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3358721.html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广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广西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年开始的。改革的中心是实行以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简称“双包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广西解放以后农村经济体制又一次大变革。
年1月,自治区*委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时,提出要尊重生产队按照实际情况安排种植计划、生产措施、经营管理方法、收益分配的自主权,保障生产队抵制来自上级错误领导的民主权利,从而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年12月,自治区*委派工作组到都安、环江、宜山等县进行调查。这几个县当时实行定额计分的生产队占86%,搞包工到组、联产计酬的生产队占8.3%,按时计分和其他形式的生产队占5.4%。从调查情况看,第二种形式效果最好。其中尤以“划分专业组,联产计酬”的做法更为优越。实行这种责任制的生产队,粮食获得大幅度增产,副业增收也十分显著。因此,自治区的领导多倾向于推行这种责任制。
△武宣县禄新人民公社集体生产劳动场景。周仁仰摄
武宣县禄新人民公社集体生产劳动场景。周仁仰摄
△武宣县禄新人民公社集体生产劳动场景。周仁仰摄
△交公粮场景。资料图片
年1月14日,自治区*委和人民*府关于年农村工作部署向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报告称:“中央农业文件提出的三种计酬形式(即定额记工、按时记工加评议、包工到组联产计酬),我们完全由生产队选择采用。全区有20%的生产队实行了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超产奖励的办法,多数增产幅度较大。特别是采用生产队建立专业组,搞‘几定一奖’的,效果更好。”因此,自治区在坚持“三种计酬形式由生产队选择采用”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划分专业组,搞“几定一奖”的办法。
年4月,自治区*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会议对“包干到户”有疑虑,认为这样搞下去,就会使二十多年经营起来的集体经济“毁于一旦”,因而要求各地迅速“扭转”。会后,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情况,才又通知河池地区各县和百色地区5个县暂不传达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其他地区则强行纠正“双包到户”,形成群众与领导“顶牛”的现象。
年5月,自治区*委发出文件,明确“双包到户”是一种责任制,并提出选择什么样的责任制,取决于多数群众的意愿,干部不得与群众“顶牛”。这样,各种生产责任制很快就发展起来。
年10月28日,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府颁发《农村生产队统一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试行办法》,和《农村生产队统一管理包干到户责任试行办法》,强调各地在参照两个试行办法、落实各种生产责任制时,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建立责任制的基本原则交给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积极引导群众采取符合当地经济状况的责任制形式,做到因队制宜、灵活多样,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
年12月,自治区*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总结建立生产责任制的经验。这时全自治区实行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6.3%。会议提出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完善工作。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通过承包把两者结合起来,完善起来。凡是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项目,都要建立和健全合同制,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林业、渔业和社队企业,都要建立生产责任制。同时鼓励和支持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经济联合体的发展。
年9月25日,自治区*委和人民*府颁发关于搞活农村经济十条规定,首先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耕地承包期一般要延长到15年以上,山区和开发性项目可以更长。要逐步建立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切实管好集体土地、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帮助农户解决他们所不能解决的其他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打破了过去集中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模式,使合作经济形成了户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既发挥了合作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家庭经营的作用,同时在结合的程度和方法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年农村普通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头一年,全自治区粮食就增产22.45亿公斤,使粮食总产量达到.4亿公斤,成为广西历史上粮食增产最多、总产量最高的年份。同时加快了林、牧、副、渔各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各类专业户、专业村和经济联合体大批涌现。据统计,到年,全自治区共有专业户71.4万户,约占当时农村总户数的11.8%。其中搞开发性生产的专业户11.7万户,占专业户总数的16.4%。为了扩大商品生产,全自治区约有12万专业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3万多个经济联合体。
年后,自治区*委和人民*府继续采取措施,使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向前发展。尽管如此,联产承包责任制还不完善,主要是集体经营层次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地方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实际只有一个“框架”。为此,自治区*委和人民*府于年2月28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知》,强调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应着重抓好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使家庭经营和集体经营两个积极性同时得到充分发挥,促使农村经营更好地向前发展。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年1月,自治区*委和人民*府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使农村经济更加活跃起来。会议分析了广西农村产业结构状况,认为目前农村产业仍然是单一的农业,农业是比较单一的种植业,种植的是比较单一的粮食作物。这三个“单一”不解决,农业结构就谈不上合理配置,农业同林、牧、副、渔各业以及轻工业就不能协调发展,同市场、社会需求就会脱节,农村就富裕不起来。因此,要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进行三个层次的调整,即在种植业内部,处理好粮食同经济作物关系,扩大经济作物比重;在大农业内部,解决林、牧、渔业“腿短”的问题;在整个农村经济体系中,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在具有种粮优势的地方,要把粮食种好;在不适宜种粮的地方,要坚决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会议认为,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过去曾起到保障供给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它的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造成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产需之问严重脱节,不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放开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取消粮食统购制度,改由粮食部门直接向农民签订合同订购;取消生猪派购,实行猪肉议购议销;水产品,不论海水鱼、淡水鱼,一律取消派购,全部放开;蔬菜也一律取消派购,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价格面议。
经过产业调整和放开价格,农林牧副渔各业开始朝着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在五业构成中,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由年的76.54%降为年的58.02%,林牧副渔则升为41.98%。在产业构成中,年,第一产业占74.84%,第二、第三产业占25.16%。农村劳动力开始向林牧副渔转移,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向集镇转移。年,全自治区约有11%的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从事其他产业。
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年起,自治区*委和人民*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重从三个方面推行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一是改革供销社和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恢复基层供销社和信用社合作商业与合作金融性质。通过改革,恢复和增强供销社的“五性”,即清股扩股、按股分红,恢复和增强组织上的群众性;修改社章、开好代表会、改选理监事会,恢复和加强管理上的民主性;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经营上的灵活性;划小核算单位,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理顺内外关系,发挥多渠道经营中的主动性。信用社的改革也围统恢复和增强“几性”开展,并逐步在信贷资金、计划和业务上同农业银行分开,独立开展存贷业务,多存多贷,自负盈亏。
二是改革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放开价格。从年起,除个别品种外,不再向农民下达统派购任务,对不同的农产品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全自治区除对粮食、食油等10种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外,其他农副产品全部放开,让农民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三是改革农副产品单渠道、多环节、封闭式的流通体制,实行多渠道经营。通过改革流通体制,使农村商业迅速发展,购销队伍不断扩大,集市贸易空前活跃。年是流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的头一年,全自治区农贸市场由原来的个猛增至个,当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1.2亿元,比年增加1.68倍。其中,农民对非农业居民商品零售额增长1.5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