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 http://m.39.net/pf/a_4929171.html寻
根
图
书
馆
“东方的
微光”
永远的同济青年殷夫
“他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
是冬末的萌芽,是进*的第一步,
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这是鲁迅对一位青年诗人的评价
殷夫,这位生于年6月11日
死于年的杰出同济校友
用他短暂但璀璨的生命曲线
在时代的寒冬里拉开了一道闪光
在百余年同济的征途中点燃了
进步的,革命的,青春的火焰
用生命的诗行
“热望未来的东方朝阳”
今天是殷夫诞辰周年纪念
本期寻根图书馆,让我们一起缅怀
这位永远的同济青年,不朽的革命诗人
殷夫
“当迎春花从寒冬里拉开一道闪光,夜退去了,黎明以喷薄的激情烧红了一个时代,烧红了半个多世纪多灾多难的中国!现在,当我们站在以火焰塑成的山峰之上,回望远去的黑夜,我们发现,那星星点点的火苗,正是复兴万古中华灿烂辉煌的种子!其中,多么闪亮的一颗,燃烧在同济百年征途之上,燃烧在千万学子同舟共济的梦境之中!他永不熄灭,只要还有大地与星空,有海洋和远方的岸!”
这是年2月7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中国共产**员、“左联五烈士”之一、同济大学杰出校友殷夫牺牲80周年纪念会上,校史馆馆长喻大翔教授的开场白。今天是6月11日,殷夫诞辰周年纪念日,本期“寻根图书馆”,让我们走近这位杰出的同济青年,回顾他短暂而璀璨的为革命的一生。
一、进步的种子
殷夫,原名徐柏庭,笔名白莽、殷夫、任夫、徐白、莎菲等,年6月11日出生于浙江象山东乡大徐村一个民间医生家庭。殷夫早慧,三、四岁时,开始认字,五岁起父亲就要他背《神童诗》和唐诗。年殷夫到县立高小读书时,正值五四运动后不久,新思想新文化的浪潮也影响到学校,殷夫跟着国文老师背诵秋瑾的《宝刀歌》、文天祥的《正气歌》,和同学们一起瞻仰张苍水、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遗迹,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诗写作与新剧的演出活动。
殷夫描写童年生活的手迹
年7月,殷夫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后,考入上海民立中学读初中。他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特别是新文化和宣扬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思潮,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新的启蒙,他加入了进步文化团体“新蚶社”。十四、五岁时,殷夫开始写诗,他写的第一首诗是《放脚时代的足印》:“我有一个希望,戴着诗意的花圈……”。
年,少年殷夫亲历了震惊全国的上海五卅惨案,他怀着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参加罢课、回乡演讲、演戏、散发传单等反帝宣传活动。五卅运动激起了殷夫献身民族、捐躯为国的崇高情怀,照亮了他光明的去路,为他生命新的航程指明了方向。
年夏,殷夫越级考取上海浦东中学高三级。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是校学生会骨干。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变,因叛徒告密,殷夫被捕入狱,囚禁三个月,险遭杀害,少年殷夫在狱中表现沉着、勇敢,气度非凡。他在狱中写下一首行的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真实记录了身在铁窗,心系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三个月后,殷夫被时任国民革命*总司令部参谋处长的大哥徐培根保释出狱。
殷夫参加”四·一二“反革命*变时的情景
二、林中的响箭
殷夫保释出狱后,在大哥的督促下,年秋,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一年级乙组学习德文。入校后,他一边刻苦攻读德文,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学习,就能从事德文翻译,并能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文原著;一边联系群众,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学习半年德语,就能与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讨论关于德语翻译的问题,并自己先后译出了裴多菲的十多首诗作,尤其是留下了不朽译作《格言》。
在同济,他结识了共产*员王顺芳、陈元达等同学,并经常与他们一起参加校内外的秘密革命活动。殷夫进同济时,陈元达、王顺芳二位已是共产*员,殷夫与陈同寝室,为他日后加入中国共产*创造了条件。殷夫与同学们创办了一份名为《漠花》的学生文艺刊物,在青年学生中宣传革命文学。殷夫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多次在学生会上演讲革命道理。
殷夫在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科时,全体师生合影
年1月《太阳月刊》创刊后,殷夫署名任夫,将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寄到编辑部。著名文艺评论家钱杏屯(阿英)当时被殷夫那种充满热烈革命感情的诗作感动了。他从附信里证实了殷夫是“同志”,情不自禁地写了信,约他见面。不久,殷夫成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的成员,经常为《太阳月刊》写稿。同年2月,殷夫向创造社刊物《文化批判》投寄读者来信,对该刊一篇译文内容没有明确体现马克思主义原意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当时,殷夫只有18岁,攻读德文才半年。
《独立窗头》
殷夫就读同济时创作的诗歌
我独立窗头朦胧,
听着那悠然的笛音散入青空,
新月徘徊于丝云之间,
远地的工场机声隆隆。
我眩然地沉入伤感,
懒把飘零的黑丝掠上;
悲怆的秋虫鸣歌,
岂是为我诉说苦想?
