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援助平台 http://pf.39.net/bdfyy/bdfhl/170621/5476798.html战后日本出现了16次经济周期波动,较之战前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周期缩短、周期波动幅度缩小、多种周期形式相重叠、在中周期视角下的扩张期延长与长周期视角下的慢性衰退延长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固定资产频繁更新与设备投资频度加快、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迅猛发展以及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深度干预。
张季风在文章中指出,经济周期波动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问题,也是研究日本宏观经济绕不开的问题。二战前日本曾出现过多次经济危机,战后也屡屡出现经济周期波动。根据日本官方的测定,战后日本共出现了16个经济周期,每个周期长短不一,其演进轨迹也各具特色。整体而言,与战前相比,战后日本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与战前相比,战后的经济周期明显缩短,扩张期长于衰退期
诸多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都已表明,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经济周期都是大略的概数,战后日本的经济周期也是如此。关于战前日本经济周期的研究有很多成果,周期划分方式也多种多样,但以十年一个周期的划分为主流。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战前日本共发生了五次经济危机,分别在年、年、年、年和年,平均相隔九年左右发生一次。
但是,战后以来,日本的经济周期出现了明显缩短的现象。截至目前,战后日本出现的16次经济周期中,第一次周期起始时间不详,第16次周期正处于进行时,因此只能计算第二次至第15次的14个完整周期。在这14个周期中,全周期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第14次周期,总时长为86个月,即七年零两个月。全周期最短的为第八次周期,持续31个月,即两年零七个月。全周期的平均时长为52.3个月,即四年零四个月,还不足战前的一半。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缩短,不仅仅出现在日本,欧美多数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周期缩短的现象。事实上,早在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战后日本经济周期的缩短,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
(二)经济周期的波幅变小,经济危机对社会再生产的冲击及其产生的震荡明显减轻
众所周知,战前日本出现的经济危机都曾经给日本经济发展造成沉重打击,特别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昭和大萧条”对日本经济破坏极大,对此后日本的经济、政治及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甚至因此而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反观战后日本,虽然也曾出现过十几次经济萧条,但均未达到经济危机的程度。
具体来看,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七次周期,周期波动性比较强烈。—年度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1%,最高年份高达12.4%,最低年份时也达到5%。由于经济增长率较高,这一时期的景气波动幅度也比较大,高峰和谷底比较悬殊。但是,即便在谷底也基本未出现过负增长,只有年出现过一次负增长,而且还主要是因为第一次石油危机这一外部因素造成的。这些周期波动中的衰退,如比较著名的“锅底萧条”以及“昭和40年萧条”,虽然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震动,但影响并不十分严重。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进入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变小,再也没有出现20世纪50、60年代那样的高速增长。—年度日本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2%,最高年份时达6.4%,最低年份时为1.9%,高峰和谷底的差距还比较大。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年度的平均经济增长仅为0.9%,年度的实际GDP增长率为-0.5%,年度和年度均为1.2%,—年度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6%。如此低的平均增长率,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增长率对日本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在高速增长时期,周期波动幅度较大;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周期波动幅度较小。石油危机以后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慢性衰退,导致其经济周期波动幅度进一步缩小。而且,即便在高速增长期的经济周期波动幅度较大,也因为都处于正增长范围之内,所以对经济的冲击不大,所产生的震荡亦不明显。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进入慢性衰退,经济周期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五次周期波动,但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和震荡都不大。
(三)多种周期形式复合交织,慢性衰退突出
除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理论,19世纪中叶以来,还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时间跨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理论,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以及库兹涅茨周期。纵观战后日本的经济周期波动,单用上述某一种周期循环形式已很难予以阐释,因此日本学者提出了所谓“复合循环”概念,即多种周期形式已经复合交织在一起,甚至界线都难以区分。田原昭四等学者通过投资率数据证明了日本战后的前20年也存在十年一个周期的现象。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也做过类似的研究,认为在石油危机以后日本仍存在设备投资循环周期现象。日本内阁府现行划分的战后16次经济周期的全周期平均时长为四年多,很接近基钦周期。大川一司的研究表明,—年的80年中,日本大约出现了3.5个长循环周期,一个周期约为22年,基本符合库兹涅茨周期规律。关于日本经济发展史上是否存在长周期,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出现,但是笔者认为,战后前30年的日本经济发展大体相当于长周期中的扩张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下行通道,慢性衰退已持续20多年,截至目前日本经济仍处于这一长周期内。
概言之,战后日本经济,从年至年,经历了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创新)长周期、两个库兹涅茨(建筑)周期、七个朱格拉(设备投资)周期和16个基钦(库存调整)周期,这些长短不一的周期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如果从GDP增长率来考察,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很明显可以分为三个周期,即(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年,大约20年,属于高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率接近两位数;(2)年到年,大约20年,属于中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率大约为4%;(3)年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即使在经济周期的扩张期也没有明显的高增长,慢性衰退成为主基调。
日本经济之所以陷入长期慢性衰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来看,总需求在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后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与市场饱和又导致总需求进一步下降;而追赶任务完成后,后发优势完全消失,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总供给能力下降。再加上规制改革滞后、政府经济政策失误以及外部环境恶化等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结果使日本经济至今尚未摆脱长期慢性衰退。
(四)战后日本经济周期波动发生新变化的基本原因
1.固定资产频繁更新与设备投资频度加快
马克思主义认为,固定资本更新是危机具有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战后日本经济周期缩短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频繁的固定资产更新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
