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本报告在总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CDI)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12大类指标(归纳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种类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主要依据年数据)进行了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各省的指标与全球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第一部分编制说明(略)
第二部分中国各省级区域12大类经济社会指标对比
为了准确衡量我国各省级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差距,本研究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12大类共49项分指标构建分析体系,具体指标见下表。后文将按照上述指标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进行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各省的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全球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1.生产力水平
1.1地区生产总值
年广东以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列全国第1位,占全国比重为11%,为“10万亿元”阵营唯一成员;江苏以亿元位列第2位,占比为10%,为“9万亿元”阵营唯一成员;两者占到全国GDP比重合计为21%。第3位山东与前两名的差距有所拉大,占比为7%,与第4至5位的浙江、河南共同形成第三梯队,GDP均高于“5万亿元”,其中山东、河南的经济规模主要依靠人口大省优势,浙江则依靠了较高的人均GDP。四川、湖北和福建组成“4万亿元”的第四梯队,湖南至河北5个省市组成了“3万亿元”的第五梯队,主要包括了沿海与中部省市。3万亿规模以下的18个省区市中,除天津、江西、山西与海南外,主要集中在东北与西部地区。
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年,全国人均GDP为元(按照年1美元兑换6.元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约为美元),同期世界人均GDP为元人民币(美元)。有9个省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北京、上海、江苏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分别为元、元和元,其中江苏首次进入12万元俱乐部。排名其后的浙江和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超10万元,分别为元和元,处于第二梯队。广西、黑龙江、甘肃三省排名最后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元、元和元,仅为京沪苏三市的25%。
1.3经济增长速度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运行呈缓中向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1%,与年相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24个省区市经济增速有所减缓,下降幅度在0.1-2.3个百分点之间。各省域经济增长分化特征明显,中西部地区增速快于东部地区。贵州、云南、西藏三省区增速领跑全国,同比分别增长8.3%、8.1%和8.1%。天津、黑龙江、吉林三省排名最后,同比分别增长4.8%、4.2%、3.0%。与去年相比,吉林和陕西经济增速降幅较大,天津、河北和重庆、甘肃等4省区经济则出现积极变化。
2.经济结构
2.1服务业比重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保持在50%以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3.9%,比第二产业高出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4%,比第二产业高出22.6个百分点。但我国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征显著,仅8个省区市服务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发达省市正在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北京和上海两市分别以83.5%和72.7%的比重位列前两名。排名最末位的陕西省和福建省服务业比重分别仅为45.8%和45.3%。
2.2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外贸依存度呈现逐渐下降态势。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由年的45%降至32%,较年下降1.3个百分点。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的区域间差异明显,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由于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占比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浙江、江苏等6个省区市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最高,为89%;北京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1%,位居第二位;广东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为66%,位居第三位;天津、浙江、江苏和福建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在30-50%。大部分省区市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贵州和青海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最低,分别为3%、3%和1%,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较低。
2.3消费率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我国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格局加快形成,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年全国最终消费率为53.6%,居三驾马车之首。但目前大部分地区有效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分地区看,14个省区市最终消费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排名第一,达到79.7%,青海、甘肃、新疆、云南、黑龙江、海南、宁夏、北京等8省市超过60%。17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排名最末位的吉林省低于40%,最终消费率为38.8%。
2.4城镇化率
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的速度推进,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0.6%,城镇化率保持稳步上升,并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海峡西岸等大城市群,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集聚效应凸显,逐步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但我国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相对三大城市群,中西部地区发展仍相对滞后。
