护性开发,结合本地资源,因地制宜,从农民利益出发,紧随市场需求,全面策划、规划产业发展,做到低碳、绿色和可持续。
田园综合体要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等)和第三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文化产业、田园康养等)进行有机融合。策划,要做到“四生”同频共振(生产、生活、生态、生意);规划,要根据市场需求,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产业规划、组织规划、乡村治理体系规划,要同步进行,综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合理规划消费链和消费场景,全面、科学的植入产业,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可持续发展;设计,每个分区的具体节点,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农耕文化、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结合,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而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自警、自醒行为,在陶冶性情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的综合体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形成“农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和综合服务区”功能区域布局,每个区域通过农业产业链相互连接、相互契合,形成互利共生、优劣互补的有机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立足“农业”是根本,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前提,田园社区是承接地。
从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效率创新重塑产业业态,打破认知边界,注重产业叠加与整合,跨界融合,衍生出三大主流升级方向: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这样,才能增加附加值,延长消费链,放大价值链。
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田园社区,能够完成人流的重复导入,实现多次变现,能让投资者快速回笼资金,为后续项目发展提供一定资金储备。
同时,田园社区,是生态消费、文化消费、心灵消费的承接地,这里不仅有乡村旅居,还有田园康养,体验性、互动性的人居环境,还有科技感赋能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