20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年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后,日本的固定资产频繁更新,规模迅速扩大。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统计,战后初期至年日本共经历了六次设备投资周期,平均每个周期约为四年,与战前的平均十年一个周期相比大大缩短,与战后日本经济周期的平均时长大体相当。
不仅是设备投资的频率决定经济周期的长度,而且设备投资额的增幅还决定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总体来看,—年度,日本的设备投资总额也很高,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7.3%。高速度增长的设备投资拉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也扩大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周期波动幅度,高峰与谷底之间形成了很大的振幅。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年的设备投资平均年增长率降至6.0%。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慢性衰退,—年的设备投资平均年增长率进一步骤降至0.55%。设备投资的减速,导致日本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大大降低,甚至变得微乎其微。
2.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迅猛发展
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人类社会继续进步,也成为推动经济周期运行的动力,自然也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周期缩短和波动幅度缩小的原因之一。
战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其规模之大、影响力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新产品、新工艺、新管理模式和新产业部门不断涌现,这对日本经济周期产生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引起固定资产更新的扩大与加速,从而波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引起“投资召唤投资”,导致经济周期中景气阶段的频繁出现和时间延长;另一方面,新的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使资本积累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但节能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使得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迅速缩小。
战后日本的技术革命推动信息化和微电子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耐用消费品更新的周期加快,同时也使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持续刺激经济景气。另外,高新技术引起了新的设备投资需求,使固定资产更新周期缩短,导致更高的设备投资率,从而缩短了经济周期的长度。以微电子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导致产业结构轻量化、产品模块化、知识服务化以及企业规模小型化,结果造成了生产受周期各阶段波动的影响也相应变小。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预期、预测更加准确,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盲目性也有所减弱,经济受生产过剩危机冲击的程度大大降低。日本也得益于此。
战后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还推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第二产业持续萎缩,第三产业不断扩大。经济周期的本质是生产领域的工业生产周期,当危机来临时,制造业将首当其冲遭受打击,但不会立刻波及非生产领域,因此第三产业或者说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比重越大,这种传导就会越迟缓,其结果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自然也会缩小。
3.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深度干预
在经济周期缩短的背景下,如何应对不断发生的周期性危机或者说衰退,成为战后日本历届政府的主要职能。从长期视野来看,战后日本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和方针,在某种程度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反危机或反衰退有关。日本政府主要是通过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渠道,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1)经济计划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可能是最重视制定综合经济计划的国家,也是经济计划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日本的经济计划大体可分为中长期经济计划和年度计划。几乎每更换一届内阁,就要制定一个中长期计划。年11月小渊惠三内阁推出的《谋求新生的政策方针》是经济企划厅制定的最后一个综合经济计划,至此日本共制定了14个综合经济计划。进入21世纪,日本虽然没有制定综合经济计划,但取而代之的是内阁府制定“经济财政运营与改革基本方针”和“长期增长战略”等类似综合经济计划的文件。这些经济计划虽然不是指令性计划,但对民间企业经营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具有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和阶层关系的功能,发挥着减少企业盲目生产、进而降低周期性经济危机冲击强度的作用。
(2)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颇有特色,日本学界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功过有各种议论、褒贬不一,中国学界也就产业政策问题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对产业政策的讨论不能离开经济发展阶段,不能离开时代背景。从经济实践来看,日本的产业政策在经济高速增长初期或者说在经济追赶阶段是卓有成效的,至少对缓解结构性比例失调、结构性危机和周期性危机震荡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就曾采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有泽广巳提出的“倾斜生产方式”,解决了煤炭和钢铁短缺的瓶颈问题,使战后复兴得以顺利实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日本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重点扶持了能带动经济全面发展的以钢铁、石油化工、造船和汽车为主要内容的重化工业,同时使传统工业中的纺织、制丝和采煤等产业有序、缓慢退出。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日本政府又重点扶持了电子计算机、微电子、光学机械和新材料等产业部门。进入21世纪,虽然没有特别明确的产业政策出台,但日本政府积极推动IT产业、机器人、互联网、物联网、健康产业、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态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二战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直是日本重要的反危机工具。从货币政策来看,日本银行依靠利率政策对货币发行量和总需求水平进行调节。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日本长期采取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使企业能够低成本地获得所需的大量资金,从而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经济异常过热,日本政府又提高利率水平,终止了经济过热,避免更大危机的出现。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经济政策上的“急刹车”,使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从财政政策来看,日本主要是通过财政预算和补充预算来调节供需平衡。一般来说,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就会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投入大量的公共投资,大兴土木进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扩大有效需求,延缓危机的到来或缩短危机的时间;当经济景气时,政府则采取紧缩型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实行抑制。从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来看,后者极为少见,基本是前者。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日本政府连续不断地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年共实施了20多次紧急经济对策,财政支出累计达多万亿日元。大量的财政投资虽然削弱了经济危机的强度,但也导致日本财政状况不断恶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