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发展如果将道理说清楚,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许多人人云亦云,实际上是自己也搞不清楚,只能在哪里胡说。说什么人口红利,开放市场,什么加入世贸等等,总之将一些充分条件,说成是必要条件,以为那些就是中国发展的原因。实际上却没有意识到具备这些条件的国家多的是,但真正搞成功的却只有中国。为什么这些人总是将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告诉世人,却将真正的答案隐藏起来,不愿意让人知晓呢?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其实是资本
中国古代以及世界在资本主义诞生之前,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本质上是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只能通过占有现有的生产资料即土地,来获得壮大,但这种壮大不是通过商品经济的增值来获得的,而是通过金钱、权力、暴力等手段从其他拥有者手里转移到手的,整个过程没有让整体财富有所增加,反而可能会有一些耗损。在这种状态下,整体经济就会徘徊在一种低水平上,财富的增加并不会促进经济的内生发展,而是一种通过生产资料量的投入,来获得总财富的增长,当这种投入量的边际产出开始降低,直到变成负值,总财富反而会因为边际产出的负值状态,而减少。这时,王朝就会因为边际产出成为负值,总财富降低而崩溃。
更简单地说,在农业社会,生产资料的要素其实只有劳动力和土地,这时资本还不是最重要的要素,土地要素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没有帝王的开疆拓土,全国的土地规模可以理解为固定的。这时可变的要素就只有劳动力要素了,但劳动力在短期内也是固定的,只有在长期内才是可变的,一个稳定的帝国,在前期会因为劳动力的增长,而实现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土地规模不会因为财富增加而增加,但人口却会继续增加,这时土地规模的有限性,而人口增长的无限性,导致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降低,直至负值,引起总财富消耗的增长,导致社会崩溃、王朝更迭。当人口规模因战乱而缩小后,会再次因边际产出为正,而实现新王朝的复兴。
西方国家王朝更替较少,是因为他们国家无数,战乱频繁,再加上瘟疫流行,人口规模有限,土地资源承载的人口规模没有达到其上限,内卷不严重罢了,但国家之间,国家内部纷争不断,彼此残杀,百年战争完了,再来个三十年宗教战争,杀的尸横遍野,人口怎么能增加?
但凡王朝内部稳定,并持续较长时间,在后期,人地矛盾就会爆发,流民就会四起,这时自然经济条件下,资源约束和技术约束下的必然结果。
但资本主义诞生之后,原先的资源约束和技术约束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资源和技术也成了变量,特别是技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大大拓展,经济发展也就获得了内生发展的动力,形成了持续增长型经济,而不再是循环往复的自然经济。在这里就要归功于第三个生产要素--资本的诞生了。资本诞生之后,影响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变量就不再是劳动力了,虽然劳动力和土地的作用仍然巨大,但最关键的是资本。因为资本会改变资源约束和技术约束的条件,让这两个曾经的常量,成为最明显的变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就是资本规模庞大,可以从全球经济发展中分润其利润,可以干最少的活,赚最多的钱,是因为资本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增加,可以实现高薪高福利的原因。当然这里面有一整套框架制度对其进行保护的缘故,比如专利授权、技术限制等等,但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资本为了维持优势而设立起来的保护体系,前期也有资本的巨额投入的。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其实就是从资本短缺到资本充足的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本质上是资本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新中国建立起,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也好,还是上山下乡,再到改革开放,其实都有一个资本发展的逻辑,就是资本短缺下的制度安排。
从新中国建立起,我国发展经济的资本来源,除了一部分苏联贷款外,基本上都来自农村剩余,通过合作社的建立,将农民的剩余通过统购统销,转化为对工业的资本投入,当然有来自苏联的工业化体系建立的帮助,但这些工厂并非免费援助,而是需要购买的。当五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中国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程度还不算高,但基本的工业化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从六十年代末起,农村的剩余作为资本已经难以支撑工业化的继续演进,叠加三线建设的推进,大量资源浪费在许多边远地带,难以支撑起城市工业的资本深化时,城市的老三界毕业生们就不得不通过上山下乡来缓解城市资本深化的需要。
因为此时城市的资本投入减少,转向三线建设,导致中国工业资本深化停滞,技术水平也停留在原地没有多少发展。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也就降低,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在城市,而无所作为,只能通过政治运动来分散这些年轻人的注意力,来缓解压力。最后实在没有解决办法,只能号召这些年轻人到广阔天地的农村去插队,通过再次剥夺农民的生活资源来缓解城市压力。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其实就是来自农村的剩余作为资本已经难以支撑起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了,而城市的工业体系还难以承担起资本增值的重任,障碍来自农村剩余的剥夺,导致工业品市场的狭小,难以让城市工业获得足以发展的资本。