年,有13个省区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城镇化率最高,均超过80%,分别为88.3%、86.6%和83.5%。而排名最后的云南、甘肃、西藏等地区城镇化率分别只有48.9%、48.5%和31.5%。
3.宏观经济稳定
3.1通货膨胀率
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9%,实现全年物价3%左右的调控目标。全国有10个省区市CPI上涨幅度超过全国水平,有17个省区市上涨幅度低于全国水平。
与年相比,年全国CPI涨幅明显上升。全国有26个省区市CPI涨幅提升,仅北京、宁夏、辽宁和新疆四地回落,分别回落了0.2、0.2、0.1、0.1个百分点。
3.2城镇登记失业率
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国仅辽宁、宁夏、内蒙古三地失业率高于全国水平,分别为4.2%、3.7%、3.7%。北京、新疆、青海三地失业率最低,分别为1.3%、2.1%、2.2%。
与年相比,年全国有20个省区市失业率有所下降。其中,湖南、青海、重庆、山西四地降幅最大,年失业率较年分别下降了0.9、0.7、0.7和0.6个百分点。有6个省区失业率有所上升,广西、甘肃、辽宁、河南上升幅度最大,年失业率较年分别上升了0.3、0.2、0.2、0.2个百分点。有5个省区市失业率与上年持平。
3.3财政赤字率
年,中西部省份财政赤字水平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西藏、青海、甘肃三省区财政赤字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分别为.8%、53.3%和35.6%。新疆、黑龙江、宁夏、贵州、吉林、云南等地超过20%,分别为27.5%、27.5%、27.1%、24.9%、24.0%和20.2%。而上海、北京、江苏三地赤字率最低,分别为2.7%、3.4%、3.8%。
与年相比,年全国有20个省区市的财政赤字率有所提升。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区上升幅度最大,较年分别提高了7.1、6.8、5.3个百分点。有9个省区的财政赤字率出现回落,云南、北京和西藏回落幅度最大,较年分别下降了2.6、2.1和2.0个百分点。湖南、湖北赤字率与年持平。
3.4公共债务占生产总值比重
年,从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来看,大多数省区市处于安全区间,公共债务率在10%-30%之间的省区市数量较多,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公共债务率总体较低,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公共债务率普遍偏高。有13个省区市债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贵州和宁夏三省排名前三位,分别达到70.9%、57.7%和44.1%。有18个省区市债务率低于全国水平,以东部省区市居多。
与年相比,年全国有23个省区市公共债务率有所上升。天津、吉林、黑龙江、青海上升超过9个百分点。云南、浙江、贵州、安徽、上海、福建、四川、江西8个省公共债务率下降。
4.基础设施
4.1人均年用电量
年全国人均用电量达到.9度,较年上升.5度,同比增长5.3%,增速较年略有下滑。全国有14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东部省份人均用电量多数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中西部地区则呈现两极分化特征。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地广人稀、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因而人均年用电量位居全国前列。我国经济工业化稳步推进,产业快速升级,对全社会用电量起到明显拉动作用。与年相比,年全国27个省区市人均用电量实现稳步增长,其中新疆、内蒙古两地提升幅度在千度以上,较年分别提高.6和.1度。青海、河南、甘肃和上海四地出现小幅负增长,较年分别下降.4、68.6、23.7和1.6度。
4.2公路网密度
近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车里程逐年增加,但建设水平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年,全国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0.8公里,较年提高了0.5公里,同比增长1.0%。全国有25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重庆、上海、山东、河南等省市公路网密度较大,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6、.8、.5和.6公里。广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广人稀的省区公路网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53.9、37.3、35.8、17.3、12.0和11.9公里。
整体来看,东部地区公路网密度远高于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也不断加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年江西、重庆、海南、湖北和安徽等省份公路网密度提升幅度较大,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3、.6、.6、.4和.0公里,较年分别增加了28.3、20.4、8.7、7.5和6.8公里。
4.3铁路网密度
截至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99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3.54万公里,占铁路营业里程的25.3%,较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新增.7公里,铁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7公里。23个省区市铁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天津、北京、上海三直辖市铁路网密度遥遥领先,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9.94、8.33和7.36公里。地广人稀的新疆、青海、西藏等三省区仍不足1公里,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0.42、0.35和0.07公里。年,张呼、大张、京张、郑阜、黔张等高铁相继通车,“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越织越密,铁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与年相比,全国铁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提高0.09公里,北京、河南、江苏、湖北和安徽等省市铁路网密度增幅领先。
4.4人均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
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超13亿人次,较上年增长6.9%,国内航线比上年增长6.5%;国际航线比上年增长10.4%。各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万人次以上的机场达到39个,较上年净增2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83.3%。分地区看,华北地区占14.4%,东北地区占6.2%,华东地区占29.5%,中南地区占24.3%,西南地区占16.3%,西北地区占6.6%,新疆地区占2.8%。
