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权威访谈余新晓中小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 [复制链接]

1#

本刊讯(记者柳忠勤王京涛)新年前夕,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余新晓教授,请他就乡村振兴背景下怎样做好流域生态修复、水土资源保护、山地灾害防治、发展生态经济等话题阐述他多年研究、教学和实践的一些独到观点,全文如下:

《今日国土》:*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脱贫攻坚结束后“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请您谈谈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

余新晓: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态保护指的是从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基本要求出发,在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或退化的地区,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原生生态特征,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则是在生态系统遭到轻度到中度的破坏或退化的地区,按照自然规律,通过人工方法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简单说就是依据生态系统受损情况采取不同的人为干预手段。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到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具体来说由脱贫攻坚战到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需要我们践行“两山”理念,走出一条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做好乡村振兴背景下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要明确几个观点:

首先,明确乡村振兴和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我国的贫困县和生态脆弱区有高度的相关性,统计国家级贫困县的地理位置发现,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超过一半以上,这就表明贫困与生态问题高度相关,正因为此,我们才要走出一条绿色的乡村振兴道路,通过生态扶贫,同时推进脱贫和保护环境两大攻坚战。环境导向型绿色减贫就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模式,在脱贫和振兴的过程中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通过生态扶贫,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不仅减缓了贫困群体对于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为中国生态环境走向好转提供了重要动力。

其次,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要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办法,通过对当地生态破坏情况和居民生活的实地走访调查,全面了解流域内的情况,之后就要制定治理路线,是生态修复还是生态保护这一点很关键。

对于生态受损轻的地区,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这一特点,最大限度保留原生生态特征,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一般采取全面封禁的手段,禁止人为开垦、盲目割灌和放牧等生产活动,同时依法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实现自然保持水土,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封禁治理与一般的封山育林育草有所区别,不是单纯依靠自然任意恢复,还需要人工辅以补栽补种,增加林草密度。

生态修复则适用于生态系统遭到轻度到中度的破坏或退化的地区,在修复过程中我们依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同时辅以人工的方法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生态修复中依据水土保持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发挥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的方针*策,在发生轻度到中度破坏的区域,通过人工促进的方法,在宜林的荒山荒地及其他无林地上进行人工造林,进行生态恢复。具体来说主要是依靠植物措施,比如构建坡地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等。

最后,要建立系统修复的理念。年8月中共中央*治局会议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区别于传统的生态修复,核心是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关联性和系统性。生命共同体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认识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之间存在的物质、能量流动与交换,改变了过去对单一要素进行生态修复的割裂格局。

构建系统修复模式,首先应树立自然价值理念,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思想上从过去的单一要素保护修复转变为以多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的保护修复。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其中几点:

一是尺度性,按照“源—廊道—汇”生态过程调控原理,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二是整体性,明确各要素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所构成的景观格局特征入手,优化格局,提升服务功能;

三是功能性,以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恢复为重点,采用非线性的思维方法,分层次、分区域开展保护修复;

四是均衡性,落实空间均衡理念,坚持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同时积极推进生态空间及其服务功能的均衡优化布局和高效科学利用。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修复,应当以当地的水资源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做到“以水定绿、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同时要纠正以往“重视乔木而轻视灌草”的不科学观念,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沙则沙”为原则准绳,才能真正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今日国土》:您从事水土保护工作多年,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专家。请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谈谈中小城市如何做好水土保护?