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式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让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利用国外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同时也让中国的工业品出口到国外市场,加快本国资本的积累。于此同时,对农村经济体系进行改革,让农村剩余可以部分留在农村,给城市工业发展创造市场。这也是中国的改革要从农村先改起,让农民手里有点余粮,才可以让城市工业放松管制后有市场,有发展的条件。而且,农村改革完成之后,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国外资本进入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由于中国劳动力众多,竞争激烈,导致工资水平长期处于全球低位,既给国外资本创造了大量的利润,也给国内资本壮大,创造了条件。因为国内外劳动力水平差距巨大,出口导向型企业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又成为我国继续推进工业化发展的资本。通过几十年的积累,资本深化,中国经济也一路高歌猛进,快速成为全球第二的经济体。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持续几十年,投资水平占据经济增长很高的水平,最高时一度达到70%的水平,而且长期在50%以上,也就是说,中国基本上将赚到的绝大多数财富,再次投入到生产中,成为资本,直到近些年,资本的边际回报降低,投资水平才逐渐回归,但仍旧在55%左右,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有19.2%,而消费占比只有38.8%,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达到了61.7%。可见,中国资本的边际产出在已经低于消费的边际产出,实际上也说明中国资本已经从短缺变为充足,工业化资本深化的路径不再依赖于资本的投入,而是消费的需求了。
三、中国资本深化过程的“辟邪剑法”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的快速积累和深化是最主要的原因,但在这里要说明一点,中国资本的积累,并不完全是通过对外出口而积累起来的资本,而是通过房地产这个“辟邪剑法”而实现的加成。为什么说通过房地产而实现了资本快速积累和深化呢?又为说什么是辟邪剑法呢?我这里给大家具体阐述一下。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很蹊跷的地方,就是具备非常强的金融属性,而这个金融属性可以让中国人将全部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投入到发展中去。简单来说,就是房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金融系统,让中国人将未来三十年的收入,变现为当下的财富,通过房地产这个载体,再次转化为发展的资本,成为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说,原本应该在未来才能拥有的财富,通过房地产和金融系统的操作,变成了当前的资本,推动了现在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债务经济,就是通过债务规模的扩张,拉动现在经济的发展。
但中国经济的债务主体不像美国那样通过资本市场那样发行债券或者股票,来实现将财富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国的债务主体是通过房地产这个载体,将财富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本的。也就是说,美国企业发展的资本来源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到的,而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形成是通过房地产这个载体来获得的。这也是美国股市几十年上涨,不能轻易下跌,而中国的房地产也要上涨,不能轻易下跌,概因这两大市场分别承载了全球两大经济体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因为下跌就会导致财富的缩水,引起资本供应的不足,进而发展成为经济萧条或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的邪门就在于此,全世界过去几十年,除了中美两国之外,基本上都没有大的发展。美国有华尔街,并通过印钞来实现资本的持续投入,发展起来。其他国家很难利用这点,即使有类似华尔街的金融市场,但缺乏美元印钞的能力,形不成资本,对经济持续不断投入,这里面包括中国。但中国的发展,却通过房地产这么一个载体,让中国可以实现将未来财富转化为现在资本,并不断投入下去,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为什么说通过房地产而实现财富的资本化是“辟邪剑法”就有了其逻辑了。因为“辟邪剑法”并不是通过内力或剑法等正宗修炼途径而实现对其他武功的碾压,而是别出途径,通过强化某一优势,最大化利用自身优势,而实现对其他功夫的超越,且在此过程中还必须放弃身体的某些部位。也就是说,一般人还真学不成,没有大毅力,大的战略格局和定力,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点。同样放到房地产市场,中国通过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打通了将未来财富转化为当前资本的任督二脉,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其他国家房地产市场也有大的发展,却没有转变为资本,反而成了财富消耗的载体,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总的来说,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也有许多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人并没有将这个事完全说清楚,也许是学识有限,也许是阶级局限,当然也可能是故意混淆,不愿意让人知道,为其其他目的创造条件。我在梳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发现,最核心的东西其实就是发展的资本问题,由此引申就会理解许多政策选择的原因和目的都会指向资本这个要素。所以,此文实际上就是将这个本应该是常识的东西,再次阐述了一遍,也让大家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