说我热血已停止奔荡,
我*儿殷然深创,
往日如许豪烈的情热,
都变成林中的孤摇残光?
不!我的英勇终要回归
热意不能离我喉腔,
暂依夜深人静,寂寞的窗头,
热望未来的东方朝阳!
——年,于吴淞海滨
三、冬末的萌芽
年夏,殷夫第二次被国民*当局被捕入狱。当时,他的大哥在德国留学,大嫂出面托人把他保释出狱,并把他送回家乡象山。在象山,殷夫和母亲寄宿在西寺,并在二姐徐素云主持的女子小学任代课教师,殷夫教自然课。这一时期,是殷夫最痛苦、最彷徨的时期,一方面,因失去组织关系而苦闷,另一方面,他需要在革命和爱情之间做出抉择。在女子小学,殷夫第一次见到了与他通信近三年的盛孰真。殷夫对她一见倾心,《孩儿塔》中的许多诗篇见证了诗人铭心刻骨的初恋。然而,殷夫知道自己参加革命工作随时都有可能牺牲,不能给对方以常人的爱,于是,借着母亲的坚决反对,他与真姑娘分手了,但在他的内心中,始终藏着她的倩影。
年初,在二姐的帮助下,殷夫离开象山,重回上海。为了摆脱家庭的阻力,殷夫拒绝了家庭的经济支持,并离开了同济大学,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离开学校初期,殷夫一时没有找到*组织,过着极为艰苦的流浪生活。即使如此,他仍坚持看书学习、写诗作文。在流浪中,他写了《无题的》《春天的祷词》《梦中的龙华》等等。
年春,殷夫又和*组织联系上了关系。而此时,对殷夫的情感考验再一次降临,这一次的对象,是一如既往关心他爱护他的大哥徐培根。殷夫在家排行最末,备受家人宠爱,因少年丧父,长他15岁的大哥给予其父辈般的照应呵护。出于同胞手足之情,大哥一再写信劝告或“训令”,要殷夫“觉悟”过来远离革命回到他身边。为了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阶级立场,殷夫写下《别了,哥哥》这首诗。他不要大哥给他安排的前途,“不要荣誉,不要建功”,只“想做个普罗米修斯偷给人间以光明”,尽管“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别了,哥哥》)。
从此,殷夫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年夏,他在组织丝厂工人罢工斗争中又一次被捕,但他没有告诉家人,自己设法出了狱。此后,殷夫的主要负责编辑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和外围刊物《摩登青年》。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殷夫是发起人之一。他创作的许多“红色鼓动诗”发表在《拓荒者》《萌芽》等左联机关刊物上:《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五一歌》等等,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不畏强暴、一往无前的战斗风采,成为左联初期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
年2月7日,殷夫被国民**府杀害于上海龙华,年仅21岁。殷夫等人遇难后,中国共产*机关报《红旗日报》在2月12日刊发消息;之后,在《群众日报》上发表《反对国民*残酷的白色恐怖》的社论,予以揭露。鲁迅先生在弃家避难的客栈中闻讯后,以极大的悲愤写下著名的无题诗,“忍看朋辈成新*,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四、青春的丰碑
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因种种原因他生前未能出版诗集,建国后有诗集《殷夫选集》《殷夫诗文集》《孩儿塔》《殷夫集》《殷夫遗诗校注》等近十种诗文集面世,并有《诗人殷夫的生平及其作品》《诗坛骄子——殷夫传》《左联五烈士传略》等数十部研究著作出版。
龙华烈士纪念馆殷夫烈士殉难处
同济大学校园内烈士纪念园中的殷夫雕像
在殷夫短暂而光辉的革命生涯中,同济大学是重要一站。他的一生尽管短暂,但写下了一位青年革命者不朽的生命诗行。殷夫及其作品不仅具有红色经典价值,而且以其纯真、浪漫的情感意蕴和对生命理想的实践而具有重要文学艺术价值,是对中国现代革命诗歌的新发展。在殷夫牺牲两年后,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引入殷夫翻译裴多菲的诗《格言》:
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殷夫的人生以行动诠释、实践了裴多菲的诗。在殷夫牺牲两年后,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回忆了与殷夫的三次见面。五年以后,年3月,病榻上的鲁迅为《孩儿塔》作序,对殷夫的诗作了高度评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本文资料部分来源于龙华烈士纪念馆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同济大学档案馆馆藏
供稿:周黎萍
设计:*英洁
编辑:王莉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