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学探讨:谈谈我国不同国民经济行业的发展现状--中国政府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国内经济各行业划分为三个产业,其中第一产业由于农、林、牧、渔业受自然条件发展限制的特点,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因此,本文主要考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聚特点。
我国不同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表现
本文选择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为研究对象,前者与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是经济集聚研究的主要依托对象,后者包括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以及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等4个细分行业,在我国加速城镇化的过程中,该行业集聚指标能够反映地区的工程建设能力。
同时考虑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也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为房地产这一重资本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杠杆。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是指服务房地产的相关行业,如销售服务、中介服务等,不包括属于第二产业的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安装等行业,该指标能够一定程度反映房地产市场服务业的发展成熟情况,以及房地产市场冷热情况。
本部分所用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其中全国口径的建筑业、制造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城镇人员就业数,以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城镇人员就业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应的各省级数据来自于各省市统计年鉴,所有数据通过中经网数据库查找获得。
首先,计算并分析二〇一〇~二〇一六年我国各省市的制造业区位熵。我国制造业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东、中、西部差异明显。从东部区域城市发展上看,山东、河北、江苏、天津等相关省份,他们的年平均制造业产业区位熵指数均比1高,说明从上述省份产业结构分布上看,制造业在其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特别是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中,工业化依然起到支撑性作用,制造业集聚所产生的经济集聚正反馈效应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其中,北京和海南省区位熵指数最低,这与北京的城市发展定位密切相关,受环境承载力等因素限制,北京日益剥离了非首都功能的相关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使得北京的制造业集聚水平呈现出一种稳中下降的趋势。
从中部区域城市发展上看,平均制造业集聚区位熵指标最高的是河南,安徽省的区位熵指数也逐年升高,而辽宁、黑龙江等传统的制造业强省的制造业集聚水平下降,这意味着我国部分区域正在形成新的制造业集聚区。深入分析河南和安徽制造业集聚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具有丰厚的人力资源红利,劳动力数量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来说非常重要,低人工成本是这类制造业产业转移集聚的重要原因;
安徽由于临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在逐步被纳入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临近经济集聚中心产业转移的收益,土地及相关配套成本低有利于吸引因拥挤效应高成本而不得不离开的制造业集聚。从西部区域城市发展上看,制造业区位熵指数最高的为陕西和内蒙古,大于1,四川和重庆的制造业集聚区位熵指数接近于1,而区位熵指数最低的为西藏,并且与其他省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中,陕西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发达地区,在国家区域政策扶持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利好下,制造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保持了较高制造业集中度。内蒙古由于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对蒙古国与俄罗斯便利的贸易区位,使得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并集聚。
根据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制造业集聚指数变动的时间趋势,可知当前我国中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程度较高,历年制造业集聚指数均大于1,近年来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这反映了制造业在中部地区具有绝对的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指数最低,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水平高于西部但低于中部,考虑到东部区域不同省份发展中,两极分化现象突出。
例如,海南、北京等地区年平均集聚指数均比0.5要低,由此导致整个东部地区,出现了制造业集聚程度不高的情况。我国建筑业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东、中、西部的内部各省份间存在明显差异。在我国东部地区,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作为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这些地区建筑业集聚区位熵指数要比1要低。
与此同时,海南、辽宁以及福建三个省份,他们的建筑业集聚指数比1要高,指数最高的为海南,达到了1.5,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大规模开发建设相对较少,正处于加快建设的海南省具有较高的建筑业集聚指数就不足为奇了。中西部地区发展中,不同省份均具有较高的建筑业集聚程度。
其中,仅仅有河南、黑龙江两个省份的建筑业集聚指数比1要小,绝大多数省份的建筑业集聚指数均大于1,但存在一定的数值差距,如西藏、青海和宁夏的建筑业集聚指数非常大,这反映了这些地区正处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阶段,建筑业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作用的体现。
根据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建筑业集聚指数变动的时间趋势,可知我国西部地区建筑业年平均集聚指数最高,均比1.5要高,同时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其中,建筑业集聚比较突出的主要以青海、宁夏以及西藏为主。在东部地区,这些区域的年均集聚指数呈现出一种平稳的态势,并且与东部地区相比,相对较高,中部地区区位熵指数也比1要高。
整体来讲,与东部区域相比,建筑业集聚问题更为突出。而东部地区年平均产业集聚指数在三个区域内最低。并且东部地区最低的四个省份为北京、上海、天津以及广东。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东部地区建筑业分散问题比较突出。再次,计算二〇一〇~二〇一六年我国各省市的金融业集聚区位熵,并对其表现出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我国金融业集聚水平既存在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区域差异,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内省际差异。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北京与上海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北京金融业集聚区位熵指数为2.,上海金融业集聚区位熵指数为2.16,二者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金融产业集聚优势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这些年来,江苏金融集聚指数为1.,浙江金融集聚指数为1.19,广东金融集聚指数为1.,上述三地的金融集聚程度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不过,在东部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等省份,这些地区金融业集聚指数均比1要低,由此表明这些区域金融业集聚水平相对不高。
由于金融业的经济集聚特征更为明显,区域的金融中心具有非常强的集聚向心力,导致其周边地区的金融发展处于其集聚阴影内,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我国的中部地区,山西省金融业集聚指数大于1,其他区域金融也集聚指数都比1要小,特别是吉林省的集聚指数最低,仅仅在0.5以下。
从西部地区发展上看,金融业集聚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为宁夏、重庆以及云南,指数数值均比1要高,而其他区域金融业区位熵指标均比1要低。根据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金融业集聚指数变动的时间趋势,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指数比中西部地区普遍较高,金融集聚水平最高的区域为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金融业集聚的区位熵指数程度大于1.2,但呈持续下降趋势。金融业集聚区位熵指标最低的区域为中部,其次为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业集聚的区位熵指数持续增长,且呈上升趋势,表明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正在加快发生。最后,计算获得二〇一〇~二〇一六年我国各省市的房地产业集聚区位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