余新晓:近年来,我国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在经济总量上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地方财*收入约占全国财*收入的40%。中小城市在空间上星罗棋布、连轴结网,由于其海量的土地、劳动力、市场等,中小城市已成为国家城市群发展战略在空间格局的重要支点,从而成为城市群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基点和有力支撑。但是同时,面对“十四五”的发展规划,仍然有许多的挑战。

第一,生产建设的水土保持工作。这方面我国的水土保持法有明确的规定,对于生产建设项目,我们的工作要全程跟踪,从可行性研究一直到项目验收,确保控制生产建设项目的土的流失问题、水的流失与消耗问题、水土的污染问题等等,一定要综合考虑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策略规划,确保项目合理合规合法的进行。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快速的发展意味着扩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多、城建规模的扩大,不论住宅、商业还是工业区的建设,都一定要抓好水土保护的工作不能松懈。

第二,当地生态系统与水土资源的保护问题。中小城市不同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其与乡村、森林、水网、湖泊、湿地等等往往关系更加紧密,其不合理的发展更容易危害到当地的生态环境、水环境。在这里,要着重强调“山、林、湖、草”的保护问题,这些土地类型对区域的水资源、用水安全有着决定性影响,例如林、草之有着重要的固持土壤、涵养水源功能,山、湖是重要的水源储蓄体。同时也要强调水资源的地下部分,就是对地下水的开采和污染问题。当前我国水资源利用对地下水的依赖很严重,华北地区更有较为严重的地下水漏斗。地下水的补给效率是非常缓慢的,我们可以将其近乎视为不可再生资源。地下水除了作为当地生态需水的一个补给来源以外,也是当地地质稳固的关键一环,地下水过采往往是地面沉降的直接诱因,而地面沉降直接对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同时的,因为地下水的循环性弱和难以触及的问题,一当地下水发生污染,很难治理。针对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是首先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赋存有完备的调查,探明水土资源储量,确定合理的发展方针*策,用水量不能超过多少,污染源如何治理,如何排放,哪些天然林地、水域是不可侵占的,明确的画出红线,措施和条例法规并行。

第三,面源污染问题。面源污染是当前城市水污染治理的一个焦点问题。所谓面源污染就是指污染不是来自于某个点位,比如工厂、养殖场等等,而是广而密的土壤泥沙颗粒、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各种大气颗粒物等组成,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土壤或大气环境。其具有的随机性、广泛性、滞后性、模糊性、潜伏性等特点,加大了相应的研究、治理和管理*策制定的难度。中小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面对这类挑战。应对的办法要针对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对于源头,传统的露天市场、缺乏管理的商业街道等都需要规范化的整顿治理,明确规定废物排放路径,做好污染物的处理;农田化肥的使用要保持人为的供与作物的需相平衡,杜绝过量施肥,进而成为面源污染的潜在来源;对当地大气污染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当地有害物质沉降,进而被地表径流搬运携带;过程上,也就是针对面源污染的运移路经,城市雨污管道建设需要同时跟进,雨污管网的修建、疏通,要符合当地降雨水平,确保能抵御极端天气,同时要确保雨污分离工程的落实,做好雨水和污水的分开疏导;末端上,要做好污水废水的处理,确保水质达标后再排放到天然水体中,做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作。

第四,做好山地灾害的防治。山地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这些灾害对当地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威胁。在城市发展,尤其是靠近山区、沟道的,城建面积扩张的同时,山地灾害的防治也要同步跟进。在城市建设发展前优先做好区域山地灾害调查,明确山地灾害威胁区域。在新建居民、工矿等设施时,同步对周边山地灾害源区进行治理,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坡面碎屑石砾进行拦挡,山体脆弱坡面进行加固、削坡,在沟道中修筑拦蓄措施;在泥石流、山洪发生源区进行植被建设,固持水土,削减洪峰。

《今日国土》:中小城市是承接大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未来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您认为如何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余新晓: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先进的理念才能有先进的发展。中小城市做到绿色发展首先就要摆脱单纯追求GDP或产业规模的传统思维,将产业、旅游、文化、生态和社区功能融合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中小城市发展建设的重大原则。要把中小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势合理地实现为民生优势、经济优势,使其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首先,要护好绿水青山本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随着国家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在东部地区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一些高消耗、高排放的企业为了缩减运营成本向中西部转移,从一些备受瞩目的大城市转移到了中小城市。而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出于地方经济考虑,在承接东部企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时容易忽略环保问题,使得一些重污染企业有了“容身之地”。除此外,受制于有限的财力,中小城市和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垃圾、噪声污染、水污染等也将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问题将引起严重的生态失衡。