年,全国人均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为0.97人次,较上年提升0.06人次。其中,16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和国际旅游胜地海南三省市人均民用航空吞吐量遥遥领先其他省市区,江西、河南、安徽和河北等省滞后明显。与年相比,宁夏、上海、青海、新疆和重庆五地人均旅客运输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了0.25、0.16、0.15、0.14和0.10人次。
4.5移动电话普及率
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4部,较年每百人增加2.2部,普及速度有所趋缓。11个省区市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市普及率领先全国较多,分别达到每百人.7、.1、.3、.5和.0部。尤其是北京市,移动电话数量将近每人两部。但也有20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湖南、湖北、安徽、西藏等中西部省份普及率偏低,分别为每百人96.1、96.0、91.8、91.7、89.1部,人均不到一部。与年相比,上海、湖南、河南、浙江、江苏等省市移动电话普及率增速较快,分别每百人增长11.49、4.73、4.70、4.51和4.32部。而重庆、新疆等省市区增速较低,分别每百人增长0.05和0.06部。内蒙古、陕西、青海、吉林、广东和宁夏五省区出现负增长,分别每百人减少1.55、1.61、3.06、3.29、4.77和8.80部。
5.自然资源
5.1人均淡水资源量
年,全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为.7立方米,较年增加69.7立方米。其中,11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水平,20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西藏自治区人均淡水资源高达.2立方米,是第二位青海(.5立方米)的8.5倍,上述两省区人均淡水资源量均远高于其他地区。天津、北京和河北三省市淡水资源最为匮乏,人均淡水资源量分别为51.9、.2和.9立方米。与年相比,江西、福建、黑龙江、湖南四省人均淡水资源量增幅均在千立方米以上。相反,西藏、海南、云南等三省区人均淡水资源量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5、.2和.9立方米,应引起高度重视。
5.2人均耕地面积
近年来,我国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按照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6亩,较年减少0.亩。其中,13个省区市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等5个省区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多,分别为6.27、5.50、3.86、3.21和3.07亩。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人均耕地资源最少,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0.15和0.12亩,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年,湖南、吉林、黑龙江等三省区人均耕地面积同比增加较大,分别增长0.14、0.02、0.02亩。相反,新疆、西藏、宁夏、重庆和贵州等五省区市人均耕地面积同比减少较大,同比减少0.05、0.04、0.03、0.02和0.02亩。
5.3人均能源储量
年,全国人均石油储量为2.09吨,较年下降0.吨。其中,12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青海、黑龙江、甘肃、陕西等五省区石油资源最为丰富,人均石油储量分别为24.、13.、11.、10.和10.吨。重庆、四川、安徽、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区市人均石油储量最少,分别为0.、0.、0.、0.、0.和0.吨,均低于0.01吨。
年,全国人均天然气储量为.4立方米,较年增加.8立方米。其中,7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四川等西部五省区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人均天然气储量分别为.4、.2、.5、.9和.6立方米,均超过0立方米。广东、安徽两省人均天然气储量最少,分别为0.5和0.4立方米。
年,全国人均煤炭储量为.2吨,较年减少0.4吨。其中,7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山西、内蒙古等两省区人均煤炭储量最多,分别为.6和.6吨,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浙江、广东和上海三省市人均煤炭储量最少,分别为0.8、0.2和0吨。
5.4人均铁矿石储量
年,全国人均铁矿石储量为14.6吨,较年减少0.6吨。其中,7个省区市的人均铁矿石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辽宁、内蒙古两省区人均铁矿石储量最多,分别为.4和72.1吨,山西、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区位列第二梯队,人均铁矿石储量分别为44.7、35.6、34.4和32.7吨。黑龙江、广东、广西、青海、贵州、重庆等六省区市人均铁矿石储量最少,均低于1吨。
6.健康与医疗
6.1预期寿命
根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4.8岁。其中,18个省区市人口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上海、北京两市的预期寿命超过了80岁,分别为80.3、80.2岁。而西部地区的新疆、甘肃、贵州、青海、云南、西藏等六个省区人口预期寿命排名靠后,分别为72.3岁、72.2岁、71.1岁、70.0岁、69.5岁和68.2岁。整体来看,东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与年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4岁。
6.2万人医师数
年,全国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8人。其中,11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北京万人医师数为49人,位列全国第一。甘肃、广西、云南、安徽和江西五省区排在最后,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24人、23人、23人、22人和21人。整体来看,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万人医师数相对较低。与年相比,全国万人医师数增加了2人,28个省区市万人医师数均呈现不同程度上升态势,仅吉林、辽宁和湖北持平上年;北京、江苏和西藏3个省区市增长最快,较年均上升了3人。
6.3万人病床数
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为60.2张。其中,17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辽宁、新疆、四川、重庆医院病床数超过70张,分别为72.1张、71.9张、71.8张和71张。西藏、海南、广东和天津等四省市排名最低,医院病床数为48.8张、47.9张、45.6张和43.8张。与年相比,年全国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加了3.1张,30个省区市万人病床数均呈现不同程度上升态势,仅天津下降0.2张,显示全国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改善。分地区来看,中西部、东北地区医院病床数普遍高于东部。与年相比,甘肃、吉林、河南三省医院病床数提升幅度最大,分别增加了5.9张、5.2张、4.9张。
