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的数量
外资财产险公司由年的12家稳步增加到年的22家,其中年至年持续上升,在年新增1家,此后始终保持在22家的水平。
但由于中资财险公司增长迅速,导致外资公司占比整体趋势下降,尤其是在年以后,下降速度明显提升。
外资人身险公司由年的19家增加到年的28家,年降至23家后开启新一轮增长,于年增至28家后,至今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
由于中资人身险公司数量持续增长,外资人身险公司数量占比呈现长期下降趋势,由年的67.86%降至年的30.77%。
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
15年来外资人身险保费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其占比率波动较大。
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保险市场上涌现大批外资保险公司,因此占比率存在较大波动是意料之中的。
年-年期间,占比率由8.9%下降至4.04%,之后6年又稳步上升,在年由于工银安盛人寿及恒大人寿等外资人身险公司表现突出飞速上升至9.47%。
总的来说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摸着石头过河”二十几年,从保险公司数量上来看,尽管在逐步减少但外资企业仍然占据很大一块份额——其最高占比率可达67.86%。
尽管单看保费收入仍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之起初所图应该还是差距甚多,进一步从保费收入占比来看,更是不尽人意,从当年西方发达国家强烈要求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准备大干一场,到如今被本土企业压制地难以施展拳脚,外资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走出了一条意想不到的艰难之路。
其原因有以下两点:国人常把“符合中国国情”挂在嘴边,因此在中国,外资保险公司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水土不服”,即中国保险服务业仍然刚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保险公司无法比拟。
如果不能对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的先进经验做出甄别,一昧地将其搬硬套到国内业务的经营上,这些经验很可能不适用甚至造成反作用的后果。
其次,外资保险公司面临的更大问题是“距离”问题,一是母公司与在华子公司在认知上对中国保险市场多少有些不同甚至是分歧,这会直接引致两者沟通困难甚至是无效,特别是在管理方法与营销策略等层面难以形成统一的结果。
二是母公司没有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其部分决策往往让外资保险公司驻中国市场的管理团队难以施展拳脚。
三是由于时差问题,若母公司与在华子公司时差颠倒,那么在管理上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心思来提升质量与效率。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早在19世纪末的欧洲——英国和德国等地就因商人的迫切需求,出现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影子。而在近百年后我国于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立出口信用保险部,这才开始着手创办信用保险制度。
年,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其业务中也包括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年为配合“入世”的一系列举措,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开始走向正轨。
1.承保金额与实收保费
中国信保的承保金额自公司成立以来逐年递增,尤其是年以后增速惊人,经过10年的发展,年的承保金额接近年的10倍。
其实收保费在年之前与承保金额的走势相似,年由于短期险业务占比减少,中长期险种及海外投资等业务占比提高,险种结构的调整影响整体费率水平,从而使得实收保费在-年保持在25-30亿美元之间以及年出现较大程度下滑。
2.监管立法与信息披露
迄今为止我国在出口信用保险的立法方面仍不完善,法律体系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有提到关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少数内容,以及专门针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布的有财政部的一套行政法规。
在信息披露上,中国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