其次,立足实际发展生态经济。根据地方实情,将生态环境和资源潜能合理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生态旅游为代表的生态服务业等。由于新兴产业或一些制造业,需要在城市集聚或需要高端人才,并不一定适合在中小城市发展,而浓厚的文化底蕴、特色的民俗风情、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等,往往一般具有不可复制性,而这恰恰可成为当地发展的特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中小城市发展需要发掘自己的产业特色,根据区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强调“特而强”,防止“全而弱”面面俱到式的多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一个一个的“特色城市”。

最后,大力发展旅游接待和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旅游业是中小城市服务业做出优势的核心,旅游业既可以保护好生态,也可以发展当地经济,在开放和保护中,旅游业和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最小,效果最好。相比于大城市,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特色和优势,这些特色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地独有资源和条件,依托这些资源优势,才能把旅游业做出来,进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相比于乡村,中小城市又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广大的中小城市有着广阔的纵深和较好的交通设施,对游客的承接能力也比较强,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将在旅游业发展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的不断完善。

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主要对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不可缺失的重要文化底蕴,将这种内涵因素有机融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更加彰显出特色小城市的独特魅力,并且还可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园区,加快小城市文化、社会、旅游等一些产业的融合发展。社会历史文化资本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是一部资产宝典,不管是历史遗迹还是人文精神,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方长期积淀的重要财富,有着鲜明突出的地域特色。

《今日国土》:您加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较早,同时作为兼职副秘书长,您认为如何做好科技社团工作服务地方*委、*府决策?对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开展的“一城四区”工作有何建议?

余新晓:首先,我认为应充分发挥智库优势,服务*和*府科学决策。通过构建完善柔性科技智库网络体系,建立决策咨询专家团队,组织动员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决策咨询能力的专家,领衔凝练决策咨询议题、组织开展决策咨询活动、揭榜研究课题、参与第三方评估等。建设一批区域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围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由区位优势明显、决策咨询能力较强的地方科技社团牵头,建设跨区域的创新战略研究基地,为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撑。实施学会决策咨询资助计划,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建议,打造学会决策咨询品牌。创新决策咨询项目管理方式,探索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设置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融合,以及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挑战、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议题,举办中国科技峰会系列活动。开展科技智库国际研讨交流,推动建设国际科技智库合作伙伴网络。以此充分发挥学会丰富的专家资源优势,通过“一体两翼”组织凝聚广大专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工作,把最适合的专家请到最需要的项目平台上;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在平台上凝聚为集体智慧。

第二,建设“智汇中国”服务平台。秉承“集思汇智聚力,服务国之大者”宗旨,整合和协同智库战略研究资源,构建跨界集智、开放融合的柔性智库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选题库、数据库、专家库、成果库,形成具有科协特色的决策咨询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开放共享智库生态,为科技群团决策咨询提供服务支撑,为科技群团决策咨询产品的发布和传播提供服务支撑。及时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动态,发挥所属学会的专业优势,及时遴选判别重大科技发展战略机遇和方向,为科学谋划我国科技战略布局提供高端咨询,为学科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面向学会成员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依据翔实可靠的数据和案例,通过数据统计、专家研判、案例分析、企业调研、问卷调查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得到可信、专业的评估结果,为总结地方**决策实施效果、分析*策走向以及对*策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简而言之,就是发挥学会科技共同体、学术专业、组织网络等独特优势,聚焦人才、组织、创新等*策研究,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群体智慧,为*和*府科学决策服务。以此建设柔性科技智库网络体系,提升科协组织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智汇中国”服务能力。

最后,我谈几点对学会开展“一城四区”的工作建议:

一是要调动各中小城市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积极性。充分发挥学会丰富的专家资源优势,以专业角度帮助城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通过“一体两翼”组织凝聚广大专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工作,把最适合的专家请到最需要的项目平台上;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在平台上凝聚为集体智慧。

二是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对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的地区进行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