7.教育
7.1万人专任教师数
年,全国万人专任教师数(不含高等教育,下同)为84.8人。其中,15个省区市万人专任教师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新疆、西藏、贵州、河南、甘肃中西部五省区继续蝉联每万人专任教师数前五名,分别为.3人、.4人、.8人、.9和人。北京、天津、上海三省市位列全国末三位,分别为59人、58.5人和49.9人。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万人专任教师数普遍高于东部地区。与年相比,全国万人专任教师数(不含高等教育)增加了2.1人,28个省区市万人医师数均呈现不同程度上升态势,仅宁夏、黑龙江有所回落,山西持平;河北、河南和江苏3个省区增长最快,较年分别上升了3.9人、3.6人和3.5人。
7.2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
年,全国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为32.3%,有13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地区看,北京、上海和天津持续保持绝对优势,组成第一梯队,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居全国前三,分别为69.9%、52.9%和51.6%,显示出三地在人口文化素质上的强大优势。云南、贵州、西藏西部三省区位列全国末三位,分别为23.2%、19.6%和15.1%。与年相比,年全国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上升了0.74个百分点。其中,江西、湖南、广西、河南和江苏五省区市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上升较快,分别上升了3.1个、2.8个、2.8个、2.6个、2.5个百分点。海南、新疆、福建、陕西和贵州五省区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下降较快,分别下降3.2个、3.2个、2.7个、1.8个、1.7个百分点。
7.3万人在校研究生数
年,全国在校研究生.4万人,万人在校研究生数为20.5人。分地区看,10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每万人拥有.6个在校研究生,远超其它地区,位列全国首位。上海以67.9人居全国第二,天津以46.9人位列第三。贵州、河南和西藏三省区万人在校研究生不足7人,分别为6.5人、5.7人、5.1人。与年相比,年全国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增加了0.9人。除浙江和四川以外,全国其余各省区市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北京、陕西、天津、上海和江苏五省市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加了11.6人、5.4人、3.3人、2.5人、2.5人。
8.财政
8.1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年,全国共有11个省区市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于各省平均水平。上海、天津、北京、海南四省区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最高,均在15%以上。福建、湖北、河南居后三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2%、7.4%、7.4%。与年相比,年21个省区市占比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态势。上海、北京、西藏三省区市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3.0、2.6、2.5个百分点。9个省区占比小幅上升,其中天津占比上升5.9个百分点。
8.2人均税收收入
年,与地方口径各省平均人均税收相比,有7个省区市人均税收收入高于各省人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三市最高,分别为24.7元、.6元、.8元。甘肃、广西、黑龙江、河南、云南、湖南、河北、四川8省区人均税收收入均低于元。年,受减税政策影响,各省人均税收收入均出现负增长,西藏降幅最大,为22.9%,有17个省区市人均税收收降幅超过10%。天津、吉林降幅最小,分别为0.9%、3.8%。
8.3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
年,全国共有19个省区市的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于各省平均水平。宁夏、广西、新疆、天津、甘肃五省区市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最高,分别为36.8%、36.7%、35.6%、32.2%、32.0%。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居末三位,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2%、16.3%、16.6%。
与年相比,年24个省区占比上升。天津、贵州、青海三地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上升9.3、5.2、4.9个百分点。7个省区市占比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山西、西藏、陕西三省区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4.2、3.3、1.6个百分点。
9.金融市场
9.1金融行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为亿元,较上年增长7.2%,占GDP比重为7.8%,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天津、甘肃、青海、重庆、广东、宁夏、浙江、辽宁10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21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广东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41亿元,排全国第一名,比去年同期增加.43亿元,同比增长8.35%。江苏、上海、北京列二至第四,分别为.6亿元、.6亿元、.8亿元,其中上海表现较好,同比增长11.6%,反超北京,重返全国城市第一名。
9.2各项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年增加16.81万亿元,同比多增亿元。从各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量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5个沿海省市的贷款余额继续居全国前列,数额在7万亿元至16万亿元之间,五省的贷款余额总量为59.10万亿元,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8.60%。
年,全国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2%,其中西藏、天津、甘肃、青海、北京、上海、辽宁、宁夏、浙江、海南、吉林、贵州、山西、黑龙江、重庆、广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15个省区市低于平均水平。西藏、天津、甘肃三省区的贷款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排名全国前三位,分别为.56%、.24%、.18%;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区的贷款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排名全国后三位,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00%、.70%、.86%。
