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卢平就业不是大问题降低失业靠二产新增 [复制链接]

1#

来源:新浪财经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卢平

通过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这已是共识。从三大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的贡献是负数,唯一对就业带来正贡献的是第三产业,因此,降低失业率主要靠第二产业,新增就业主要靠第三产业,所以看到地摊经济、灵活就业等提法。从上半年就业占全年的50%的历史数据推算,预计年就业能够达到万人,超过全年就业目标万人24%。如果考虑下半年疫情国内影响基本消退,经济逐渐恢复正常,假设下半年经济恢复到正常增速,新增就业达到最近五年的均值万人,则年全年就业将完成万人,超过全年就业目标万人36%。新增就业目标万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引子

5月《政府工作报告》打破了自年以来的惯例首次没有公布GDP预期目标,但明确给出了就业目标: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而实际上,排在“六保”和“六稳”首位的,就是就业。下半年各方面工作均会围绕就业展开,就业对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疫情影响下的就业传导及修复:远超预期

城镇就业人口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城镇户口的城镇就业人员,一部分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进城就业人员。在统计局的失业统计口径中,仅仅统计城镇户籍的失业率,不包含农民工的失业情况。一旦经济不好,最先受到冲击的是外出务工农民工,他们被迫大量返乡,其次受到冲击的才是城镇户口的就业。

一季度受到疫情冲击,农民工返乡未归,城镇的失业率统计数据提升并不明显,而且由于农民工的返乡导致大量新增就业出现。

二季度后,随着疫情逐渐消退,经济缓慢复苏,就业形势好转。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外出农民工就业修复最快,新增就业远远超出预期。城镇调查失业率较去年底还差0.5个百分点。我们测算的全口径城镇整体失业率较去年低仅差0.2%。

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农民工人数一季度大幅下降,年一季度外出务工农民万人,较年底外出农民工万人下降了万人,其失业率高达30%。二季度末国内疫情基本消退,外出农民工又迅速恢复到万人,外出农民工务工人员完全修复并比去年底还略高。

城镇失业率,是不含农民工的失业率,统计局公布两个失业率数据,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从去年底的失业人数万人增加到年一季度的万人,二季度进一步增加到万人,同期失业率从3.62%上升到一季度的3.66%,二季度进一步提升到3.84%,上半年增加了0.22%。城镇调查失业率,从去年底的5.2%上升到年3月份的5.9%,年6月份回调到5.7%,上半年失业率增加0.5%,个人认为该数据比登记失业率更准确一些,据此算出城镇失业人口从去年底的万增加到6月末的万人,失业人口增加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季度先上升,二季度回调,仍高出去年底的失业率水平0.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会进一步修复。

新增就业人数持续超预期:年一季度和半年度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万人和万人,完成全面目标的万人的25%和63%,疫情期间新增就业数据大幅超预期。一季度GDP增速-6.8%,却带来了新增就业万人,上半年GDP增速-1.6%,却带来了新增就业万人,看来经济对就业的容纳力非常强大。

全口径城镇整体失业率(含外出务工农民工)去年底为3.1%,失业人数万人,一季度大幅上升至17.2%(多万外出农民工未返工就业),对应失业人数万人,二季度失业率大幅下降至3.3%,对应失业人数万人,目前失业率大约仅高出去年0.2个百分点,对应多失业万人。

为什么就业会超预期

上半年,就业形势超市场预期,一季度疫情影响严重,但仍有大量的新增就业,当时市场怀疑是万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后留下的用工缺口,但是二季度,外出务工农民工全面恢复,城镇新增就业数据仍然较好。我们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城镇新增就业方面:疫情发生,全民动员,新增了大量就业岗位,这应该是城镇新增就业超预期的主要原因。

外出务工农民工及城镇个体经济:地摊经济、灵活就业等多管齐下,既解决了农民工万的复业,又解决了城镇低端人口的就业问题,降低了城镇调查失业率。

中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容纳力较强,而且部分是政府雇佣,起到对就业逆调节的作用。

二、我国就业的产业分布:只有第三产业对就业正贡献

1、第一第二产业对就业贡献早就负数了。

从GDP容纳的就业人口看:全员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单位GDP容纳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均固定资产的大量累积,城镇化加速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全员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换句话说就是单位GDP容纳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年就业人均GDP为元,年就业人均GDP突破1万元,年就业人均GDP突破5万元,年就业人均GDP突破10万元。37年时间就业人均GDP从元左右突破到10万元。

