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负责人汤魏巍(图片来源:国新网)
封面新闻记者滕晗
中小企业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多大?5月1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支持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健康发展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负责人汤魏巍介绍了一项研究结果,即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3,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透露,在省级层面,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从业人员3个指标每增长1%,本省GDP将分别增长0.12%、0.14%和0.24%。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图片来源:国新网)
“多年以来,中小企业都是我们市场主体的一股重要力量,数量占到了整个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可以说,中小企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汤魏巍介绍,国家统计局通过三方面结合来积极开展中小企业的统计监测工作,一是通过周期性经济普查和经常性统计调查相结合。二是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三是通过基层统计和综合统计相结合。
汤魏巍表示,国家统计局近期收集了近十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中小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计、用工人数以及企业个数等主要指标,通过模型分析方法,对中小企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3,意味着两者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同时,报告中还有一项回归模型,显示了近十年来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每增长1%,能够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13%。“因此,基于这个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如何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帮扶措施,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细,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持续发展,对于稳定经济运行、稳定居民就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汤魏巍说。
梁志峰介绍,工信部的相关研究显示,中小企业发展与地区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正相关,即,中小企业数量、缴税总额、利润总额等指标与地区GDP总量、第三产业GDP贡献率、财政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相关系数均显著正相关,其中,中小企业数量、缴税总额与地区GDP、财政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8。
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地区GDP增长。省级层面,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从业人员3个指标每增长1%,本省GDP将分别增长0.12%、0.14%和0.24%。地级市层面,小微企业数量每增长个,本市GDP将增加1.43%。
中小企业发展显著提高地区税收收入。省级层面,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从业人员3个指标每增加1%,本省税收将分别增加0.21%、0.21%和0.36%。地级市层面,小微企业数量每增加个,本市税收平均将增加0.17%。
中小企业创新显著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研发人员、研发费用、有效发明专利数3个创新指标每增加1%,本省GDP将分别增加0.08%、0.06%和0.05%。
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推进共同富裕。地级市层面,小微企业数量每增加个,本市就业人员将增加0.68%,工资水平将提高0.78%。从微观家庭层面发现,经营中小微企业的家庭,收入水平明显提升,提升幅度达到26.7%。同时,从事中小微企业经营的居民家庭更容易成为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提高概率分别达到27%和78.8%。
此外,通过构建调节效应模型进行计量验证,发现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越好,政商关系指数越高,小微企业越能够在拉动地区GDP、工资增长等方面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