9.3上市公司市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截至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A股上市公司总数家,总市值59.29万亿元,流通市值48.35万亿元,平均市盈率20.35倍。相比年,A股总市值增加了15.8万亿元。年,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伴随各大国际指数对A股纳入或扩容,全球资本正加大对A股的战略配置。
分地区看,北京、上海、广东、贵州、西藏、浙江6地上市公司市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例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余25地均低于全国水平。北京的总市值累计18.06万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遥遥领先。而上市公司最多的广东省,则以12.72万亿元,位居次位。此外,位于上海的上市公司总市值累计6.08万亿元,排名第三。其后为浙江省及江苏省,总市值均超过4万亿元。
9.4保费收入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20.56亿元,同比增长12.18%,全年累计原保费收入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2.17%;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30%,较上一年度上升0.08个百分点。年,北京、广东、上海等省市的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最快,分别是5.87%、3.82%、4.51%,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0.45、0.44、0.60个百分点。三地的保费增长也较快,广东仍是全国保险第一大省,年保费收入.7亿元,较上年增长17.9%。上海保费收入增长最快,去年保费收入亿元,增长22.35%。北京市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次于黑龙江省,去年保费收入突破亿元,达.5亿元,增速15.8%。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家统计局于年11月对全国GDP进行了修正,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和安徽省在今年1月上调了年GDP数据,黑龙江、辽宁省分别下调21.5%和7.1%。因此,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排名数据也随之变化,部分省份由于GDP数据修正比例较大,导致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出现一些异常变化。
10.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0.1空气质量
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继续降低,全年全国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为36.3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8%。PM10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6%;O3浓度为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上升6.5%;SO2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5.4%;NO2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较上年持平;CO浓度为1.4毫克/立方米,较上年持平;优良天数比例为82.0%,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
具体看省会城市,石家庄、郑州、西安、太原、济南、天津、乌鲁木齐、长沙等19个省会城市PM2.5浓度高于全国水平,拉萨、海口等12省会城市低于全国水平。
10.2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60.8立方米,与年相比下降8.9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8.4立方米,与年相比下降7.0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与年相比升高0.。
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来看,最省水的省份为北京、天津、山东、浙江、上海、重庆、陕西、广东、陕西、河南,均低于50立方米。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来看,最省水的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河北、浙江、山西、辽宁、广东、河南,均低于25立方米。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来看,排在前十的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黑龙江、浙江、吉林,均达到0.以上。
10.3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
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66万千瓦,同比增长5.8%;全口径发电量为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全年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较年增长4.5%;总体上看,全国电力生产运行平稳,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从单位能耗看,宁夏、青海等12省区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宁夏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位列第一,达千瓦时;青海次之,为千瓦时。年,北京市在推动提效降耗,“集约”提升效率效益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全国最低,仅为千瓦时,位列能耗最低位。
10.4单位能耗下降率
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6%。分省看,青海、河南、甘肃、北京、广东、宁夏、内蒙古等7个省(市、自治区)能耗降低率超过去年。其余24个省(市、自治区)能耗降低率较去年有所收窄。
青海、河南、甘肃、河北、北京分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前五位,其中,青海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8.67%。青海、河南、甘肃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出现逆增长,其中,青海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为-3%。
11.人口与劳动力市场