年我国GDP为99万亿元,就业人员7.75亿人,人均GDP达到11.5万元。

从GDP就业弹性看:GDP增速的就业弹性越来越低,年开始变成负拉动。

年GDP增长8.5%,就业人口增长0.97%,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能够拉动就业增长0.11个百分点。

年GDP增长10.6%,就业人口增长0.37%,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能够拉动就业增长只有0.03个百分点。就业弹性大幅下降。

年GDP增长6.7%,就业人口增长-0.07%,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能够拉动就业增长-0.01个百分点。就业弹性开始变成负拉动。

年就业弹性延续了年的负拉动趋势,就业弹性为-0.02个比分点。

从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来看:第一、二产业对就业贡献早就负数了,唯有第三产业是正贡献。

我国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年第三产业占比45.5%,首次超越第二产业45.4%的占比,之后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攀升,年占比达到54%。

第二产业在年被第三产业超越后,其占比逐渐下降,年占比为39%。

第一产业占比一直较低,年为7%。

从三次产业的增速来看,年第一二三产业增速分别为3.1%、5.7%和6.9%。第三产业增速最高,第二产业增速略低于GDP增速,第一产业增速维持低增长,每年增速大约3-4%之间。

从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来看,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分别为1.9亿、2.1亿和3.7亿,占比分别为25.1%、27.5%和47.4%,第一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大致相当,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接近一半。

我国就业人员的增长情况来看,第一和第二就业人员逐渐下降,只有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保持增长。

年我国就业人员减少万人,第一产业减少万人,第二产业减少8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万人,我国就业人员的增量基本上来自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从年开始对就业持续为负贡献,更早的时间段-也为负贡献。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6亿人,目前最新为1.9亿人,16年下降了1.7亿人,每年就业人数下降大约万人。

第二产业从年开始对就业持续为负贡献,比第一产业晚了10年时间,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3亿人,目前最新为2.1亿人,7年下降了万人,每年就业人数大约下降万人。

第三产业,对就业持续正增长,年超越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年超越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年第三产业就业增加万人,这是唯一对就业正贡献的产业。近10年第三产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大约万。

综上所述,可以大致得出结论: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是降低失业率,第三产业的增长主要是解决新增就业。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

第一二产业GDP增长的就业弹性为负,只有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为正。年第三产业增长6.9%,第三产业就业增长2.18%,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32,近五年和近十年第三产业增长的就业弹性分别为0.4和0.43。

2、三次产业人均GDP的差异及就业流动趋势

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均对经济的贡献差别较大,第二三产业的产出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均GDP最高,为18.13万元,第三产业就业人均GDP为14.87万元,排在第二位。第一产业就业人均GDP仅仅为3.62万元。

就业人口的流动就是从第一产业大量涌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万人后饱和,之后以每年万人的速度下降。到年的7年时间下降了大约万人。

目前,第三产业是目前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也是吸纳新增劳动力的唯一产业,近10年第三产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大约万。

3、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和实际就业人口变动之谜

我们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有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大约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在万人以上,年受到疫情影响,目标调降为万。

每年实际新增城镇就业基本上都超过目标,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万人,实际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但是年城镇就业人数为4.4亿人,较年的4.34亿仅增加万人,远远低于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主要是每年新增就业的人数被部分抵消掉了:

退休人口和伤残人员减少就业人数,其更替不在新增就业人数中,而且其中部分就业岗位可能消失。

企业裁员,行业消退,其消失的就业岗位,最后会体现在就业人数的减少中。

新增就业人员是指的新增的就业岗位,不包括退休等岗位的补充更替。

 三、下半年就业形势:完成就业目标不是大问题

上半年完成新增就业万人(这还是在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情况下完成的),超出市场预期。从上下半年就业情况来看,上半年就业占全年的50%,可以算出全年就业能够达到万人左右,超过全年就业目标万人24%。

下半年疫情国内影响基本消退,经济逐渐恢复正常,假设下半年经济恢复到正常增速,下半年新增就业达到最近五年的均值万人,则年全年就业将完成万人左右,超过全年就业目标万人36%。

因此,新增就业目标万人,并不是大问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