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较上年下降0.47个千分点。自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短暂回升至5.86‰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快速下滑。从增速看,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4‰,蝉联全国第一;此外,仅广东和宁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8‰。此外,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下滑;其中新疆和湖南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为2.44和2.00个千分点。另有4个省区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提升,分别是宁夏、辽宁、天津和内蒙古,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提升0.25、0.2、0.18和0.17个千分点。
11.2适龄劳动人口比重
在过去三十年,劳动力要素助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超预期加速,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明显下滑。年,我国适龄劳动力(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70.6%,相比年比重进一步下降0.84个百分点。分地区看,19个省区市适龄劳动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居全国前三位,分别为78.1%、77.6%和76.8%。此外,13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湖南、山东和贵州排名后三位,分别为66.9%、66.5%和66.2%。从发展趋势看,全国29个省区市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西藏、上海降幅分别逾4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反映出现阶段我国人口红利渐趋消失,未来技术和数据要素等将愈加成为经济驱动增长的重要动力。
11.3老年人抚养比
年,全国老年人抚养比为17.8%,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创年有该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值,说明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对比14.0%的世界平均水平而言(美、英、日、澳等发达国家老年人抚养比普遍在20%以上),抚养比高出3.8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子女养老负担较大。分地区看,全国有12个省区市老年人抚养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东、四川、重庆和上海居全国前四位,抚养比均超22%,分别达到23.8%、23.2%、22.6%和22.1%。此外,有19个省区市老年人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海、广东和西藏排名最后三位,抚养比均低于12%,分别为11.9%、11.4%和8.9%。
11.4人均可支配收入
近年,受中央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相关政策影响,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到30,元,较上年增长8.87%,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与人均GDP增速基本持平。分地区看,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分为三个梯队:仅上海和北京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元,分别达到69,、67,万元,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山东7个省区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分布在3至5万元之间,其余22个省区市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收入差距看,北京和上海收入水平是西藏和甘肃等地区的三倍多。从收入增速看,16个省区市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藏、贵州和安徽收入水平名义增速最高,分别为12.81%、0.67%和10.14%。
11.5最低工资水平
年,我国各省区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值为元,比年提高2.03%。分地区看,10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省区市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和广东排名全国前三位,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元、元和元。甘肃、安徽和青海排名后三位,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元、0元、元。从区间分布看,最低工资标准在元以下的地区仅安徽和青海,最低工资标准在元至元之间的省区市有11个;高于元的省区市有18个。从调整幅度看,8个省区市上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最高一档)。其中,重庆、河北河辽宁增速排名前三位,分别为20%、15.2%和11.7%。
12.知识经济与创新
12.1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年,大部分省区市RD经费支出显著增长。总体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RD经费支出位居前列,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落后。各省区市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依然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前6名依然被东部省区市占据,末6名中则有5个为西部省区市,东北地区也较落后,中部地区表现中等。具体而言,北京和上海分别以6.3%和4.0%的水平继续处于绝对领先地区,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四省市在2.5%-3.3%之间,形成第二梯队。陕西、山东、湖北、湖北、辽宁、安徽位于2%-2.5%第三梯队。其余20个省区市均低于2%,除福建、河北和海南外,均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还需要大力提升。
1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
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一个地区一年内投入的全时研发人员总数,若非全时研发人员需要折算为全时当量。年,我国各省级区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存在巨大差距。东部地区经济水平发达,科技研发人才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广东、江苏、浙江3个东部省区市总量较大,形成超过40万人年的沿海第一梯队,分别为64.2、50.8和45.1万人年,四省占到全国总量的50.9%。山东、河南、福建、安徽、湖北、湖南6个省在10至20万人年之间,也处于较高水平。有16个省区市在1至10万人年之间。西藏、青海、海南、新疆、宁夏和甘肃6个省区则低于1万人年,六省区占全国比重仅为0.8%。
与年相比,多数省区市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平稳。其中,青海、广西、云南等地虽然绝对量排名落后,但较年有显著增长;而山东、天津、上海等地虽然绝对量较高,但较年有所下滑,需要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